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忧患意识是新加坡政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契机,是新加坡社会发展和人民行动党执政地位延续的精神支撑,是人民行动党执政理念的内在依据。新加坡依赖性的经济导致经济风险加大,人民行动党对此深表担忧,经济衰退对人民行动党的执政合法性有很大冲击,人民行动党采取积极措施沉着应对。人民行动党执政以来,在新加坡的政治系统内始终存在着威权与民主的博弈。西方民主对威权体制提出了挑战,同时,新一代民众对政治民主的诉求越来越高,人民行动党通过扩大民众政治参与逐步放权于民。新加坡国内人才后备力量不足,并且国内优秀的年轻人对政治态度冷漠。新加坡实行海外人才引进策略,提供优厚的条件笼络世界优秀人才。新加坡社会生态错综复杂,多元种族、多元宗教、多元语言以及多元文化,是一个极易分裂的社会。人民行动党抱定忧患意识,小心翼翼地处理各方面的关系,从而使得新加坡取得了巨大成功,人民行动党也得以持续执政半个多世纪。  相似文献   

2.
新加坡选举文化的嬗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政治体制的改革方向和民主进程.近年来,在执政党的主导下,新加坡的威权体制中的民主因素开始增多.2011年国会大选被普遍认为是新加坡的“政治分水岭”,反对党首次夺取了集选区的胜利.也正是由于人民行动党主导的选举文化的优化,这次大选也被学者称为“新加坡民主的成人礼”.此次大选被注入了更多民主、理性、多元、和谐等正面元素,推动了新加坡选举文化的进一步成熟.人民行动党对选举规则的调整,增强了选举文化的公平性;新加坡各政党之间的斡旋与竞争渐趋理性,使选举进程中政党关系向规范化迈进;选民的政治理性水平日趋提升,促使选举文化主体的成熟.这次大选对新加坡选举文化甚至政治文化的优化,使人们有理由相信,新加坡独特的民主模式也正在自我调适之中.这次大选是新加坡在政治民主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3.
人民行动党执政前后,新加坡社会基层组织网络逐渐建立起来,最初,它们不具有党派色彩,更容易接近民众.但随着威权体制的逐步形成、确立和完善,这些基层组织的亲人民行动党的色彩越来越浓,逐渐形成了半政府机构类型的组织,构成了新加坡社会有效的组织网络,对于人民行动党政府的政策执行、民意反馈和人民行动党执政地位的保持都发挥了重大作用.新加坡的社会基层组织从属性上来说不具有政党和政府色彩,但在功能上又具有浓厚的执政党和政府色彩,我们将其界定为"亚政党基层组织".  相似文献   

4.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1959年上台执政后已经有五十年的执政历史了,在五十年执政中,新加坡从一个经济落后、地域狭小的弹丸之国发展成为国力竞争能力居世界前列、社会和谐稳定、环境优美的花园城市国家,这与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执政能力是紧密结合的,人民行动党推行的经济优先民主、威权政治与法治并重、廉洁务实和促进各种族和谐相处的政策,形成了新加坡独特的政治文化,并走出了一条适合新加坡自己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理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民行动党治理新加坡的成功 ,应归功于其依据新加坡的具体国情和新加坡的国际环境所确立的执政理念。人民行动党在长期成功的执政实践中形成了成熟的执政理念 :政党政治理念———国家利益至上 ,民族团结和睦 ;政府管理理念———“好政府”与“强政府” ;社会发展理念———经济发展先于民主政治。这三个理念概括了人民行动党的治国方略与指导思想 ,又是这三个理念支撑了人民行动党执政地位得以维持。  相似文献   

6.
“亚洲价值观”与新加坡民主政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亚洲价值观”给新加坡政治和经济生活带来深远影响。在新加坡政府积极宣扬和推行之下 ,“亚洲价值观”维持并巩固了新加坡的威权秩序 ,同时 ,也推动了新加坡经济 3 0年高速发展。新加坡威权政治把民主压制在秩序范围之内 ,而经济发展以及市民社会的兴起使得新加坡民主化潮流不可阻挡。二者张力的结果是民主在威权秩序下缓慢培育和积累 ,逐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7.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与反对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景峰 《学术界》2006,(2):289-293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和反对党,对反对党在新加坡政治系统中的角色认知都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逐渐形成了当下人民行动党也不再把反对党看成洪水猛兽,而是作为民主政治的标志来容忍;对于反对党来说,他们也不再幻想取人民行动党而代之,只是想督促人民行动党照顾到他们所代表的特定阶层的利益而已。在人民行动党看来,新加坡的反对党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建设性的反对党”,其存在的目的在于向世人昭示新加坡的民主政体表象;另一类是“对立的反对党”,对人民行动党的执政方针多持批评态度。在客观上,反对党的活动对人民行动党的执政也产生了影响,尽管这些影响是微小的且没有制度化保证。  相似文献   

8.
2007年4月,新加坡国内围绕着部长加薪展开了一场辩论.这场辩论是李显龙出任人民行动党和新加坡政府掌门人以后的第一次大辩论.在这场辩论中,人民行动党及其政府充分表明了对加薪决策的立场,再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高薪对于新加坡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新加坡今后的政治发展动向.人民行动党及其政府更加注重政治人才的选拔、培养及更新;"高薪"的功能开始由从"养廉"到"抢贤"转变;政府的决策逐渐透明化与公开化;公务人员的廉洁及责任被更加强调.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后期的全球民主化第三波浪潮中,新加坡是惟一没有发生民主化转型的非石油出口的"高收入"国家,这在同时代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当中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例外.亨廷顿把这归因为儒家文化的深厚影响,而实际上应主要从新加坡政治制度本身去寻找原因.新加坡的那种充分借鉴西方现代民主政治的监督、制约、法治优点又体现儒家"贤人仁政"精英治国思想的"多党并存、一党独大"的"软威权主义"政治,具有合法性强、参政化、制度化水平高、执政效率高和人民满意度高等特征,因此具备了很强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并最终决定了新加坡独特的政治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意识形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以前,有较为明确的意识形态取向———民主社会主义;执政以后,人民行动党开始把新加坡的生存放在其行动纲领的第一位,意识形态逐渐被置于次要地位。到20世纪后期,随着社会转型,利益主体的政治要求和利益表达的具体化和世俗化,人民行动党开始由理性主义转向实用主义,人民行动党又在实用主义理念指导下提出了共同价值观,来作为传统意识形态的替代品。人民行动党以务实的态度对待意识形态而不拘泥于意识形态的理论教条,及时而有效地改造了政治色彩浓郁的民主社会主义,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把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以执政绩效来代替传统意识形态的实践功能,从而避开了意识形态的“刚性”困扰,这成为人民行动党连续执政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有序民主化:论政党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政党是推动现代政治发展的重要力量。基于现代化的发展,中国政治发展走上了建设以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国为政治形式的现代国家的道路。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决定了这种政治发展需要中国共产党的有效领导;而在中国这样超大规模的社会,党要有效领导中国政治发展,就需要有一个合理的政治发展战略。经过上百年的民主化探索和实践,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开辟了有序民主化的发展道路。改革的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正确的,应该长期坚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要在有序民主化的基础上有效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成长,就必须积极地将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有机结合,从而在政治上为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长效动力。  相似文献   

12.
于大水 《齐鲁学刊》2001,49(5):103-106
纵观人类法治发展的历史,法治的现代化过程也是政治的民主化过程。现代法治的本质是政治民主,民主政治是现代法治的政法基础。法治的现代化进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的民主化水平。我国的法治现代化与人民代表大会制这一根本民主政治制度密切相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于“三权分立”,但还不完善。关注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研究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儒家道德观对新加坡道德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冬艳 《北方论丛》2002,(3):103-106
21世纪的中国已经逐步进入小康社会,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在社会物质文明进入一个较高阶段的同时,更应该抓好精神文明,尤其是道德文明.2001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要依法治国,以德治国,这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举报.如何以德治国?新加坡利用儒家德育中的精华,进行公民德育取得了明显效果,其成功的经验给了我们很多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试析我国政党制度的宪法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的民主国家,政党制度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具备宪法基础。我国政党制度的宪法基础是厚实的,在逻辑上是完备的,但其社会性功能具有脆弱的一面,还需要在社会的政治实践和政治文明建设中不断调整。  相似文献   

15.
先刑后民一直是我国处理刑民交叉案件所遵循的主导性原则,该原则的适用在理论和实践上面临一些困境。在知识产权民刑交叉案件的处理上,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民事程序的价值意义和功能意义,在此基础上对刑民两种司法程序进行合理衔接与协调,建立民、刑分庭审理意义上的先民后刑以及民、刑合庭审理意义上的先民后刑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虽然源于西方民主思想的冲击,但却走了一条与西方民主化程序完全相反的道路,形成了一种与西方民主发展轨迹截然不同的奇特现象与悖论。对这些现象与悖论的研究、思考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中国近代以来改革、革命的坎坷历程的认识,而且对今天改革开放中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也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中国的政党制度中,共产党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各民主党派处于被领导和参政地位。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这种领导关系的确立,不是偶然的,也不是自封的,而是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中艰辛探索,共同作出的历史选择。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对民主党派领导的理论基础;带领被领导者取得革命的胜利,并给予被领导者物质利益和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对民主党派领导的现实条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政党政治形态的生成及其变化,有其特殊的政治文化土壤.变革中的新加坡政党政治反映了该政治体系所蕴含的政治文化的变迁.本文重新考察和分析了新加坡一党独大体制的政党政治形态及其政治文化环境,认为近年来新加坡政党政治形态在向更为民主的方向转型,而这种转型的背后,政治文化所发生的变迁也悄然改变着新加坡社会的政治信念、态度和政治行为.这些新的元素包括参与式政治文化的生长、公民文化的成熟、理性的多元竞争、宽容性的政治文化等.  相似文献   

19.
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水平的提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途径。提升“人大民主”水平,一是理顺党与人大的关系,落实宪法赋予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二是加强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真正发挥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三是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制度,保证人大代表真正由人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行使权力,受人民监督。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整个文明和世界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不可能脱离人类整个文明和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而发展和进步。20世纪70年代以来,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令人注目的新变化,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全局性的有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第三条道路”和民主化浪潮。经济全球化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增加了助推外力,新科技革命引起的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生活的网络化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第三条道路”和民主化浪潮的兴起在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提供直接借鉴的同时也带来了现实的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