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历史总体化的人学辩证法——萨特《辩证理性批判》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萨特的最著名的哲学理念,莫过于他的新人学。这是一种建立在生成性个人实践基础之上的历史辩证法,即在承认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现实的前提下,凸现个人超越既定存在的谋划。萨特的人学辩证法拒斥自然辩证法和现成性的总体性,而将历史总体化与个人存在的关系视为历史哲学的核心命题。 相似文献
2.
孙乐强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9)
在萨特的语境中,总体性不是卢卡奇作为价值悬设意义上的总体性,也不是传统马克思主义中脱离人而单独存在的物质事实的总体性,而指的是以在者面目呈现的人创造物的惰性集合体。但不论是哪种总体性,它们在本质上都是海德格尔所批判的那种不变基始的本体论逻辑。在这里,萨特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前提,以海德格尔的非在者意义上正在发生逻辑为主导,上演了一幕反叛总体性,走向总体化的戏剧,实现了总体问题的个人转向,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着积极的理论贡献。但是,由于他用个人的总体化活动替代了马克思的社会物质生产活动来解释历史的发展,这注定他必然会滑向异化的深渊。 相似文献
3.
南京大学张一兵教授主持的这组笔谈 ,是关于作为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的重要论著《辩证理性批判》第一卷的文本研究成果。在国内学界 ,萨特主要是作为文学家和存在主义哲学家 (195 0年以前作为法国存在主义学者的“第一个萨特”)而被解读的 ,人们几乎完全忽略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萨特 (撰写《辩证理性批判》时的“第二个萨特”)。笔谈讨论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萨特思想转变的特定历史语境 ,并分别讨论了《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一批最重要的学术范畴 ,如作为萨特对所谓辩证理性的独特定位、作为他的存在哲学个人本体论关键的谋划概念、历史进程中的总体性与总体化、构成的辩证法与被构成的辩证法的关系 ,等等。此组笔谈为国内第一次系统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萨特的重要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4.
5.
马克思为克服旧哲学思维方式的片面性弊端,确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认识论哲学思维方式,即确立了实践唯物主义的辩证思维.这种哲学思维方式不仅把感性经验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理性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践认识的基础上实现其不断的发展,而且也把以实践为基础的实体思维和关系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所考察的对象具有历史的、共时的相互作用、不断生成、发展的属性和含义;具有主客体相互联系,以主体的实践和感知为基础、同时又超越感知、具有主体主观的抽象性和对象本身的客观现实性相统一的属性和特点.这样一来,物和物的关系,关系的功能和结构,这种功能性关系和结构对于物的具体存在形式之基础地位;人和人的精神的产生和物化,物和物的关系的客观实在性及其具体形式的历史性,以及可感知的物和直接靠感知所不能把握而只能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的物,尤其是各种历史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才统统被纳入到哲学科学考察的范围.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在此基础上所创建的. 相似文献
6.
以祈向超越之维的生存哲学进入文化史的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当其把哲学的慧眼投向与人的自由选择和生存交往关联着的历史时,也便自然地由此提出了一种独具人文智慧的历史哲学。本文通过在历史绝对主义与历史相对主义所构成的张力下悉心体悟雅氏历史哲学中的核心范畴“轴心时代”,以期对关涉其历史哲学枢机的“唯一的结构”有所省思;并借着对他的“生存辩证法”与“生存的历史性”的阐说,试图对“轴心时代”涵贯的人文意蕴有所掘发。 相似文献
7.
人类中心主义可分为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两种形式.前者主要是就人与自然的关系维度而言的,它以人类与非人类的"类别"为参照,认为属人的"类"才是自然界的"目的中心",是实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后者主要是就人与人的关系维度而言的,它以人类的"全部"而不是"部分"为尺度,认为所有的人(不仅包括"代内"的,而且包括"代际"的,甚至包括作为人的"无机身体"的非人类)才是价值世界的"中心",是应然的人类中心主义.由此看来,20多年来学界关于"走进"与"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只是一个"伪争论":"走出派"批判的是人"类"中心主义,而"走进派"捍卫的是"人类"中心主义;二者的争论根本不是在同一个层面就同一个问题在同一个语义平台上的对话. 相似文献
8.
许苏民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30-36
本文旨在对20世纪中国思想界的经验教训作更深层次的学理探讨.通过对"获得性遗传"所形成的民族心理的先验结构进行批判审视,对现当代经验进行反省和反思,进而论说了科学精神与人的自由的哲学知识论基础,提出了三个"不受人惑"的方法.文章认为,如何使科学精神、特别是那不受人惑的方法在我们民族中真正生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难题;但对这一问题的多视角、多层次的深入探讨,乃是从思想文化上解决中国社会当前和未来走向问题、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把"人是什么"变换为"'人'是什么",澄清"人"的概念的不同用法及其意义,有助于避开本质主义的追问方式及其困境.从不同角度或以不同标准去理解人,必然导致"人"的概念规定的多样性.某一时代的思想家通常只能以自己所处时代的人作为现实原型来刻画和建构"人"的概念.与实然之"人"的概念不同,应然之"人"的概念并不是经由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的抽象概括,而是经由从描述到规范、从现实到理想的提升建构而形成的."人"的概念的二重化是一种潜在的方法论模式.人文社会科学中那些最常见的关于"人"的概念规定,与其说是对于实然之人或本然之人的客观描述,还不如说是关于应然之人的某种理想建构.人道主义主要依据本然论证应然,其特点是从本然之"人"的抽象假定导出人的应然状态,而马克思主义则主要依据必然论证应然,其特点是从实然之人的真实存在出发,以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依据,来设定和论证人自身发展的应然目标. 相似文献
10.
论辩证法与人的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宇宁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13,(4):29-33
哲学和世界之间充满着机缘,世界离不开哲学,哲学也离不开世界,哲学的世界是一种理论上的世界。虽然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只有一个,但哲学所把握的世界却有多个。通过归纳我们就会发现,各种哲学所把握的世界可以分为两种性质的世界,即物的世界和人的世界。人的世界就是人本身,即社会的人和人的社会。辩证法就是立足于人的世界的逻辑,是一种对人进行觉解的哲学思维方式。辩证法的历史和人的世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辩证法的产生及每一次重大发展都伴随着对人的世界的觉解。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就在于,辩证法和人的世界在本性上具有适恰性,两者是内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12.
13.
孙芬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6(7):80-82
彰显人的本性的自我教育 ,不仅对人的思想发展起到定向、激励、监控和调适的作用 ,同时 ,它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论萨特的存在主义爱情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华眉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9(8):27-29
关于爱情的哲学同样蕴含于萨特的思想中,它根源于萨特存在主义的本体论,与其关于他人的理论和关于自由的理论紧密相联。萨特的存在主义爱情观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和对待爱情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负熵是物理学领域提出的一个概念,耗散系统需要通过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以获取负熵来抵消系统熵增态势。负熵是生命维持和进化的必要条件,负熵对人类个体和人类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就人类个体而言,人类高度发达的大脑是自然负熵的产物同时又是社会负熵之源,人类语言是大脑思维的信息外化,对于人类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意义重大,人的生理、心理、精神需求在本质上是对负熵的需求。就人类社会而言,负熵对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具有决定性意义,社会系统遵循负熵最大化原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是负熵积累在社会系统中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交往关系的内在结构入手,分析了人的价值存在走向规范存在的两种基本方式,从而在理论上解释了价值规范何以可能与何以必要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人的存在问题是存在主义产生与兴起的关键,亦是萨特以存在主义补充马克思主义的着眼点。马克思主义之中应包括存在主义。将人的偶然性存在状态作为人的生存基本结构是萨特思想的一个独特方面,它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之沧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8):51-57
该道德观主张抬高人的价值,捍卫人的尊严,突出人的个性,荻取人的自由,维护人的权利,强调人的义务和责任;反对极权主义;提出人即存在,存在即自由,以及人即自由、自由就是否定、超越和自为的存在的思想;主张用行动替代说教,用民主反对极权,用存在主义来弥补马克思主义;让每个人都能挣脱旧的传统和场域的枷锁,体现自己真正是人;从而确立人道主义的生命观和道德观. 相似文献
19.
论人类主体及其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类存在与“类主体”当我们将人类作为整体来考虑时 ,区别于自然界其他生物物种 ,人是一种“类存在物”。在这个意义上 ,可以说人有其“类本质”,人的生活是一种“类生活”,人的意识是一种“类意识”。尽管青年马克思在使用这些以“类”为定语的概念时 ,明显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色彩 ,但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有其理论的价值 ,不应以所谓“不成熟”一概予以否定。“类”概念是对同类事物的抽象概括 ,与其说类是一种实体 ,不如说类是一种关系。具有某种类特征的存在 ,也就是处于某种共性关系之中的存在。人类作为类的… 相似文献
20.
李彦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13(7):22-26
自多利羊出生以来,围绕克隆人的各种讨论一直是社会中的热点问题.但讨论的主要内容是具体的伦理、道德及法律等问题,而克隆人作为人向自身挑战的代表,实质上涉及的是人应如何认识自身、如何认识人的本质等问题.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出发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可知,克隆人的出现为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丰富并发展了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