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养生之道重在调适。"适",本意为切合、相合、舒服、适养,即为符合自身情况,恰到好处地养生。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度和量,养生同样不例外。适养,有助于身体健康,帮助人们延年益寿。具体而言,主要有5个方面的适养:适视养血、适卧养气、适坐养肉、适行养筋、适立养骨。适视养血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人为血肉之躯,故就应适当重视养  相似文献   

2.
清人有“六养”、“四少”的养生法,老年人可以参照调节。六养:“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绎理,可以养心;弹琴学字,可以养指;逍遥杖履,可以养足;静坐调息,可以养筋骸。”这是说要多接触大自然,颐养性情以及耳目之聪明、步履之矫健,同时静以读书养气,保持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3.
郭象注解庄子独辟蹊径,其“性分”学说实是一种独特的养生论,由“生何以能养”而“如何养生”,由“明性”、“无辩”而“两顺”,最终达到“无心”之境界,郭象之养生并非养有形之身体而是无形之“心”,所以郭象养生论之独特正在于“养生即是养心”,而此“心”正是“无心”之两顺。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儒道两家在养生伦理问题下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那么玄学家则是把此两种对立的伦理观加以调和与综合。一方面,玄学家吸收了道家的个体生命高于一切的思想,把养生、珍生视为人生价值的体现,从而提出全生葆真为人生的最高理想。“夫养生非求过分,盖全年而已矣。”(郭象:《<庄子·养生主>注》)也就是说,养生是为了身心两全,亦即是保持生理和心理的健康。这诚如嵇康所说:“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养生论》)。不仅如此,玄学家还提出了生命永生价值,追求肉体成仙,长生不老。本来,神仙之说是道教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原只是一种幻想,不可据信,然而嵇康等玄学家却以此为真。他们指出:“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论,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世间确有神仙存在,人们只要经过“导养”,可以达到神仙的境界,即可成仙。“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上获千余岁,下可  相似文献   

5.
重视老年保健,提高生活质量,是全人类关注的重要问题。健康之要在于养生,养生集成之精华首推道教养生。道教养生是道教继承和汲取传统的养生方法,在内修外养的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系统的养生理论和综合技巧。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仍能引发人们深层次的思考。一、道教养生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人类自我保健意识的集合。  相似文献   

6.
《庄子·养生主》有三个疑难问题需要解决。一,“养生主”意为“养生的主要原则”,而非“护养生命之主——精神”;全篇主旨是形神兼养,而非仅仅养神。二、全篇结构为:第一段统领全篇,接着用四个故事以“养形(庖丁解牛)——养神(公文轩)——养形(泽雉)——养神(老聃死)”反复交叉的形式阐述形神兼养的道理,造成一种循环往复、再三叮嘱、耳提面命的阅读效果。三、“指穷于为薪”一段仍属于秦失的话,目的是进一步说明死亡不必悲哀的道理,因为死去的只是肉体,而灵魂永存。  相似文献   

7.
古人为什么采用养生一词来标识有关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知识和行为 ?其原因有二 :一是古人高度重视人和生命 ,将人与天地等量齐观 ,认为生命是万物之尊。把生看作是天地间大德 ,认为爱惜身体就是对父母尽孝。二是养字含有供养、敬养之义 ,认为供养的关键在于减少或免除供养对象为自己生存所需应付出的劳动。养生 ,即供养生命、供养身体 ,亦如供养父母。因此古人亦认为养生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地节制和减少生命力的消耗 ,其最佳的途径则是“静”。因此传统养生学以静为主  相似文献   

8.
呼吸锻炼在我国源远流长,先秦时期,道教创始人之一的庄周,就把吐故纳新作为养生益寿的方法。他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道教养生提倡辟谷食气,所谓食气就是指呼吸锻炼。东晋葛洪在《抱朴子》中指出:“善行气者,内以养生,外以却恶。”《云笈七签》中说:“人与物类,皆禀一元之气而得生成,生成长养,最尊最贵者莫过于人之气也。”“元气减耗,命将竭也。”  相似文献   

9.
儒家主张“中庸之道”:中,正也,指持中、中和、适中;庸,常也,指常规。中庸是一种方法和哲理,指把握处理事物的适度。强调精神调控:养心与养形是养生的重要内容,然而精神与形体之间,具有统帅支配作用的是精神。养生首先要强调精神调控,而最好的方法是减少物质欲望,即所谓:“养心  相似文献   

10.
刘健 《社区》2008,(2):50-51
中医预防疾病的重点是养生,又称为养性、摄生、治未病。预防的目的是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防病延年。养生的内容很多,如饮食、起居、情志、练功等。但都必须要“和于阴阳,调于四时”,使人体生理节律彼此协调,并与外环境的节律同步。  相似文献   

11.
每年盛夏,人们都要经受酷暑的“烤验”,尤其是老弱和病人,能否安度盛夏,是一道健康的“坎”。那么,夏季养生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相似文献   

12.
关鑫 《百姓生活》2010,(4):48-48
近段时间,一种宣称能防治多种疾病的“养生杯”非常流行,关于此类产品的广告也铺天盖地。广告宣称,70%的中国人都属于酸性体质,酸性体质是易生病体质,而“养生杯”能将水变为弱碱性,长期饮用这种“健康活水”,可以延缓衰老,还对便秘、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多种疾病有良好的预防和控制作用。就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3.
在法国养狗狗是件很麻烦的事,一般都要做好思想准备才能去养他们。如果觉得自己力不从心无法继续饲养时,也要事先为他们找好出路。如果遗弃或杀死他们,会受到来自周围人们的道义谴责,因为这种轻视宠物生命的行为与法国人的文化观念不相容。在法国养狗狗要定期带它们去“宠物医院”,尤其在狗狗1周岁之前。我家的狗狗买回来时刚满月,去医院打了狂犬疫苗,有效期1年。从第2年起,狗狗打的狂犬疫苗,有效期是3年。打完针医院会给个牌牌挂在它脖子上,用以证明这是“安全的狗”,当它到“寄宿旅馆”住宿时,这个证明是能用得到的。有许多社区有“寄宿旅馆”这种服务设施,它是专门为狗狗们开设的,如果主人想出门旅游或去做其他活动,不能照顾自家的狗狗时,就可以把狗送到“寄宿旅馆”。“寄宿旅馆”的住宿费价格不菲,但服务不错。  相似文献   

14.
《中华魂》2013,(8):58-61
年逾九旬的甘肃中医学院教授,对于养生保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养生应要从青壮年就要开始,在未衰老养追求养生之道,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周老现今仍耳聪目明,身体硬朗,并坚持上班。以下总结养生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不久前,随着虚假中医宣传的被查处,人们也开始对中医药的认识进行反思。事实上,中药和西药一样,都是属于有明确适应证和用法用量的药品,在中药的使用中,一定要科学、规范,遵循中医的治疗原则。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养生需求越来越迫切,养生方式和方法更是门类繁多,加上电视、报纸、微信平台等媒体的推波助澜,养生类节目、书籍非常多,各类"名方验方"层出不穷。很多人基于对中医药的信任,选择中医药养生,但由于中医药知识匮乏,存在诸多误区。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使用中药治病养  相似文献   

16.
养生的内容很广泛。养内,调养内脏;养外,保养皮肤;养心,颐养心神;养气,保养元气。养生应顺乎自然规律,但也必须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生命的长短不仅取决于自然,还取决于调养得法,讲究养生之术。即:起居之道、饮食之道、房中之道、精神之道、医药之道、为人之道。荀子主张治气养心。他认为应当根据每个人的性格和气质决定  相似文献   

17.
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增进健康,不断探求延长寿命的方法:人体自身的运动。人体运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用以表述的词语,也就千差万别了。如古希腊的“体操”、“竞技”、“赛会”;中国的“养生”、“养形”、“导引”、“刀武”之类的词语。东、西方由于地理、历史、国情的不同,在人体运动的方式与表述上均有明显的差异。但有一个共同之点,即都没有“体育”这一词语,这一词语最早是以身体的教育出现于1762年卢梭的《爱弥尔》一书中。以后又有德国、丹麦、瑞典的号称体育之父的先躯者,  相似文献   

18.
多少年来,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92年1月他南巡讲话时,又指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由此来说,“实事求是”是我们革命和建设最重要的法宝。今天,我们学习和研究这个问题对学习、掌握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体系和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深 《今日南国》2014,(4):55-55
国人养生学说:“善养生者养心,不善养生者养形.”养人养生,养生养心.所谓养心,《黄帝内经》说“恬虚无”,即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 养心首养 神说的是一个人的灵魂,需要不断地净化.孙思邈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美国心血管病专家威廉斯博士,从1958年开始对225名医科大学学生跟踪调查,发现因心脏病而死亡者,“恶人”是“好人”的5倍.  相似文献   

20.
道教之“道”,是神仙信仰之“道”;道教之“教”,是“教化”之“教”。作为中国本土固有的宗教,以神仙之道设教是道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显著特征。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神仙道教力求从调节人们的身心关系出发,逐渐形成了注重内在炼养、注重师承传授的宗教文化特色。道教的这种调节和整合功能,客观上适应了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体现了道教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面。同时,由于道教文化兼容并包,涵盖斋醮科仪、风水术数、武术导引、医药卫生、内外丹炼养等内容,这些内容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深深的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世俗社会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道教又被称为生活道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