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新农村建设面临农民主体缺失、农民主体意识缺乏和农民主体表达失语的困境。审视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性困境,从主体际性角度看需要我们树立尊重的伦理观念、确立对等的对话交流平台、建立农村社会资源的引入机制。  相似文献   

2.
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当下农村法制建设的主要问题主要存在于农业立法、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法律意识、农村行政执法、农村司法和农村法律服务、农村行政执法监督等方面。为此,亟待对农村法制建设进行新的构架:建立良法立法机制,健全农业法律法规体系,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优良法制环境;建立法制型农村干部机制,适应新农村建设之迫切需要,培养造就法制型农村基层干部;创新农村法治主体再造机制,提高广大农民法律意识,培养具有法律素质的新型农民;创立依法行政机制,加强农村行政执法,实现农村依法行政;完善司法和法律服务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基层法制机制,完善农村司法和法律服务体系;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建立农村行政执法监督制度,完善农村行政执法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视域中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主体和最终受益者。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就是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实现农民的制度化利益表达。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农村社会转型和利益分化的加速,导致当前农民利益表达的现状呈现出一系列复杂的特征。立足于我国三农问题的客观实际,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利益表达的现状,探究并预测农民利益表达的发展趋势,积极构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民利益表达的综合机制,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4.
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主体地位的发展及其立法概况,认为目前农民主体地位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着农民主体地位受到漠视、农民政治权利缺失、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等问题。为了建立有效的法律保护机制,确立与提升农民主体地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为新农村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提出完善立法,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农村行政执法,提升农民的法制意识;做好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加强司法保护等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乡镇基层政府必须正确贯彻落实上级政策,增强自身的公共服务职能,减少对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干涉,尊重农民主体的意愿。农民主体地位在新农村建设中必然存在自我的利益表达,这些自发的利益诉求必须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得到很好地保障和落实。基层政府意志与农民主体意志可能存在冲突和博弈,正确认识两种意志的本质、特征和局限,是处理好基层政府和农民主体关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农民主体性是指农民这一特定群体在实践活动中作为主体所显现出来的质的规定性,也是农民这一特定群体对自身主体地位的觉识,对实践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农民主体性实现的程度是衡量农民解放程度的标尺。农民的主体性需要农民自身强烈的主体意识来彰显,而农村文化建设是增强农民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实现农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农民自我解放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7.
苏北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是新农村建设成功的关键。研究结果表明,苏北新农村建设受经济发展因素、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社会治安环境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影响,农民的主体地位并未充分体现出来,因此,应从增强农民主体意识、培育新型农民、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着手引导和强化农民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行,农村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农村资源利用过程中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进行.农村资源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民权益保护的利益机制不健全产生的.从农民权益保护的利益机制完善的视角对农村资源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对于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农村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农民是乡村建设的主体,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性.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对农民主体性建设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创新.回顾百年建设历程可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农民主体性建设的政治保障和基本动力,且"政策"在其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促使农民主体性觉醒;"以农养工"的农业政策致使农民主体性逐渐缺位;以"改革"为主题的"三农"政策推动农民主体性逐渐提升;"乡村振兴战略"赓续推进农民主体性发展.农民主体性建设虽出现些许曲折,但取得了重大成就,并且积累了宝贵经验:以"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为指导,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以"增权于农民"为重点,激活农民主体意识;以"赋能于农民"为关键,强化农民主体能力;以"补齐农村民生短板"为保障,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应当继承和发扬这些基本经验,深入推进农民主体性建设.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主体性的发挥程度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通过新时期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性的发展状况和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来认识农民主体性所具有的复杂性,及在国家与社会、个体互动过程中农民主体性所具有的可构建特征。  相似文献   

11.
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鉴于此,文章首先从农民现状及存在问题、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住问题、新型农民培养的对策和途径问题等三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问题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得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问题仍需要进一步从总体上加以研究和解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论新农村建设主导与主体的良性互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性功能的发挥应该是互动的。政府主导是充分发挥农民主体性作用的必要条件;富有主体性的农民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载体和决定性因素。实现新农村建设主导与主体的良性互动,须遵循以民为本、职责明确及多元化原则,构建市场型政府,并不断增强农民的自组织能力。  相似文献   

13.
平民主义对中国革命和现代化进程有着深远影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同样应该警惕平民主义的倾向。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文件虽然内容比较系统全面,却没有涉及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现代转变,在某种程度上带有平民主义的色彩。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把农民现代化作为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一个民族村寨为个案,探讨了当前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包括建设的重点、主体、组织与参与等,提出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应以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并重,农民要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政府要当好组织者,广大农民尤其是农民工要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国家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努力的一项长远事业。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重保护农民的平等权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农民的平等权利逐步实现的过程,二者应该保持同步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考察,我国长期以来对农村平等权保护的漠视是现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直接原因,而现在对农民平等权的保护则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农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农民本身是个复杂的概念,包含着很多阶层,自耕农阶层是农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宋时期,自耕农民与平民地主一样,都属于乡村主户,都是直接向国家交纳赋税的编户齐民,在政治地位和权利上是一样的。建国以来对唐宋时期自耕农的研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7.
在阐述邓小平的农民利益观基础上,以满足和实现农民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邓小平的农民利益观进行分析,得出农民利益问题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大问题的思考,最后论述邓小平的农民利益观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的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大钊、毛泽东、陈独秀都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即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同时三者的农民思想既有相同点又有差异性。三者在对农民运动的总体认识、解决农民问题的途径、农民的指导思想三个层面存在共识,三者的差异性体现在研究方法、理论运用及革命道路选择这三个主要区别上。比较和分析三者在农民思想方面的认识,可以引发对农民问题的现实思考,为当前农民的政治现代化、社会化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等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历来关心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对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更是他进行改革的历史起点.他关于"三农"问题的理论,不仅使改革初期以及后来的农民受益匪浅,而且指明了党和政府农村工作的方向,即一切为农民着想,不断进行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快发展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努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坚持和贯彻这一理论是新时期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三农政策的实施,农村经济逐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婚事畸形消费高增长的现象却愈演愈烈。这种畸形消费不仅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成为致富路上的绊脚石,同时,也违背了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宗旨。对此我们应当给予关注,加以引导,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