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近50年来气候变化及生态环境恶化,对农、牧业生产以及各方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影响.本文从水资源枯竭、土地沙化、工业污染等方面阐述了气候变暖给我国气候环境、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提出关注气候.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2007年,人类迎来了又一个暖冬。百年来,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气体,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全球变暖影响了人类的生活,也引起了人类的关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就气候变暖问题向全球发出警告:“世界正处在巨大灾难的边缘”,“包括纽约、孟买、上海在内的一些沿海城市将被淹没”。让人欣慰的是,2007年12月3日,在印尼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签署的《巴厘岛路线图》,成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历史中一座新的里程碑。此前,2005年正式生效的《京都议定书》,其减排承诺也只到2012年。《巴厘岛路线图》的签订,是承接《京都议定书》应对气候变化新一轮国际协议谈判。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并可能很快超过美国成为第一排放国,目前已经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并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20%。西部地区依靠广阔的环境容量,具有控制和抵消温室气体排放的功能,在缓解气候变暖方面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3.
苗族生态知识在石漠化灾变救治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麻山支系长期生息在喀斯特山区,因此积累了高效利用与精心维护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经验和技能.20世纪中期,随着周边社会环境的巨变,麻山地区石漠化灾变日趋扩大,虽经多方救治,成效甚微.但全面剖析当前苗族的生计方式后发现,发掘和利用苗族传统的地方性知识和技能,在石漠化灾变救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据此,可望找到根治石漠化灾变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4.
基于丹江口的实证研究,识别出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项目中的移民驱动力,建立了一个包括经济因素、政策因素、人口因素、社会因素以及气候因素在内的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项目移民驱动力框架。认为经济因素对移民意愿的影响最大,而气候因素的影响最小。气候的影响是间接的,并体现在经济、政策、人口和社会等四个驱动力之中。  相似文献   

5.
对通辽市9个气象台站40年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通辽台有很好的代表性,进而用通辽台1950年1月至2003年12月54年的完整资料,从通辽市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可能蒸发量与湿润度及风沙日数等方面详细分析了通辽市的气候变化特征.阐述了气候变暖给通辽市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生态环境防治时策.  相似文献   

6.
低碳经济与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各国日益关注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本文在分析了低碳经济与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正五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但宜昌借力欧洲投资银行为应对气候变化框架贷款,助力宜昌小水电长阳三个子项目建设的功德却足以彪炳千秋。2008年,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捆绑申报了利用欧洲投资银行应对气候变化框架贷款宜昌小水电发展项目,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长丰水电站、许家坪水电站、二叉口水电站三个子项目纳入备选计划。2009年1月,国家发改委下达备选计划,并核准长阳三个水电枢纽工程建设项目。三个  相似文献   

8.
以水族糯稻种植、水资源管理、植物认知和宗教信仰等文化事象为切入点,对水族多样化的传统生态知识展开研究,认为其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具有现代价值和功能,可服务于现代社会。进一步,将传统生态知识与现代科学方法相结合,对于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应对生态灾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等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有清以降,西藏、西南危机,清廷及民国政府都采取了积极的经营政策,要求各少数民族按照内地资源利用方式去开发金沙江流域,并以此替代原先多元文化并存的经济开发格局。这种为国防形势所迫,而采用的应急式单一开发模式,去应对金沙江流域错综复杂的生态背景,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地将会冲击到该流域不同生态系统的脆弱环节,经长年积累后,最终诱发了诸多生态灾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因此总结其间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当前中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生态建设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李晓林 《中国民族》2010,(1):I0006-I0006,F0003
前些天哥本哈根召开了国际气候大会.各国政要共同寻求应对气候变暖的对策。每每看到会议的消息以及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碳排放的相关新闻.我总会想起我国边疆民族地区那些无处不在的太阳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