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飘雪 《北京纪事》2013,(3):50-52
<正>师从马派弟子张学津老师,马派再传弟子,被人称为神童的年轻京剧演员穆雨,年方25岁,却有21年的京剧表演经历。他学马派,更热爱马派艺术,听他讲述马连良先生和他的马派艺术就如同听故事一般,即便对京剧艺术知之甚少的我,也听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众所周知,马派是美的艺术,美是它的核心。为什么这么说?马派的美体现在哪里呢?"马连良先生绝对不单单是一个艺术  相似文献   

2.
无怨无悔地爱恋 童年就像一粒缓释胶囊,它对一个人的影响持续一生。高彤对京剧的热爱在童年便滋生了嫩芽。他出生于梨园世家,外祖父梁连柱曾在富连成坐科学艺,与马连良先生一科;母亲毕业于中国戏校,后在该校任教;父亲为花脸演员;舅舅则在天津稽古社坐科。氛围是与生俱来的,  相似文献   

3.
京剧名家马连良很喜欢演海瑞戏。解放前,他就在传统名剧《五彩舆》里演过海瑞。1958年,他亲自重排了这个戏,更名为《大红袍》,讲的是时任淳安知县的海瑞给严嵩拜寿,忤逆严世藩,被贬降职,出授淳安知县的故事。但在传统京剧里,关于  相似文献   

4.
1936年3月,卓别林偕夫人宝莲高黛到亚洲作蜜月旅行,途经上海时,作了两天的短暂访问。到上海的当天,卓别林即由梅兰芳陪同,到新光大戏院观看马连良演出的京剧《法门寺》。看戏时,梅兰芳向卓别林介绍了剧情、角色及京剧的表演特点等。据当时媒体报道,卓别林对马连良的大段唱腔很赞赏,对京剧的板眼也很感兴趣,还试着在自己的膝盖上打节拍。卓别林告诉梅兰芳:他觉得马富禄扮演的贾桂,清脆响亮的嗓音,滑稽可笑的表情,将一个奴颜婢膝、诌媚阿谀的太监,刻画得细致入微,演活了这个角色。散戏后,卓别林由梅兰芳陪同,到后台与马连良合影。卓别林说:真…  相似文献   

5.
郑珺 《中华魂》2012,(12):36-38
北京京剧团成立于1955年12月28日,是由马连良领导的马连良剧团和以谭富英、裘盛戎为主演的北京市京剧二团以及以张君秋、陈少霖为主演的北京市京剧三团合并组成的。建团初期以演老生、花脸戏为主,旦角戏由青年演员李世济、  相似文献   

6.
正"怜君身似江南燕,又逐秋风望北飞。"建国初期,马连良携家眷由港返京前算命卜卦"还有十五年大运"。马连良执意返回家乡,他说:"有这些年好运就行了。"这也正是我采访穆雨后的感慨。马派老生,两岁起接触京剧,3岁登台演出,6岁被北京戏校破格录取,经著名京剧教育家白元鸣、王琴生等一对一悉心调教数年,14岁考入上海戏剧学院大专,16岁进入北京京剧院,17岁拜入马派,成为著名老生张学津最钟爱的弟子。  相似文献   

7.
麻雯 《北京纪事》2011,(11):32-36
他既是谭富英的弟子,又是马连良的义子,圈内人都叫他“谭徒马儿”;他师法诸家,继承了马派、谭派兼及杨派的艺术风格,融会贯通,人称“新马派”;“文革”期间,他饰演的国民党特务刁德一深入人心,堪称经典;他爱戏成痴,上下求索,有着当今梨园老生翘楚之美誉……  相似文献   

8.
《打严嵩》是京剧中常演常新经久不衰的传统剧目,历代京剧艺术家都有擅演此剧者,如谭寇培、余叔岩、马连良、周信芳、金少山、裘盛戎等。《打严嵩》一剧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艺术魅力,这与剧中所体现的高超的叙事艺术是分不开的,该剧无论是从其独特的结构方式还是风趣幽默的戏剧风格或是其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来说,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麻雯 《北京纪事》2015,(10):58-62
评剧《张羽煮海》荣获1955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导演奖;1956年,京剧《望江亭》,张君秋主演,并拍成了电影,成为张派代表剧目;1960年,京剧《赵氏孤儿》轰动全国,流传至今;执导京剧《海瑞罢官》,马连良主演;改编评剧《刘巧儿》,新凤霞主演,荣获1960年文化部剧本奖;1961年,创作《赤桑镇》,大受欢迎,成为裘派和李派的代表剧目……  相似文献   

10.
以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为四大头牌的北京京剧团,是上世纪中叶京剧界实力最强的剧团之一,创造了一大批优秀剧目,为京剧留下了经典之作,很多剧目至今广为流传,成为全国院团学习的标准演法.  相似文献   

11.
该书由宁夏大学回族文学研究所编,是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全面的介绍回回民族当代文学艺术人物的书。它的问世对于研究回族当代文学大有裨益。 本书收集了包括台湾省在内的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200多名当代回族文艺人物,其中有许多是我国著名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如著名的京剧艺术表演大师马连良、相声大师马三  相似文献   

12.
麻雯 《北京纪事》2013,(3):45-47
<正>迟金声是跟随马连良先生最久的学生。上世纪60年代,迟金声拜马连良为师,研习马派艺术,对马派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提起马连良先生,他由富连成科班毕业,属‘连’字辈。跟大部分老生一样,最早唱谭派戏。在表演做工方面,他尤其仰慕贾洪林先生,因而私淑学习贾先生的唱、念、做等技巧。一个流派的形成是渐进的过程,结合自身条件和独有的剧目,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最后由观众来评定。"迟金声介绍说。  相似文献   

13.
活跃于京剧舞台上77年的王金璐,是一位大武生。大武生的“大”不在于他擅演长靠戏还是短打戏,也不限于演杨(小楼)派还是演黄(月山)派,而是必须具备气魄大、台风美、格调高、神韵足、功底深诸条  相似文献   

14.
正冬去春来,转眼间北京京剧院又长了一岁。前身是梅、尚、程、荀四大名旦各自领导的流派剧团汇合而成的北京市京剧团和以马连良、张君秋、谭富英、裘盛戎、赵燕侠为领衔主演的北京京剧团,可以说,北京京剧院自1979年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不同凡响。她一直以流派纷呈、名家荟萃著称,在带给戏迷无限欢乐的同时,也肩负着京剧艺术薪  相似文献   

15.
齐燕铭是我党一位具有渊博知识的革命家和领导干部,他在文学戏剧、文物书法、金石篆刻以及经济研究等方面均有较深造诣,并卓然成家。他青年时期致力于中国古代诗文研究,写有专著;他在延安时期编导了数出京剧,开创了京剧改革的新纪元,得到了毛泽东主席亲笔书函的高度评价;他的书法篆刻谨严古朴而气势雄放,被方家视为精品;他长期在周恩来总理身边工作,60年代又在文化部工作,成绩卓著。他是一位由普通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楷模与榜样。  相似文献   

16.
为纪念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学津先生,研究总结张先生对马派艺术的贡献,深入探讨京剧马派艺术人才培养的现状及未来,积极推进张学津先生及马派艺术理论的研究工作,促进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升学院教育教学水平和戏曲人才培养质量,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于2017年12月15日举办了“纪念张学津先生暨京剧马派艺术研讨会”.来自北京京剧院、天津京剧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河北省艺术研究所、中国戏曲学院、张君秋艺术研究会、马连良艺术研究会、北戏等京剧表演、教育及研究机构5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17.
从7月31日起,位于南京市南捕厅历史文化街区的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即甘熙宅第、甘家大院),将重现甘氏家族“京昆戏曲音乐世家”的传统,每周六晚都由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上演一台京剧精品折子戏专场,这也标志着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与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开始强强联手,合作拓展南京京剧演出高端市场。  相似文献   

18.
《北京纪事》2014,(1):112-112
正11月27日,缅怀张学津先生暨先生艺术资料捐赠母校纪念演出,在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少儿戏剧场举办。北京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刘宇辉,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吕先富,张学津先生夫人张丽敏女士,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北戏名誉院长孙毓敏,中国京剧研究所所长赵景勃,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张关正,中国京剧杂志主编封杰,咚咚锵戏曲网负责人孙觉非,马连良先生嫡孙马龙,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学浩、董翠娜女士,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刘侗、党委书记刘宝华、党委副书记毕兆炜、副院长黄珊珊、黄平、吴蕾等人出席了演出活动。  相似文献   

19.
2017年12月15日,"纪念张学津先生暨京剧马派艺术研讨会"于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召开.来自北京京剧院、天津京剧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河北省艺术研究所、中国戏曲学院、张君秋艺术研究会、马连良艺术研究会等京剧表演、教育及研究机构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研讨会研究总结了张学津先生对马派艺术的贡献, 深入探讨了京剧马派艺术人才培养的现状及未来,积极推进了张学津先生及马派艺术理论的研究工作,对提升北戏教育教学水平、戏曲人才培养质量以及促进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北京纪事》2013,(3):42-42
<正>众所周知,北京京剧院是由"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和"五大头牌"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九位京剧艺术大师奠定的。2013年1月14日,九位大师的塑像在北京京剧院办公楼"相聚",由大师的家人、弟子传人完成了塑像揭幕仪式。其中,为马连良揭幕的是马先生的女儿马小曼和马派弟子穆雨。谈到这次塑像揭幕,马小曼动情地说:"今天很激动,感谢领导和北京京剧院的同事们,给我父亲落成这个塑像,说明他们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