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644年四月,清兵进入山海关,从此揭开了遍及全国、持续二十余年的抗清斗争.初期,全国的抗清力量远远超过清军:从军事力量上比较,大顺军余部四、五十万人,大西军余部一、二十万人,南明政权有上百万人,而清军入关时“多尔衮亲率十四万清兵向山海关进伐”(这十四万人,包括关外降清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洪承畴、祖大寿等人的队伍),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手中有四、五万军队,共计不过二十余万人;从地区上比较,清占据着东北、内蒙、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等地,而抗清力量却占据着全国大部分省区;从经济力量上比较,北方远远不及南方富庶、物质力量雄厚.更何况这场斗争的初期带有较浓厚的民族战争色彩,不愿受奴役和压迫的人们在全国各地(包括清军占领区)自发地,分散地和集结地进行着殊死的斗争.对比如此鲜明,力量这样悬殊,为何抗清斗争最还失败了呢?笔者拟就此试论.  相似文献   

2.
洪焕椿同志在《清初农民军的联明抗清问题》(载《历史研究》一九七八年第五期)一文中,认为“清军进关后的阶级矛盾仍然是国内的主要矛盾”,“清初的抗清斗争,不是汉族反对满族的斗争,而是农民阶级反对封建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的革命战争”;而“农民军在斗争策略上从一开始就犯了‘联合明室’的错误,使抗清斗争造成惨重牺牲而终于失败。”我认为历史情况远比以上所说的曲折复杂。现就两个主要问题:一、清军入关后的阶级斗争形势与人民抗清斗争;二、农民军的联明是斗争策略上的错误吗?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吕遇炬、闪劳三、刘克贵、崔文斗、晏得仁等领导反清的豫南起义,早在70年代,就引起笔者的注意。因为有学者在叙述捻军史时,最后曾经提及,1900年“河南汝南捻党晏得仁等,在当年陈大喜起义地区组织抗清斗争,并与清军作战”。晏得仁等抗清斗争是否属于捻党起义?虽然尹嘉宾《征剿纪略》有过光绪二十六年“捻匪得仁等……竖旗造反”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农民军联合包括明王室和大部分汉族官僚地主在内的各阶层,进行了大规模的抗清斗争。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这一斗争失败了。怎样评价这一史实,目前史学界尚有分歧。这里,我们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1644年3月,在农民军的凌厉攻势下,明朝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接着,关外的清朝满族贵族在吴三桂的勾引下,定鼎北京。从此一直到1663年清军攻破农民军十三家军的最后据点茅麓山止,二十年间,清统治者在进行民族征服战争的同时,推行了极其残酷的民族高压政策,诸如圈占汉人土地,下令汉人薙发和改穿满族衣冠,强迫汉人“投充”作满族贵族的奴仆等等。清军所到之处,对当地人民实行民族屠杀政策,如曾在扬州、桂林、昆明实行屠城,就是汉族地主也不能幸免。所有这些,激起了汉族各阶层人士的强烈反抗,使民族矛  相似文献   

5.
明末清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生急剧变动的时代,波澜壮阔的明末农民大起义和各族人民的抗清斗争,持续了四十年之久。在这幅历史的画圈中,太湖地区的广大渔民用自己的鲜血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图景。在清军占领江南、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的年代里,太湖地区的渔民在其杰出的领袖赤脚张三的领导下,联合汉族地主武装,坚决反抗清军对水乡人民的野蛮屠杀和掠夺;抗清斗争失败后,赤脚张三继续率领渔民起义队伍,出没在碧波万顷的太湖之中,坚持斗争达十七年之久。可是,在以往的历史文献中,对这支曾经在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中起过重要作用的渔民起义队伍,却很少记载,即使偶尔提及,也竭尽污蔑之能事。建国以后,我国史学界虽然已开始注意到赤脚张三的起义史迹,在部分通史和一些明清史的著作中有所论述,但由于历史记载零星寥落,大都语焉不详。因此很有必要把散见于方志、邑乘和笔记、杂著中的有关史料集中起来,加以分析、整理,以供学术界的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6.
一伟大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失败之后,接替太平军坚持抗清斗争的捻军,会合太平军余部,推戴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为统一领导,继续在长江北岸同清军顽强作战。从1864年到1866年,在黄河与淮河之间,捻军“战无不捷”,击杀了清军主将僧格林沁,全歼其蒙古马队;并连续痛击了曾国藩、李鸿章所部湘、淮军。但是,在全国革命形势趋向低落,反革命的清政府得到外国侵略者的援助,集中主要力量对付捻军的情况下,捻军“恐独立难持,孤立难久”,不得不于1866年10月在河南许州将部队分成东西两支:东捻军由遵王赖文光、鲁王任化帮等率领,转战于中原地区,准备由湖北进入四川;西捻车由梁王张宗禹、幼沃王张禹爵率领,“前进甘陕,往连回众,以为犄角之势”。然后,东、西两军计划在川、陕会师,恢复和重建太平天国革命政权。  相似文献   

7.
肃州战役失利后,白彦虎率领二千多人马于1873年(同治十二年)从肃州出发,越嘉峪关,直逼乌鲁木齐,计划同北疆的回民武装汇合,共抗清军。然而,当时北疆的形势已经发生变化,古牧地已被阿古柏匪帮侵占,马明已被拘管,致使妥明、马明联合及民团争取清军共同抗击阿古柏的计划遭到破坏,从而使新疆呈现出纷纭复杂的政治局面。一百多年前的回族反清首领白彦虎,不可能认清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没能继承北疆妥明、马明联合清军共抗阿古柏的策略,而采取了投顺阿古柏以抗拒清军追剿的策略。这就是有人给予白彦虎加上“封建割据”、“分裂祖国”、“叛匪”等罪名的根据所在。  相似文献   

8.
潞王朱常汸杭州监国考及其降清问题评价苏德荣明清之际,由于清军的入关南下,激起了广泛的抗清斗争。福工由崧,唐王聿键,桂工由榔相继即位建号,鲁王以海亦监国绍兴,唐王聿也起兵于广州。在浩瀚的晚明史籍中,对这段史事从各个角度均给予了较为详尽的记述,虽在某些问...  相似文献   

9.
?郑成功在起兵的最初几年间,局促沿海一隅,致力于其他海上武装的吞并和自身力量的充实,还未能引起清王朝足够的重视。永历五年以金厦为根据地之后,始以报复中左被掠为名,连年用兵,陷海澄,围漳州,杀陈锦,挫金砺,又联合浙海水师入长江,犯天津,焚粮艘,声势大振。与此同时,李定国亦于永历六年(1652)七月歼孔有德于桂林,十一月杀敬谨亲王尼堪于衡州,“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清王朝为了防止这两股新兴抗清武装的会师与合流,乃采取分别对待、各个击破的策略,对李定国集中兵力“进剿”。对郑成功则通过利诱、威胁种种手段,力促其“就抚归顺”。《失名密奏区处海寇稿》提到“今湖南川广。处处用兵,力不暇及。”,“万一勾连狂逞,为祸愈大”,如实地道出了清王朝诱降的用意和苦衷;同时也充分估计到向擅通洋之利的郑  相似文献   

10.
一六四四年三月,大顺农民军开进了北京,结束了明王朝的腐朽统治,但不久农民军功败垂成,被迫退出北京。久居关外的满族王公贵族窃取了农民军的胜利果实。次年秋冬,大顺军与南明政权联合起来,进行了有名的“联明抗清”斗争。后来大西军也走上了同一条道路。“联明抗清”前后近二十年,对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屈大均(1630-1696),初名邵隆,字翁山,又字介子,广东番禺人,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和学者.清军南下广东时,曾积极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终生不仕清朝.屈大均平生著作丰富,因其著作中有反清思想,为清廷所不容,从雍正至清末的近两百年中,他的著作被列为禁书,其名也渐不显于世.  相似文献   

12.
一六四四年(清顺治元年)五月二日,清军进入北京城,次年五月。又继续进兵江南、浙西地区,所到之处,实行残暴的民族压迫政策:一面强迫汉族人民易服改装,剃发归降一面烧杀、掳掠,使繁华的江南历史名城扬州和富庶的江阴、嘉定等地几成废墟.于是,民族矛盾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斗争“暂时地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毛译东选集》第一卷第309页)原起义于浙东的明末白头军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他们又肩负起了反抗民族压迫的重任,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清斗争。其中主要的,‘太沏有赤脚张三、毛二、沈活、柏相甫等,”。…  相似文献   

13.
王夫之(公元一六一九——一六九二年)所处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天崩地解”的大动荡的时代。那时,中国封建社会已日趋没落,而它的内部已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王夫之二十六岁那年三月,李自成领导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经过多年的革命战争,终于推翻了腐朽的朱明王朝,在北京建立了大顺政权。然而,在同年五月,明朝汉奸将领吴三桂与满清贵族相勾结,勾引清军入关,残酷地镇压起义军,攻陷了北京,这样反封建统治的农民革命战争随之转化为反民族压迫的反清斗争。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王夫之也积极地投身这一斗争之中。一六四八年(清顺治五年)王夫之在湖南衡阳组织义军抗清,兵败后,他又投奔南明小朝廷,以图“反清复明”。南明小朝廷的腐败政局使他大失所望,于是,愤而脱离桂王,辗转流离于湖南少数民族居住的山区,最后隐居在他的家乡石船山下,从事著述。  相似文献   

14.
1983年8月是康熙统一台湾的三百周年。对康熙及其将领施琅,以积极稳妥的方针,深远的眼光,将台湾重新统一于祖国怀抱的伟大功绩,今天史学界是一致公认的。但是,对施琅在顺诒初年,抗清斗争高潮之际,离开了坚决抗清的郑成功,转而投奔清王朝,并多次参与镇压郑成功领导的抗清斗争这段早年的历史,应作怎样的评价,还是值得  相似文献   

15.
清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极其尖锐复杂,带有显著的时代特征。正确认识清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性质,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清初社会的理解.(一)清初统治阶级的构成是比较复杂的。清王朝与以往汉族地主阶级建立的封建王朝不同,它是一个落后的少数民族统治人口众多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国家政权.清军入关之初,面临严重局势.如何推进征服战争,扑灭抗清斗争;怎样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这些任务是原有的二十万八旗官兵不能独自担负的。吏部左  相似文献   

16.
夏完淳是明末著名抗清将领,又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天才少年诗人,他儿时便能诗能文,且在政治和军事上具有独到的见解。他十四岁束发从军,投入反抗清军的斗争中,在年仅十七岁时壮烈牺牲。夏完淳在十几年的生命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风格悲壮豪迈,苍凉蕴藉,尤其是在其被捕之后所作《别云间》和《狱中上母书》,感情充沛真挚,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作。通过这两篇作品,可以使我们了解作为诗人的夏完淳,并把握其诗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对于郑成功抗清的认识和评价,有过两种倾向:一种是极力颂扬郑成功的忠君报国思想及其在抗清中的表现,认为郑成功生平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抗清,象收复台湾这样一个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行动也不外是抗清的继续。这是两三百年来的传统倾向,多多少少中了一些封建思想意识的余毒。另一种倾向是强调郑成功抗清的人民性和正义性,说他如何如何得到了沿海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又如何如何争取与农民起义军团结合作等等,把郑成功大大现代化了。两者的共同特点是,对于郑成功抗清的历史事实缺乏正确了解,对于许多重要历史资料没有运用阶级观点实事求是地进行认真深入的分析,仅仅根据主观想象或一些不可靠的记载作出结论。恩格斯说:“一切历史上发生的斗争  相似文献   

18.
<正> 一六四四年(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克北京城,崇被皇帝吊死在煤山,明朝灭亡了。四月二十二日,清军入关。大顺军不幸战败,退往山西.五月初二日,清军进入北京。五月十五日,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皇帝位,改元弘光,建立了南明第一个政权。从此,南明王朝同清朝处于南北对峙之中。随着清初民族高压政策的推行,国内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全国很快掀起了抗清高潮。大顺、大西农民军,成  相似文献   

19.
最近编纂一部明代文人的书稿,在查阅有关史料时,多次接触到明末的两个“陶庵”。一个陶庵就是抗清志士黄淳耀。黄淳耀字蕴生,号陶庵,人称“黄陶庵”,上海市嘉定县人,出身贫苦。嘉定灾荒时,曾吃过糠,从小发愤苦读,后又在常熟大诗人钱谦益家执掌西席。青年时代,他志向不凡,痛恨言之无物的八股文,组织了“直言社”,与志同道拿文友们论诗谈艺,议论政治抱负。直言社与松江陈子龙组织的几社,太仓张溥组织的复社,同为江南著名的文社,名重一时。崇祯十六年(1643),黄淳耀中进士,因看不惯黑暗腐败的官场,毅然回乡,过读书著述的隐居生活。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渡过长江,挥戈南下,嘉定人民起兵抗清,推举黄淳耀和同县进士侯峒曾为义军首领。嘉定城在坚守十  相似文献   

20.
明清之际几个南明政权的抗清斗争,目的是为了维护部分汉族封建贵族的利益,企图复兴腐败的明朝,而且政治腐朽,对人民剥削苛重。其抗清只是阻碍了清代统一中国的完成和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与巩固,与当时人民的抗清性质意义完全不同,因此,应予否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