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钟惺,字伯敬,号退谷,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县)人,是明朝后期崛起于文坛的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文学流派——竟陵派的领袖,与同里谭元春(1586——1637年)为忘年交。但是,入清以后,迄今为止,人们对钟惺的生卒年还杂说不一。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钟惺生于1572年,卒于16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和《辞海》都说钟惺生于1574年,卒于1624年。笔者认为钟惺生于1574年而不是1572年。  相似文献   

2.
明代钟惺、谭元春的小品文是古代散文的精品,也是竟陵派作品的代表。钟惺、谭元春的小品,以独到的审美趣味和精致的审美形式,一反传统的审美路线,显示出独特、新颖、超前的审美意识。透过钟惺、谭元春小品解读其审美意识,主要表征为以审美理性激发性灵意趣,在行文、音律及结构体式上贯彻了审美理性的"幽深独至"。钟惺、谭元春小品的审美理性是中国文学审美意识积累的必然结果,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学审美作出了历史贡献,而且对于推进当下文学审美意识的自觉也具有积极的启悟意义。  相似文献   

3.
诗为“活物”─—竟陵派文学鉴赏理论探析曹红祥明代文坛,流派纷呈。竟陵派(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湖北竟陵人)在明末独树一帜。钟惺首次提出诗为“活物”的全新命题,大大推进了古代文学鉴赏理论的发展。诗为活物的观点本是针对《诗经》而言的,是钟惺在对《诗经》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钟惺、谭元春尊杜抑李是有其合理性的,这种观点对金圣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诗归》不选《秋兴》《连昌宫词》《长恨歌》不是因为钟、谭的偏见,而是因为它们本身缺点较多。  相似文献   

5.
晚明竟陵派以钟惺(1574—1625)和谭元春(1586—1637)为代表。20世纪80年代至今,学界对它的研究进入繁盛期与收获期,许多问题如竟陵派的地位及其与公安派的联系和区别、钟、谭生卒年及主要经历、《诗归》及其文学主张等都获得较深入的分析和求证,钟、谭著作得到整理。其间,一批具有研究生资历的中坚力量涌现出来,他们为竟陵派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杜甫被中国人民尊为“诗圣”,在中国文学史及世界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可是 ,关于杜甫之死的时间、地点 ,千年以来 ,没有定论 ,生卒年也成了问题。从过去记载看 ,说法也极不一致。《辞源》(合订本)说 :“病没于衡阳至耒阳的湘江旅途中”。《辞海》(缩印本)说 :“病死湘江途中”。四川文史馆馆《杜甫年谱》说 :“在从潭州向岳州进发之湘江舟中溘然长逝 ,时为770年 ,即代宗大历五年冬月”。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说 :“大历五年冬于 ,在湘水的一条小船上 ,诗人永远停止了歌唱”。游国恩、萧涤非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 :“…  相似文献   

7.
钟惺(字伯敬,公元1574年——1625年)、谭元春(字友夏,公元1586年——1637年)是晚明风靡诗坛的“竟陵诗派”的创始人。他们论诗“另立深幽孤峭之宗”,一时间,“闻者皆为所摄”,“海内称诗者靡然从之。”他们评点的《诗归》问世之后,曾令纸贵一时,人们“家置一编,奉之如尼丘之删定”。其影响达“三十余年”。然而,清代以后,对钟、  相似文献   

8.
钟惺,字伯敬(一作景伯),号退谷,湖广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县)皂市人,是明代后期踵武公安派而崛起的又一诗文流派——竟陵派的领袖人物。关于他的生卒年,历来说法不一,一直未有定论,因而见诸各家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各种选注本、各类工具书及有关专题论文等,便颇有出入。归纳一下,主要有下列四种说法。第一种是:生于一五七二年,卒于一六二四年,享年五十三岁。第二种是:生于一五七四年,卒于一六二四年,享年五十一岁。第三种是:生年未详,卒于一六二五年。第四种是:生于一五七四年,  相似文献   

9.
王充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战斗的无神论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县)人。生于东汉尤武建武3年,即公元27年。其卒年,学术界至今未有肯定而一致的说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意见: 以《辞海》、《中国哲学大辞典》(冯契同志主编)、《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为代表,认为王充卒于公元97年。任继愈同志主编的《中国哲学史》认为,其“卒年大约在公元100年前后”。侯外庐同志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认为王充生卒年为公元27——104年。而在其后出版的他所主编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又说王充卒于公元99年。  相似文献   

10.
钟惺(字伯敬,公元1574年——1625年)、谭元春(字友夏,公元1586年——1637年)是晚明风靡诗坛的“竟陵诗派”的创始人。他们论诗“另立深幽孤峭之宗”,一时间,“闻者皆为所摄”,海内称诗者靡然从之。”他们评点的《诗归》问世之后,曾令纸贵一时,人们“家置一编,奉之如尼丘之删定”。其影响达“三十余年”。然而,清代以后,对钟、谭却贬多褒少。钱谦益、王夫之、顾炎武、朱彝尊、  相似文献   

11.
以钟惺、谭元春为首的竟陵派执掌明末文坛的风向,其所编《诗归》是其诗学理论与美学趣味的代表。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显示了儒家说诗方法的要义,在竟陵派的文学批评实践中还呈现出援道入儒的态势,即继承这一儒家的传统方法,与道家"玄览"、"独游"、"遇合"等哲学思想与审美方式相结合,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批评旨趣与方法意识。这种儒道结合的批评方法是竟陵派诗学能够独开生面的深度造诣所在,也折射出晚明心学与性灵说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明代古诗选本中,钟惺、谭元春选评的《古诗归》占有重要地位。明朝末年,因它与众不同的选诗标准,《古诗归》风靡大江南北三十余年。这一标准,招致清代钱谦益等著名学者的攻击,不久便销声匿迹;但《古诗归》的选诗标准直接影响到清代许多著名古诗选本,如沈德潜《古诗源》等。  相似文献   

13.
对“竟陵体”形成的原因,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见解,一种是“救弊”说,一种是“得名”说。以上两说都有弊端。从“知人论世”之角度,通过对钟惺、谭元春成长环境、自身遭遇造成其“幽”“寒”心境的分析,探讨“竟陵体”形成的更深层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从钟惺《诗归序》看他的诗学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归》一书,为钟惺和谭元春共同编著,选录一些古诗及唐诗,加以评点,借以宣扬他们的诗学观点。钟惺所撰写的序言,不仅是《诗归》其书旨趣的概括,更是他的诗学观点的集中反映,同时也应看作是竟陵派诗歌创作主张的纲领。对以钟惺为代表的明朝末期出现的竟陵派的诗论及创作,历来评价都偏低。明末清初的著名文人钱谦益早就将他们的诗论及创作斥为“鬼趣”、“兵象”及“诗妖”,要“另立深幽孤峭之宗”(见《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清代乾隆时由纪昀等人编写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九三批评《诗归》“大旨以纤诡幽渺为宗。……于连篇之诗,随意割裂,古来诗法,于是尽亡”。解放以后,对竟陵派著作亦因研究不够,受到  相似文献   

15.
钟惺谭元春评选《诗归》招尤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元春在《退谷先生墓志铭》中说钟惺“万历甲寅乙卯间,取古人诗与元春商定,分朱蓝笔各以意弃取,锄莠除砾,笑哭由我,虽古人不之颐。世所传《诗归》是也。几以此得祸者数矣。”《诗归》是竟陵派的代表著作,“《诗归》出而一时纸贵”(朱彝尊),“近世盛行《诗归》一书”(顾炎武),连竟陵派的  相似文献   

16.
晚明时期以公安派为代表兴起的性灵诗歌思潮是明代诗学发展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唐诗选本为切入点,以李栻《唐诗会选》,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陆时雍《唐诗镜》,李沂《唐诗援》等几部唐诗选本为例,通过对其序、评及具体选诗的分析,进一步认识晚明诗歌思潮的产生及影响。  相似文献   

17.
略论竟陵派“幽深孤峭”的创作宗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流派竞相兴起,晚明的竟陵派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在反对前后七子复古派的同时,为了补正公安派末流“作品内容较为贫乏,风格流于轻俏”(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931页)的偏向,独辟蹊径,提出了从“精神”上取古人的创作宗旨:幽深孤峭。  相似文献   

18.
评《诗归》     
钟惺、谭元春选诗的特色是剔肥拣瘦 ,批豪纠俊。评诗的特色是抉隐阐幽 ,望道有见 ,触处洞然 ,评诗在悟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所编的《中国文学史》和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都认为赋体文、骈体文属于散文一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古代散文选》也把赋和骈文收在里面;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把《滕王阁序》、《秋声赋》等都归在散文一类。这种归类是否合适,笔者以为是值得重新探讨的。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点粗浅看法,向专家学者请教。  相似文献   

20.
竟陵派是明季继公安派而起的一个颇有影响的文学流派,“钟、谭之体,家户传习”,“浸淫三十余年,风移俗易,滔滔不返”。然一旦废退,群起而攻之,咒其“纤陋鬼鄙”者有之,斥其为“诗妖”者亦有之。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中对钟惺、谭元春的批评便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