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45-24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从实际出发和尊重农民意愿的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自主性,是成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新农村建设说到底是农民的事,尊重农民主体是新农村发展的基本规律,在解决农民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提高农民的觉悟和素质,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缺失的原因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臧小芳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53-57,6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旨在富裕农民,实现农村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它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但是,由于历史惯性、制度设计、农村资源流失、农民自身意识以及官员农民观、政绩观的问题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处于缺失状态。 相似文献
3.
李波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5):46-4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依靠、调动和发挥好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育农民的主体地位。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主体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起来。这就要从提升农民的素质和能力;激发农民自身的内在活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等多个方面重视和加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的培育。 相似文献
4.
徐刚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5):18-20
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既是创造主体,也是价值主体,是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只有让农民既能成为创造财富的主体,又能与其它社会主体一样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内在地统一于广大农民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才能真正全面地发挥和实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郁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3(2):48-5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艰巨的历史任务,农民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更是新农村建设者和推动者.政府要尊重农民的自主性地位,广泛吸收农民建设新农村.通过对农民的教育和农民合作组织的建设,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转变政府行政管理模式,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有限政府,使农民有机会参与新农村的建设,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相似文献
6.
苏北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仰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13-16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是新农村建设成功的关键。研究结果表明,苏北新农村建设受经济发展因素、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社会治安环境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影响,农民的主体地位并未充分体现出来,因此,应从增强农民主体意识、培育新型农民、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着手引导和强化农民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7.
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智利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98-101
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主体地位的发展及其立法概况,认为目前农民主体地位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着农民主体地位受到漠视、农民政治权利缺失、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等问题。为了建立有效的法律保护机制,确立与提升农民主体地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为新农村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提出完善立法,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农村行政执法,提升农民的法制意识;做好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加强司法保护等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8.
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性之考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农民主体性是其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是成功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必要保证。但由于外部制度保障薄弱和自身素质支撑乏力,我国农民在当前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的自主性、自为性不强,选择权不充分,创造性尚未充分显现。增强农民的主体性,应以满足农民需要为切入点,以创新制度为着力点,以提高农民群体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点。 相似文献
9.
马卫强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6,19(3):354-356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农民为主体的内涵,从理论层面、现实层面、国内经验和国外经验等方面阐述了其中的原因。提出了保证农民主体地位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以农民为主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卫强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3):354-356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农民为主体的内涵,从理论层面、现实层面、国内经验和国外经验等方面阐述了其中的原因,提出了保证农民主体地位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生育文明与新农村建设关系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景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3(3):13-15
生育文明有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人口环境,是农民实现生活富裕的坚实基础.生育文明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同时,也有利于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以及农村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据此,提出6条目前农村生育文明工作中助力新农村建设的要点. 相似文献
12.
安明贤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3):229-23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国家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努力的一项长远事业。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重保护农民的平等权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农民的平等权利逐步实现的过程,二者应该保持同步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考察,我国长期以来对农村平等权保护的漠视是现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直接原因,而现在对农民平等权的保护则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3.
被誉为华夏朝鲜族第一村的沈阳市东陵区满融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务实有效;突出朝鲜族文化特色,建立新农村建设开放性的思维;突出区域经济特色,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活力;坚持农村生态环境的科学发展,高标准规划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新农村建设面临社会保障问题突出,经济发展快速,但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态、生活和生产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等问题。因此,提出多种政策齐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采取优惠的税收政策,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发扬民族文化特色,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创造生产生活新环境等对策。 相似文献
14.
首先探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并分析了广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和成效,指出其存在的难点和问题,进而阐述了广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要求和战略思路。最后指出广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十一五”规划的政策要点。 相似文献
15.
张良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7,35(3):105-10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着眼点。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农村各项事业,统筹城乡发展。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留守妻子”生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和谐环境,而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排斥着农村夫妻共同迁居城市就业和生活,这导致了许多半流动农村家庭的出现。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在农村社区的不稳定性和欠和谐发展,给广大农村造成了各种经济的、社会的隐患,是新时期农村建设的不和谐因子。夫妻在外出与留守的抉择中,多数妻子无奈地选择了后者,承担起了本应双方共同承担的家庭责任。研究表明:虽然大多数“留守妻子”是由于子女的教育才留守在农村的,但她们却缺乏将子女教育成才的自信和能力;丈夫外出后,大多数农村“留守妻子”认为其安全感和幸福感降低了,部分认为更幸福的妇女主要是由于经济收入的增多或可以免除家庭暴力行为;“留守妻子”的选举投票自主权有所增强,但是她们参加干部竞选的积极性降低。 相似文献
17.
王少杰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1):108-111
"三农"问题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其本质是一个法律问题,即如何全面有效地保障农民权利的问题.为此,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法律制度的构建入手,通过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确保农民的基本国民权利实现,从根本上消除权利的贫困,实现农村的富裕. 相似文献
18.
高等农业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家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决策。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等农业院校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任务。高等农业院校该如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作用,怎样发挥作用,华南农业大学在这方面做了有益探索。作者详细论述了华南农业大学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取得的成效。主要做法包括积极开展各类教育与培训,为"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强科学研究,通过新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提供科技支撑;加强与政府、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的合作,加大成果转化与推广力度,全方位服务社会;开创新的推广转化模式,创办《绿色家园》农业科普电视栏目,大力开展科技下乡活动;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相似文献
19.
费孝通先生的小城镇建设思想强调小城镇的重要性,认为小城镇与乡镇企业相辅相成;小城镇是农村人口的蓄水池;是城乡一体化的纽带.他的思想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即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小城镇与乡镇企业的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