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2岁的谭门传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原江苏省京剧院副院长工琴生先生深情地追忆1946至1958年与梅兰芳大师同台献艺的12年。他谙熟梅派艺术之美,从美的化身、美的创造和美的戏德三个方面畅谈了鲜为人知的舞台轶事和精辟独到的艺术见解。 相似文献
2.
<正>朱强,生于1961年,辽宁沈阳人。国家一级演员,马派老生,梅团主演,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党支部书记,北京京剧院九大头牌之一。1987年拜张学津为师,1988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师从尹月樵、迟金声、马崇仁、王世续、李甫春、杨韵青等。他扮相俊逸,嗓音纯正,韵味浓厚。1987年、1991年获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荧屏奖,1992年获全国青年京剧团队新剧目汇演优秀表演奖,2000年获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评比展演一等奖。 相似文献
3.
不分出处充斥在艺术血脉中的是荡气回肠的情感。没有深沉的迷恋,又怎么产生摄人心魂的艺术魅力?然而,在朱强起初学戏的岁月,他说不上来为什么爱京剧。直到宗马派成名后,他才体会到,与京剧的心心相印早在他不足10岁那年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4.
凌继尧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2):64-67
在西方美学史上,苏格拉底美学转向了人、主体和意识问 题。他对美学的贡献首先表现在对美的普遍定义的探求上。他的人本主义美学观也体现在他 的艺术意识上。 相似文献
5.
北京京剧团青年演员吴昊颐在入门赵派之前接触过多个派别,也曾师从过阎桂祥、杨秋玲等艺术家。直到一次机缘巧合,她在北京京剧院的新编历史剧《赵氏孤儿》中饰演“卜凤”一角,出人意料地成功,被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张百发注意到。张副市长把吴昊颐引荐给了赵燕侠,希望她能继承赵派的衣钵。 相似文献
6.
胡丽心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6):113-115
京剧服装色彩以其极强的个性特点,带给人们独特的审美情趣。本文试从京剧服装色彩的程式化、象征寓意性和装饰性特征三个方面,阐述京剧的服饰色彩不仅以其装饰性特点令欣赏者赏心悦目,获得极大的视觉美感,同时也以其程式化和象征性成为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7.
刘福智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此文从“比例美”这一点切入 ,探讨科学和艺术的共同美。或者说 ,在科学和艺术这两个领域进行美学研究。具体谈论人们广泛关注的“黄金分割”问题 ,并由此表明 ,美学的研究对象 ,除了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之外 ,还应包括科学美 相似文献
8.
正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对于京剧这门博大精深的艺术,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不论是否喜爱京剧,对于京剧演出中美轮美奂的人物服装都会赞不绝口。京剧的服装服饰纷繁复杂又华丽多变,这些服装服饰中透露出的古典美,吸引着年轻人的目光。不懂戏的人们往往不清楚京剧中何时用到服装设计这一概念。京剧里有传统戏、新编历 相似文献
9.
论科学与艺术的共同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养年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0(4):136-140
科学和艺术本来就是一对双胞胎。两者的鸿沟需要填平,两者的共同美需要发现。比例美即是其中之一。黄金分割法则是一种最佳的比例美,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备受推崇,而且在科学和艺术领域得到更广泛应用。其表现出来的美是神奇的。 相似文献
10.
孟远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72-74
传统的艺术观认为艺术是美的集中表现 ,一切艺术皆是美的。现代艺术的诞生 ,以无可争辩的艺术实践瓦解了以往的艺术本质理论 (最根本的瓦解发生在后现代艺术当中 ) ,艺术似乎无可奈何地成为不可言说的存在 ,完全成为一个“开放性概念” ,不需任何外界条件的证明。“凡是艺术都是美的”失去了概况力 ,“美”和“艺术”缘分已尽。这从康定斯基艺术个案中可以有分明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翟洪涛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1):71-72,78
本文对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自然、艺术以及美这三个词语的含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辨析,旨在 澄清其含义,有助于正确、恰当地使用。 相似文献
12.
王小军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6,(4):84-85
吴昌硕在诗、书、画、印等方面造诣极深.他的艺术道路与众不同,在于创新他的作品有一种雄劲苍石的生命力量,一扫明清画坛萎靡柔弱之风,是时代与个性创新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数学建模的艺术和对美的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承运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6(6):34-36
论述了数学建模的艺术和对美的追求 :数学建模作为数学的一个特殊分支 ,是恰到好处地描绘客观世界特定对象的数学结构的艺术。模型构成与绘画构图一样关注模式与秩序 ,从混沌中发现有序。数学建模需要想象、联想、直觉和灵感。衡量数学模型的美主要依据它与对象之间的“距离” ,对该“距离”的刻画即模型的精度———模型与对象“似”的程度 ,提出数学模型的美在似与不似之间 ,追求最佳的精度就是追求美 相似文献
14.
程民治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6):165-170
通过对从属于不同的领域、代表着人类文明的两种不同的智慧结晶——科学与艺术拥有的共同根基以及相互补益、相互促进的剖析,通俗而深刻地揭示了物理科学中蕴含着美,处处都有美的印迹。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艺术是"真"的显现,揭示了生命存在中的一种真实状态."真"在艺术作品中比"美"更本源,艺术是"真"对"美"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16.
诗是诗人自我审美沉思、追寻、创造的结晶.诗人的自我表现与张扬,是诗美创造的原动力.自我表现是人之天性;自我意识是自我表现的人格动力;自我表现是艺术规律.小我即大我,缘于文化基因的滋养,社会意识的印迹,人类情感的灌注,接受大众的代言人.诗就是以我手写我心,写人类之心. 相似文献
17.
可穿性面料艺术再创造的灵感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普通的可穿性面料进行艺术再创造是现今服装发展潮流中的时尚趋势之一 ,它是丰富服装形式和内涵的重要手段 ,而寻求灵感是进行可穿性面料艺术再创造的基础。文章结合世界上著名的服装设计师的设计 ,从自然界、民族文化、历史服装、姊妹艺术、科技进步、日常生活等几大灵感来源进行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8.
徐轶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11(4)
从康德的美学观点出发,同时考察大学生生活环境来看大学生的服装美,指出穿着的完美而不刻意同时需要依靠合适的姿态与情感的流露所表现出来的无目的合目的性才是大学生的服装美所在. 相似文献
19.
汉代画像石是我国两汉时期尤其是东汉时期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虽然是一种民间工匠的集体艺术创造,但她同样折射出汉代的时代精神。铺陈美则是汉代艺术共同的美学风格,也是汉代画像石,包括陕北汉代画像石突出审美特色。以铺陈美的艺术风格,汉代画像石反映了汉代人共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深刻地表现了汉代艺术整体的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20.
鲍时东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93-94
设计是艺术与科技结合的产物,既要“美”,又要实现“功能”,“美”和“功能”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需求。设计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是分不开的,在艺术设计中,技术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两个因素。只有艺术性,没有技术,艺术品不能实现;但只有技术,没有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再先进的技术也将没有用武之地。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有利于设计的建设与发展:科学也将越来越艺术化,设计将越来越科学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