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解读,分析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遭遇困境的主要原因,阐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产生的社会必要性。重点分析"新农保"政策的实施现状及其意义,研究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预测其发展趋势,为2020年"新农保"覆盖全国的目标做出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目前,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较为短缺,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老年人的需要,也使很多政策无法有利实施。本文试图讨论“新农保”的积极作用,同时找到其在筹资过程中潜在的缺陷,提出解决办法,使“新农保”在筹资方面能够得以完善,有效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3.
关于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问题,目前似乎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即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最终要么归于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要么归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这与前一时期要建立独立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相比,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这一共识的形成,仍然是基于城乡二元思维方式,其隐含前提是仍将实行城乡有别的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4.
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体系,适应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趋势。当前,党和国家关于开展新型农保的政策已经明确,建立新农保的工作和经济条件也初步具备,各地积极开展试点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而为建立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供了基础。本文根据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关系的特点,从建立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实施步骤、制度设计、实施措施等方面,对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路径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5.
近段时间,在对基本养老保险现阶段突出问题和矛盾调研的基础上,又对吉林省农村养老保险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对吉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的现状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相应对策,为下一步研究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问题奠定了较好基础。  相似文献   

6.
从1992年《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推出,到2009年《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出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改革中不断推进。其中,提高基金保值增值能力是改革中的重要方面,该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提高参保率,保证养老保险金的正常给付。本文旨在现行制度基础上,融合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特点,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从而实现基金的低风险保值增值。  相似文献   

7.
2014年2月7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至此,宣告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这两项保险分设模式的终结,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本文写作即是对这一制度及其意义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8.
据对三台县、剑阁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情况的实地调查统计,截止2005年9月,三台县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为10605人,其中已领取养老金284人,基金滚存结余342万元;剑阁县截止2004年底,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有26370人,其中领取养老金人员1184人,基金滚存结余421.84万元,共发放养老金(含退保)8.4万元。调查中发现,由于诸多原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令人担忧。一是农民参保观念淡薄,农保覆盖面狭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农村都是沿用“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家庭保障模式,既然相信养儿才能防老,社会养老保险在广大农民群众的心目中就显得无…  相似文献   

9.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制度保证。泸县是一个拥有97万农业人口的丘陵农业大县.1995年起开展的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老农保”),虽然已初步形成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但仍存在着管理水平低、可持续性差和保障水平低等制度缺陷.后期出现了参保人数下降、基金管理运行加大等困难.农村养老保险工作陷入停顿状态。为解决老农保待遇低、无调待整机制、政府不补助、无激励机制等突出问题,2008年9月,泸县正式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保险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否保证农村居民的"老有所养"问题,关键在于发展水平的高低。目前"新农保"相关问题已经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但大多数文献集中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完善和实施方面,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适度水平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全国新农保制度试点为宏观背景,对江苏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适度水平进行了测算与确定,提出了近期江苏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适度水平上下限的标准值,并对当前新农保的普惠制给付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主要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国家保障农民老年基本生活的制度,是政府的一项重要政策.农保工作自1992年启动以来,已逐渐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也应看到,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正陷入宣传难、发展难、给付难、生存难的"四难"窘境,存在着制度设置不合理、监管机制不健全、政策作用不明显、扶持机制未建立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否保证农村居民的“老有所养”问题,关键在于发展水平的高低.目前“新农保”相关问题已经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但大多数文献集中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完善和实施方面,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适度水平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全国新农保制度试点为宏观背景,对江苏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适度水平进行了测算与确定,提出了近期江苏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适度水平上下限的标准值,并对当前新农保的普惠制给付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转移,西部地区农村养老保障需求和供给矛盾突出。针对西部地区农村养老保障发展困境,提出加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一体化和加快养老保障社会化建设的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15.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在农村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目标,并且在1991年开始进行了试点.随后,国务院在1995年转发了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意见>.但是,从试点地区的工作来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目前进入了整顿规范阶段,大多数地方基本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其中,造成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停滞不前的首要和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资金筹集困难,不能建立起充足稳固的养老保险基金.  相似文献   

16.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是保证农村稳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有相关的制度进行保障。文章详细的分析了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蔡跃进 《中国劳动》2004,(11):68-69
近年我国对农民养老实行社会保障已进入试验和探索阶段。江苏省苏州市作为经济发达地区之一,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已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低水平、广覆盖、有保障、“一个体系、两种办法”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下,农村各类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将从事农业生产(包括种植、养殖业等)为主的农村劳动力纳入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对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及其以上的老年农民,逐步建立社会养老补贴制度。一、苏州市农村社会保障的基本做法(一)实行农村劳动力分类参保,尽可能扩大覆盖面。苏州市根据本地城乡…  相似文献   

18.
搞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实现农村社会和谐化,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紧迫任务。我国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要实现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目标,必须下大力气抓好农民的养老问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应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农村社会和谐化为重点,尽快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相适应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当前,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年老后基本生活需要,通过“跳跃式”的方式加快政策制定步伐,应对…  相似文献   

19.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经走过十几年的历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所确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方向,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肯定.成绩是明显的,6000万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积累基金216亿元,108万农民开始领取养老保险金.思考十几年走过的历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他不尽人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孙敖方  李庆 《中国劳动》2006,(12):18-19
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不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现阶段,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推行中,有几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势头在不断减弱一方面,国家对农村社会保障缺乏制度安排和规划,导致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出现了零星、散乱、各自为政等问题;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及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等因素,导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难以深入推行,许多农民对参加农保没有信心。另一方面,随着集体经济的减弱,特别是乡镇、村办企业转制后,享受集体补助的人数越来越少,农保“集体补助为辅”的政策无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