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主、科学与哲学--罗蒂对杜威哲学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蒂对杜威哲学遗产的批判、继承、利用和发展在美国哲学界一直是有争议的。杜威哲学的主要贡献不在于他在哲学认识论方面对科学方法的探索,而在于他对历史主义态度和自由民主思想的推崇。在杜威那里,民主仍然兼容于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和科学。罗蒂的“民主不仅先于哲学,而且先于科学”主张表明了他对杜威哲学的批判和发展。在罗蒂那里,民主不仅先于传统的普遍形而上学和特定民族文化,而且先于跨越传统文化共同体(跨越国界的)的现代科学。罗蒂对杜威哲学的批判性解读是一种伟大的误读,实际上蕴含着把政治学或公共哲学当作第一哲学的含义,为解决现实社会争端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民主”问题是杜威政治哲学思考的核心问题。杜威从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批判到建立新的经验哲学的思考路径,亦即从逻辑上可以理解为从传统哲学所重点关注的“哲学家的问题”到“人的问题”的思考逻辑。只有理解了这个内在逻辑线索,我们才能够全面和正确理解其政治哲学的总体逻辑结构。杜威在解决了哲学所应该关注和研究的内容以及“经验”与“民主”关系的基础上,才最终确立了其政治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民主。  相似文献   

3.
<正> 吴江同志在新出的《认识论十讲》小册子中,对我们同他就哲学基本问题上是“两条战线”还是两条路线所进行的论战,再次表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加给我们许多不符事实的指责,暂且不论。本文仅想同吴江同志先讨论一下他谈的辩证法问题。一、辯証法与形而上学吴江同志常常指责别人(不只是我们)是“在形而上学中思维”。当我们对他所提出的在哲学基本问题上进行所谓“两条战线”斗争的命题发表了异议时,当然也被他指为“不准许反对形而上学”。它若有其事地质问:“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的只有或只准许反对唯心主义的斗争,而没有或不准许反对形而上学机械论的斗争吗?”(《认识论十  相似文献   

4.
杜威曾经激烈地反对传统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但并不反对形而上学作为认识和描述各种存在的最普遍特性的哲学意义,更不像相对主义者或虚无主义者那样否定世界的存在。他认为,寻求确定性和静观知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行动的分离,导致了传统哲学的困惑,因此,在改造的基础上重建形而上学是必要的。其经验自然主义就是一种结合哲学形而上学与科学的经验方法的积极立场,从而成为实现人类美好生活方式的理论工具和参与实践经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解读杜威美学思想的几个基本概念。第一是“活的生物”,说明这个概念与他的一元论哲学之间的关系;第二是杜威美学寻求连续性的特点,其中包括恢复艺术与非艺术的连续性,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连续性,以及美的艺术与实用的或技术的艺术之间的连续性;第三是杜威的“经验”概念和“一个经验”的观点;第四是杜威的“表现”论;最后,归结到杜威关于艺术与生活关系的论述上来,说明日常生活审美化不是艺术的消亡,而是世界的艺术化。  相似文献   

6.
尼采论语言形而上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尼采是第一个对欧洲传统形而上学展开全面批判的哲学家。在批判中,他步步深挖形而上学的根源,揭露了语言对于传统哲学思维的支配力量和语言在欧洲形而上学形成中的关键作用。他指出,传统形而上学是用逻辑虚构出来的道德化本体,而逻辑又是语法造就的,其最典型的表现是主谓结构造就了因果范畴。因此,传统形而上学在本质上是对主语的信仰,是一种语言形而上学。他进而提出一个假说:语言预先决定了哲学的发展,哲学家所属的语言谱系或类型预先决定了他的世界观类型。他把语言问题作为一个重大哲学问题提了出来,预示了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相似文献   

7.
首先,杜威美学有寻求连续性、回归日常生活的基本立场,其中包括恢复艺术品的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之间的连续性,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连续性,以及美的艺术与实用的或技术的艺术之间的连续性。其次,杜威美学与他的一元论经验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艺术即经验”的基本命题。最后,对杜威美学的这些基本观点进行反思,指出其中逻辑和概念的失当之处。  相似文献   

8.
对杜威的哲学概念进行探讨,旨在揭示其中所蕴含的生存论特质。对于杜威来说,哲学是对批判的批判,而非探寻真理的活动。哲学具有价值、理智与形而上学三个根本性的维度,每一维度都与生存相关联。哲学植根于生活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并存的存在之中,以由偶然性所引起的问题为起点,是一种理智的生存方式。杜威对于哲学与文学的关系的思考,有助于理解理智在其哲学概念中的重要性。这一哲学概念体现了杜威所实现的哲学变革的途径及其整个哲学的理智实践的旨趣。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看来,无的问题之所以在传统哲学或形而上学中无法得到回答,是因为传统形而上学忽视了存在者的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存在论区分,并且从存在者的角度将“无”看成是存在者(或“有”)的某种缺失。海德格尔对于“无”的具体论述主要集中于《存在与时间》《形而上学是什么?》和《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这三部作品。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从生存论的角度出发把“无”理解为世界的无意义和此在的“向死而存在”;在《形而上学是什么?》中,海德格尔把“无”看成是世界作为存在者整体的“跌落”或“沉没”以及相应的“无之无化”;在《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中,海德格尔的思想发生了转向,并且放弃了他之前的生存论思路。他借鉴了谢林关于“实存”和“根据”的区分,把“无”和“无根据”联系起来,认为“无”既意味着“无根据”,又是“无根据”中建立根据,也就是“建基”。在此之后,海德格尔很少讨论“无”的问题,这也意味着,在海德格尔后期哲学中,无的问题消融在更具普遍性的存在问题之中。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终其一生对形而上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传统形而上学忽视了存在与存在者的差异而误把存在者当做存在的做法提出了要从“此在”出发去把握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他也认为“此在的形而上学”并非完美,从而他又提出了“世界之四重整体的形而上学”理论来进一步阐明他的哲学观点。他的思想对拯救人类精神的危机产生了重要的作用。而由于他未能跨越哲学与政治之间的断层,因此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是,他的思想引发了对人本身的关注,引起了人们对现代技术的追问,对当代人文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重建民主政治是杜威政治哲学的核心,杜威以他的“经验”哲学为基础详细探讨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为任何个人都是某一社会共同体的一个方面和组成部分,不存在“原子式的个人主义”;并认为教育的培育和支持是实现好的民主社会的重要基础。杜威的这一观点时于我们今天建立和谐民主的社会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杜威哲学具有一种特质与韵律,这表现在它试图消除各种障碍与阻隔,使各个领域的经验与意义汇流起来.但当人们发问这种汇流将形成“什么”时,杜威又隐藏了答案.应当在杜威的美学中建立一条幽径,以此来探寻那个质点,那个逻各斯中心,它在形而上学的隐姓埋名中塑造了结构与层次.作为一种话语,它在用统一性的口径言说着,在这种建构下,杜威的哲学显示了它自身的隐性的真实与趋向.  相似文献   

13.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著作中论述了一种对后来西方哲学史具有重大影响的本体论与神学糅为一体的哲学观。他认为,哲学是为“神”所有的科学,“第一哲学”就是神学,“神”即“不运动的实体”,就是思想本身,追求哲学就是分享“神”的快乐。  相似文献   

14.
两种哲学,两种语言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是一种“在场的形而上学”和“主体性形而上学” ,在语言观方面认为语言不过是说话人 (主体 )的活动 ,要求语言的意义直指感性的对象 (变动不居的在场物 )或抽象的概念 (恒常的在场物 )。现当代哲学反对主客关系的思维方式 ,反对抽象的概念哲学 ,主张在场物与不在场物都在现实世界之内 ,二者的相通相融是哲学的追求目标。这种哲学在语言观方面认为语言的意义主要源于在场与不在场的结合为一 ,不一定要求感性对象的出场或符合抽象概念 ,甚至不要求说话者 (主体 )的出场 ,诗的语言尤具这种特点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的杜威研究者一般都认为杜威没有形而上学或形而上学思想不够完整。其实,杜威构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相同一的形而上学。杜威的本体论是关于经验的本体论,不是关于存在的本体论。杜威认为经验具有双重含义。作为本体论的经验是与自然、事件、历史、文化同一的。存在就是事件。  相似文献   

16.
本书大部分是对杜威哲学表示同意的、具有见识的陈述。罗特神甫告诉我们说,他确信有一种观点支配着杜威的所有著作,而如果要充分理解他的哲学就必须掌握这种观点。“杜威哲学的主题是人类通过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来达到的自我实现”(第4页)。这个主张可能在两方面被人误解。它可能提示,杜威使用一种固定观点来研究所有题材,而事实却是,  相似文献   

17.
海德洛尔颇有点象杜威,他的著述背景是传統认识論和提供他哲学基础的形而上学,然而又反对这种认识論和形而上学。所謂传統的认识論是从主体怎样能知道客体的问題引起來。不但这个问题,連人们企图回答这个问題的方式,都预先假定主客体可以相互隔绝地被认识到;这样就产生了主体除  相似文献   

18.
本体论哲学在现代哲学看来已落入不可自拔的理论窠臼,成为被诘难的标靶和被遗弃的对象。然而,痛贬本体论哲学学科化的种种时弊并不意味着本体论哲学本身超越性意义的终结,更不意味着哲学致思的终结。在马克思哲学中,本体论思想是关于人的生存本性理解的形上视阈、本体论维度和哲学思维方式。马克思对传统本体论哲学进行了“整体的批判”,这种批判本身说明他的哲学包含本体论的思想和语言,否则他不可能彻底炸毁传统形而上学的神圣殿堂,真正走出传统形而上学的“怪影”。  相似文献   

19.
列维纳斯以“伦理学”为“形而上学”,对于欧洲哲学的传统本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但是他却强调他的哲学源自柏拉图,近取康德,而与东方哲学传统无关。即使从表面上看,列维纳斯的立论已经和传统儒家思想相当接近,它们都是以“伦理”作为自己学问的基础。中国传统重伦理,而西方哲学重物理,这本是明显区别,几成常识;如今西方哲学家说,根据他们的传统,他们的“形而上学”正是“伦理学”,则迫使我们不能对这个问题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上。  相似文献   

20.
自笛卡尔—康德—黑格尔以来,“形而上学” 在西方传统研究中逐渐僭取了支配地位,色诺芬因不谈“形而上学”逐渐被冷落,不再被看作地位很高的古希腊经典作家。但我们并不能因《希耶罗》这篇政治哲学气味浓厚的对话,而抹杀掉它“形而上学” 的价值。施特劳斯和科耶夫的解读,凸显了哲学与政治方面古典派与现代(或说黑格尔) 派的争论,同时它还呈现出了掩盖在政治争论下的形而上学(关于存在和真理) 问题,并且我们惊异地发现,在现代性这场旷日持久的浓雾里,这个问题竟鲜未被真正地触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