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慧能禅学已形成体系化的宗教改革学说。它以“不二”、“无住”反二元论、反决定论哲学为本。慧能用“不二”、“无住”思想揭露了旧禅学的形而上学二元论、决定论实质。“见性”,是慧能修行论的中心概念,它呼唤伦理学与宗教“万法”的分离.慧能的“自性”戒定慧,是摆脱神秘、奇迹、魔力,回归伦理学的修行新方法.慧能还大刀阔斧地简化、改造了忏悔等修行资粮。慧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宗教改革家。  相似文献   

2.
智对二谛提出了特殊的见解,与“化法四教”相结合,以说明“四教”的接引贯通关系,是佛教真理观的新创造。其三谛圆融说自觉地发展了大乘中观的真理观,这是中国佛教真理论的一次重大转型,也是智对佛教思想中国化所作出的创造性贡献。  相似文献   

3.
中西哲学对形而上学的问题意识和路径各不相同。西方哲学将之阐解为从知识达到价值与意义世界的问题 ,走的是转识成智之路 ;中国哲学将之视为形上智慧的呈现与实现方式 ,走的是由智化境之路。然而 ,“转识成智”和“由智化境”分别是人类理性探究人生意义与价值问题的展开环节。真正的形而上学必须包括本体论与境界论 ,未来的形而上学应当是两者之合。中西哲学之争将由此趋于融合 ,达到解决。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佛学大师欧阳竟无,在其所著《瑜伽师地论叙》、《杂集论述记叙》、《瑜伽真实品叙》等著作中,判法相、唯识为二宗,为是时惊世之论。认“法相与法性为一种学”,“法相与唯识是两种学”,并条分缕析,详加论列。兹依所论归纳为四,疏作解读:一、缘起与线生;二、平等与疏胜;三、根本智与后得智;四、能变与所变。欧阳所依为印度佛学原始,并非标新杜撰。如果对判法相与唯识为二作哲学的诠解,乃大师追求终极本体与认知方法的不同。中国近代哲学如果缺少了博深的佛学的一面,是不完备的。  相似文献   

5.
杨勇 《人文杂志》2022,(11):103-109
佛学研究是唐君毅整体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君毅从“境界”和“学史”出发,描述了心灵主体由“执”而“觉”再臻于“善”的超越历程,这一历程本身又推动着佛学理论主旨沿着心性论的轨迹,从客观论向主观论进行逻辑演进。二者的交互建构,使得中国人性论赋予佛学发展目的、方向的规范之时,佛学思想亦为心性论提供了完善心灵主体理论的丰富资源。尽管与整理史料还原佛学史的方法相异,甚至因较强的主体性理解而产生佛学内涵的“偏离”,但是唐君毅力图吸收改造佛学思想,创建道德理想的人文图景之尝试,对当代学术重估中国传统思想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反形而上学还是后形而上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健 《文史哲》2002,(6):87-95
西方哲学家对形而上学的“讨伐” ,是沿着两个方向进行的 :一是以经验主义和逻辑经验主义为代表的科学主义的反形而上学 ;二是以黑格尔、海德格尔和德里达为代表的非科学主义的反形而上学。反形而上学运动的历史显示 :反形而上学总是无法彻底的 ,前面的反形而上学者总是被后来人批评为形而上学家。哲学正在向“后形而上学”转型。后形而上学是在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之间的辩证运动。在哲学的后形而上学时代 ,提供最终的形而上学根据已经不是哲学的主要功能 ,但解构各种形而上学根据的任务 ,却仍然是非哲学莫属 ,它体现着人类思维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7.
关于形而上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了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各学派关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从逻辑实证主义的“拒斥形而上学” ,到否证论、历史主义学派对形而上学的修正 ,以及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态度 ,说明形而上学已内化于科学家的信念中 ,建立健全的实证科学需形而上学的引导 ,同时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建立也需要实证科学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论佛家的死亡智慧——兼及佛、儒、道死亡观之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佛教创立的基础,是对世俗生活本质的探究和透悟。相传出身豪富且尊显之家的佛祖释迦牟尼在一次出游过程中,相继遇上“天神”变化成的病人、老人、死人,深为俗世人生之痛苦所震憾,故决心出家寻求解脱之路,由此便有佛教的诞生。“死”既然是佛家创立的“催化剂”,那当然会成为佛学深究的大问题。事实上,从印度佛教到中国佛学,都对死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主要的观念是:“死”是世俗人轮回“六趣”的环节,只有潜心修行、深悟佛理,由“圆寂”(涅槃)超脱生死,成就佛果。  相似文献   

9.
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工具、方法、道路(logos) 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象他的“形而上学”一样,是后人起的名字。“工具论”名下分《范畴》、《解释》、《前分析》、《后分析》、《论辨》以及作为《论辨》第九卷的《辨谬》诸篇,而《形而上学》名下则只分卷、篇而没有标题,这可能因为《工具论》辑集较早,材料比较完整,《形而上学》成书则较晚,材料比较零碎;然而,无论如何,《工具论》与《形而上学》是相对应的两门学问,《工具论》专讲“思想”,《形而上学》则主要讲“存在”。  相似文献   

10.
论亚里士多德的本体思想王恒近代以来,亚氏的形而上学几成为误用科学分析方法的代称,我认为这是不符合历史的。其实,就是反形而上学更力的海德格尔也肯定亚氏著作中有所谓“超越者”的存在,它“超出一切存在者的种之外,同时又是任何一个无论是什么的东西都必然具有的...  相似文献   

11.
宋学受佛教之影响不言而喻,而关于儒释两教之影响却是双向进行的,一方面儒家自大其教恢复自家门庭,积极吸纳佛家之义理重建儒家之形而上学以与佛家抗衡;而另一方面面对儒学复兴运动中声势浩大的排佛运动,佛门僧人也积极援引儒学经典来附会佛典以对抗挑战,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张二平 《学术探索》2009,(4):121-126
在陈寅恪的中古民族文化研究中,佛教问题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涉及到晋唐佛学史、佛教与道教、佛教与儒学、佛教与政治伦理、佛教与语言文艺等方面。陈寅恪佛教研究最大的学术特色是,从佛经比较校勘出发,扩展到中古民族文化渊源探求中去。一方面寻求佛教文化本原,另一方面探求佛教传播中的文化适应,由此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比较文化渊源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3.
倪晋波 《兰州学刊》2005,(6):266-269
<世说新语>一书关涉佛迹之处甚多,其所记僧人与士人的交往尤其令人瞩目,这为考察佛教对东晋士人的影响提供了路径.支遁在以会稽郡为核心的区域与东晋前半期的名士交游宴集,其形式以人物品题和谈玄论理为主.士人对支遁谈玄的激赏和对所谓"支理"的追捧表明在东晋前半期,佛教对士人来说只是一种可资清谈释玄的全新资源,其义理对他们的思想世界和精神生活尚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史革新 《河北学刊》2004,24(5):146-154
作为一位“有学问的革命家” ,章太炎不仅积极赞助民族民主革命 ,提倡国学 ,而且还有不凡的习佛经历。章太炎的佛学思想内容丰富 ,影响广泛。他不仅把佛学思想作为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 ,为“作民声”而“作佛声” ,而且还从学理上阐发佛教哲学的基本观点 ,评判中国佛教流派 ,考辨佛教历史 ,呼吁佛教改革 ,为佛教在近代中国的复兴而奔走呼号。章太炎的佛学思想始终与他的政治思想、文化学术思想的发展变化交织在一起 ,是近代中国宗教思想与社会思想互动离合关系的一个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中牛魔王形象的文化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游记》塑造了众多的妖怪形象,其中牛魔王是作品中出场最早、着墨最浓、最受作者重视、最具文化内涵的妖怪形象.它不仅是《西游记》以猴说法佛学思想的重要补充,表征了作者抑道扬佛的思想倾向,作者还赋予了牛魔王一个世俗人所具有的世间相,写了他从魔到归佛的过程,并在其形象的哲学层面上,继承了禅宗以牛说法的思想.作品还通过对牛魔王的妻子、儿子、弟弟和江湖朋友的描写,把牛魔王形象的文化内涵,推进到了佛教唯识学的层面上,使牛魔王这一形象,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佛教作为世界性的宗教,传入中国以后,在唐朝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达到了鼎盛。与唐朝同时代的朝鲜半岛上的统一新罗,积极借鉴唐朝佛教发展的成果,创立了与唐朝类似的宗教派别,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佛教大师,新罗佛教在朝鲜佛教史上谱写了最辉煌的篇章。并且,新罗在汉字、汉文学、天文学、印刷术、建筑风格、雕塑绘画艺术等方面,也深深地打下了唐朝佛教文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的晋阳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个性分明的佛教文化区域。通过对这一区域性佛教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色进行系统分析,可以看出晋阳佛教文化的几大亮点:一个菩萨,即文殊菩萨;二个宗派,即净土宗和华严宗;三个寺院,即双塔寺、崇善寺、白云寺;四座名山,即天龙山、太山、蒙山、崛围山。晋阳佛教文化资源的价值判定标准和开发利用原则值得认真总结。  相似文献   

18.
宋代帝王大都推崇佛教,因此士大夫文人也习佛成风;而佛教(主要是南禅宗)的世俗化转向及简便易行的修行方法,更为宋代士大夫文人在佛禅义理的沉潜中获得精神的超越大开了方便之门。佛教对宋代文学的影响至深至广,特别是在诗歌和散文领域。相对而言,宋词受佛教的影响较小,但词是有宋"一代文学"的标志性"产品",虽然"词为艳科",专主情致,侑酒佐欢、遣兴娱宾是其主要功能,然而填词既然是当时士大夫文人文学活动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就不免渗透着他们的文化精神与人生意趣,也就不难从中看到或感受到词人与佛禅的不解因缘。  相似文献   

19.
佛教对科学的融摄,是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佛教与科学关系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它主要通过以佛教义理对现代科学的诠解,实现佛教在科学时代的宗教功能。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正确评价这一现象,有助于全面认识和把握佛教的新发展和新变化。  相似文献   

20.
秦艳 《晋阳学刊》2009,(6):86-91
宋代女性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佛教教义,种种原因又促使大量女性最终皈依佛教。不过,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生活时期的宋代女性,她们的佛教信仰状况存在着差异。同时,作为家庭、社会的重要成员,宋代女性的佛教信仰行为又不可避免地对其家庭、对社会产生不同层面的影响。此外,与以往时期信佛女性相比,宋代信佛女性既与她们有相似之处,也具有这个时期自身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