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技术观和海德格尔的技术现象学是广义的技术存在论研究的两种进路.前者从人的现实存在出发对技术进行研究,而后者是对技术的形而上存在意义的追问.两种进路之间的差异可以通过技术认识论、技术价值论和技术本体论三个维度来展开.马克思在客体上区分了古代技术和现代技术,认为技术是人的社会存在方式,现代技术是人的本质的表现或外化;而海德格尔则是在认识论和存在论上区分古代技术和现代技术,认为技术是存在者的出场方式,现代技术是"集置"和"命运".就相同点而言,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技术观,都因其宏观性、深刻性以及较高的系统性和合理性,而成为20世纪哲学诠释技术和人类生活的两种"范式",也为以后的技术哲学研究奠定了基调.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了现代社会科学关于技术的研究中经常被预设的三种技术观:自然主义、建构主义和批判主义,探讨了它们各自对技术本体和技术变迁问题的理解,讨论了它们之间的区别以及各自的贡献与局限。研究认为技术观在技术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构成了相关技术研究的基本预设,每一种技术观都能提供特定的问题域和观察视角。相比于争论技术观的"对错",发挥不同技术观在研究中的认知功能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3.
社会正义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永恒主题,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其具有不同内涵,总体而言,传统社会正义观是一种抽象理性的正义观。与此不同,现代社会正义观,尤其是马克思社会正义观是从人的现实生存状态出发揭示了社会不正义性及其根源,并在分析现实社会基本结构中力图建构一个正义社会。不同内涵的社会正义观研究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马尔库塞技术概念的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尔库塞的技术概念的本质是社会批判.宏观上来看,这一结论来自于以下两位技术哲学家的论述:卡尔·米切姆和E.舒尔曼.米切姆把技术哲学分为工程学的技术哲学和人文主义的技术哲学,他把马尔库塞作为与他们不同的一种类别,归为技术的社会批判传统的一部分;舒尔曼把技术研究分为超越论者和实证论者两个类别,马尔库塞并不属于其中的任何一种,他也是把马尔库塞看成是社会批判的技术类型.微观上看,马尔库塞技术概念的"社会批判"本质的具体体现是人道主义或人文主义特征.马尔库塞技术本质的定性对当今的技术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技术观的宽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在当代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 ,人们对技术的本质意义有了更宽泛的理解。分析了技术与文化、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分析了技术的发展与环境条件、技术种群及群落的关系 ;强调现代技术与高技术在价值上是有区别的 ,现代技术要求人服从于技术 ,而高技术的宗旨是要使技术服从于和服务于人类个性发展 ,从而得出技术概念的宽泛化、技术发展观的宽泛化和技术使命观宽泛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近代英国经验论的演变从根本上讲是其实体观的演变.实体观的演变,无疑与经验论者逐渐将经验论原则坚持到底,愈来愈片面地强调经验的作用有关;但更为深刻的原因还在于实体范畴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及产生演变的契机.客观地评价英国经验论的演变这一历史现象,要深刻认识经验论者的认识错误,要充分肯定其对人类认识进一步发展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伯格曼受库恩"范式"思想的启发,把"范式"的思想应用于技术,认为技术凝结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因素,技术的"范式"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现代技术的"范式"结构是"装置范式"。"装置范式"的技术本质观超越了海德格尔"座架"的思想,实现了从对技术抽象的形而上学层面的研究到以技术经验层面的研究,认为我们可以对现代技术有所作为,从而为发展聚焦的技术提供一种可能选择。解析"装置范式"技术本质观的理论内涵及其合理性,可以为我们建构一种新型的技术范式提供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英戈尔德是当代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是技术人类学领域的创立者之一。他在技术人类学领域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以人类和非人类、技术和技能、技术和语言、社会和自然等内容为核心的技术人类学研究纲领。在此纲领基础上,英戈尔德又阐发了体现人类学整体论思维方式的技术环境观。英戈尔德的技术环境观弥合了自然与人文、技术与人类、功能与意义之间的裂痕,为技术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现代世界是技术的世界,思想家从不同视角对技术所呈现的世界图景进行了分析."装置范式"技术哲学研究纲领是技术哲学家阿尔伯特·伯格曼在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的背景下,从现象学技术哲学视角对现代技术所引发的超现实现象进行思考的理论成果,这一思想与前人和他人相比,对人类思想史有着原创性贡献,即理论创新点.对这一问题的厘清,一方面有助于人类思想的进一步拓展;另一方面,对我国现代化过程中技术政策的选择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中国的儒教、佛教、道教和西方的犹太—基督教等主要教派的技术观进行梳理,便可发现宗教和技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关系,既有血与火一般的对立和冲突,也有共生和共融,更有互不相干之时。技术和宗教各有其存在的空间,技术主要是同客观的物质世界打交道,宗教主要是同世界的价值观念打交道。技术虽能解决人类物质文明方面的问题,却不能完全解决人类精神文明和精神归宿问题,而且技术本身还有关乎造福人类抑或贻害人类的发展方向问题。为确保技术沿着造福人类的方向健康发展,需要诸多社会力量和文化因素的协同作用,而宗教无疑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力量和因素。  相似文献   

11.
现代技术不同于传统技术的重要方面是其发展的计划性和自主性,正是现代技术的这种特征,展现出技术发展的二律背反:一方面,技术是人类理性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不断地实现着人类的理想;另一方面,技术又成为一种自主的力量并按自己的积累方式演化发展着,离人类的意旨越来越远,成为某种试图将其自身规律强加于人类之上的外在控制力量。技术发展的二律背反是现代性困境的根源,一个可能的出路是在生态文明的意义上有意识地揭示技术发展的诱导效应,实现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近代工业技术文明强大的主体效应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伴随而来的还有反主体效应的“全球性问题”凸显。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重视对于近现代工业技术文明的“人与自然关系观”和“科学技术观”的反思与批判。这种反思、批判与审视,为当代人利用新技术革命合理解决全球性问题,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崭新的启示,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技术使用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特征,不确定性是技术使用的基本特点之一.因此,拓展技术哲学研究疆域,把技术使用不确定性纳入其中进行分析和探讨意义重大.技术使用不确定性贯穿于技术使用全过程.从技术客体维度审视,其主要表现为技术功能失常的可能性;从技术主体维度审视,其主要表现为技术功能创新的可能性;从技术对象维度审视,其主要表现为技术目标偏离的可能性;从技术活动维度审视,其主要表现为技术风险形成的可能性.技术使用不确定性的表现形式不同,成因也各有差异.  相似文献   

14.
隐语研究从传统到现代的代表性观点有:传统的修辞观、现代的语义观和认知观。现代的隐语认知观认为隐语的本质乃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是一种认知现象,人类的概念结构中充满了隐语。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试图对隐语的一般特征,功能等作一阐释。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传统文化中以儒家孝道慈观为核心的封建孝道思想内容丰富 ,源远流长 ,强调子孝是封建孝道的主要特色之一。在人类即将跨入新世纪的关头 ,面对逐步转型的社会 ,认真分析封建孝道的精华与糟粕 ,我们认为从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缓解现代社会家庭人伦冲突出发 ,通过对养育子女人伦观和赡养人伦观的改塑 ,建立以父慈为核心的家庭人伦观 ,唤起对未来家庭人伦观的伦理警觉 ,无疑具有明显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现代技术进入艺术视野是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作为人类与自然物质交换的劳动的基本方式的技术,其二重性规定了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历史内涵.不同于物质实体基础上的古典技术,以信息软件为核心的现代技术强调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和解放感性的功能,它同艺术之间的对话前提在于生存论的同一性.现代技术与艺术的视阈融合推动了技术艺术化的进程,又开阔了艺术的视野,促使艺术生活化的转向.对现代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的研究也为复兴马克思的历史实践观念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7.
技术存在的方式在于被使用,只有在使用这一人类实践活动中,才能彰显技术的意义、释放技术的功能并延续技术的生命.技术使用的主体使用者无疑是技术与社会关系网中的重要网结,但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用生产话语来解析使用,过度弘扬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主体功能,从而造就了消费异化的图景.在技术已经奏响时代最强音、技术论已经聚焦于技术扩散阶段的现代语境下,技术哲学有必要拓展自己的空间,把技术使用者纳入自己的研究视野,有必要认真地解读技术使用活动.  相似文献   

18.
熊育群的《连尔居》,是一部有关人类生存处境的现代寓言.它讲述了湖南汨罗江连尔居农场从“文革”到改革开放初中期的社会变迁与人心变化,从宇宙观、生命观、时间观三个方面,真实再现了连尔居从农耕文明时代步入工商文明时代精微多彩的生存图景,深刻反思了人类的生存意义,形象回答了人类生存何去何从这一重大的现代命题,为人类解决当下生存危机问题提供了哲学反思与美学启迪.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已经迈入一个以新媒介技术为标志的网络社会时代。在此之前,工业社会时代存在着3种重要技术观,即人本主义技术观、实用主义技术观和泛媒介技术观。3种技术观从不同层面体现和诠释了人与技术、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对海德格尔、杜威和麦克卢汉的代表性技术传播思想进行回顾和反思,可比较发现,正确认识新媒介技术,首先要融合3种技术视域;其次要对新媒介的技术特征和深层逻辑进行全面考察,最终形成技术、时空、价值和文化多维的新媒介技术观。只有不断地进行新媒介技术观的革新,才能引领网络社会时代的思维革命。  相似文献   

20.
现代技术正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力量并使人类社会变成一个"技术的社会",它深刻地影响、决定和控制着人类的现在与未来。在获得巨大的技术成就的同时,各种技术问题却层出不穷甚至威胁着人类未来的命运。为此,需要控制技术的负面效应问题,并以控制的理念来发展和应用技术。尽管对技术进行控制存在着一定的困境,但以控制的理念对待技术可能是一种积极地救世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