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谢泳,以研究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而为当今中国思想界瞩目.他的治学极有其独特之处:他的文章一般都很短,一两千字的样子,少有万字左右的长篇大论,这在纷纷以长文宏论宣讲新说、构建新体系的今天,显得很不"学术",似乎"很零碎";同时,他的文章,从表面看来,又显得"很杂乱".  相似文献   

2.
“看客”是鲁迅以文学形式对民族文化心理进行艺术透视的聚焦点之一。像挖掘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一样,鲁迅借助“看客”形象的刻画来开掘人的病态,显示灵魂的深,以逼迫人们反省于内面,“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精神的苦刑,在灵魂的搅动中发生精神的变化。” 梁启超曾经尖锐地指出,“旁观”二字代表了中国人的性质,“无血性”三字是中国所有人的当有物。他在《论私德》一文中分析了“私德之堕落,至今日之中国而极”的原因,强调“哀莫大于心死”,造成了这“不痛不痒之世界”。鲁迅更是无不悲哀地对“看客”做了彻底的价值否定:“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常  相似文献   

3.
元诗长期受到冷落,这方面的研究评介文章极少,有关选集也是凤毛麟角,“元代的诗文显得暗淡无光”,则几成定论.其实,元代虽以戏剧为文学标志,元诗总的成就也远不及在它以前的唐诗和宋诗,但它沿着“宗唐得古”的道路发展,也自有它不可忽视的地位,元代诗坛也并不寂寞,有诗集传世的诗人多达四百名.萨都剌则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诗歌“别开生面”的特色,很值得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4.
汉语有无被动式的问题,语法界的看法还不大一致。我现在提出我的初步看法。为叙述方便起见,我先把马建忠的意见写在下边儿。马建忠似乎还没有“词”的概念,他是“词”“字”不分,管“被动词”叫“受动字”,我引他的文章时,一仍其旧。他说:考经籍中凡外动转为受动,约有六式:——一、以“为”“所”两字先乎外动者: 『汉霍光传』:卫太子为江充所败——“败”外动也,江充其起词。“所”字指卫太子,而为“败”之止词。故“江充所败”实为一读,今蒙“为”字以为断,犹云:『卫太子为江充所败之人』意与“卫太子败于江充”无异。如此,『江充所败』乃“为”之表词耳。其余各倒省略,以节篇幅,下同。二、惟以“为”字先于外动者:  相似文献   

5.
郁达夫是现代著名的作家,他对风景的描写可以说是很成功的,《迟桂花》中似乎更有精妙之处。如他描摹月光下的翁家山夜色时写道,“从树林中筛下来的千条万条的银线,象是电影里的白天的外景。”用“筛”字来摹写林中的月光,实在是贴切的很。从犬牙交错的灰蒙蒙的树枝中泻漏的月光,若亲临其境观赏过,那就会发现用“筛”字来描状,比用“透”、“泻”、“漏”、“钻”、“亮”等字要妙得多。用“筛”字,使静静的光线柱变得活起来了。黑灰的森林如一大筛子,月的光线如筛孔中源源不断流漏的金珠,这是多么美的境界啊!拿“筛”字描写月光,过  相似文献   

6.
<正> 鲁迅是我国革命现实主义的开山祖和大师,他吸取了中国古典现实主义和外国批判现实主义中的养料,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在文学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开辟了中国文学的新纪元。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具有超越前人的创造力。他曾说:“现在却有人以为‘汉以后的词,秦以前的字,西方文化所带来的字和词,可以拼成功我们的光芒万丈的新文学’。这光芒要是只在字和词,那大概象古墓里的贵妇人似的,满身都是珠光宝气,人生却不在于拼凑,而在创造,几千百万的活人的创造。”(《难得糊涂》)鲁迅以“死”和“活”两个字点出了“拼凑”和“创造”的根本区别,所谓“重返故纸堆”、“全盘西化”,都只能把文学引向死胡同。他既反对全盘照搬,也反对全盘否定,而是始终以积极进取的精神,正确对待中外文化,博采众家,取其所长,分析、批判、吸取、创新。他说:“没有拿来的,人  相似文献   

7.
1859年4月,洪仁玕由香港辗转到达天京。不久,他向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进呈了《资政新篇》这个极其重要的系列资政书和其它革命文书,主张“革故鼎新”,建立“新天新地新人新世界”,并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上,首次提出了“与番人并雄”的新思想。在洪仁玕的著作中,“新”字显得十分突出和珍贵。这个新思想集中地表现在他敢于面对先进的西方和落后的中国这一客观现实,大胆地提出了多方面的改革措施,不仅要达到“太平一统江山万万年”,而且还要使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并与国际社会并立竞存。这个新思想的价值就在于他为当时的中国指明了一个正确的方向,一条正确的道路。中  相似文献   

8.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的诗人,他吸取了楚国民间文学和《诗经》的优良传统,创造了崭新的文学样式——楚辞,开拓了我国文学的新园地,对后世文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然而,前几年在“四人帮”炮制儒法斗争模式的恶劣影响下,有些文章以儒法划线,有的为了肯定他,就把他说成“法家革新者”、“法家诗人”;有的为了否定他,就把他说成孔孟之道的“信奉者”。显然,这两种看法,都是十分错误的。当然,早在建国初期就有些研究屈原的文章把屈原说成“法家”,其中许多观点也是很值得商榷的。今天,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还屈原的本来而貌。  相似文献   

9.
人们习惯以“平易”二字评价欧阳修的创作,尤其是其散文.但这种评价不是当世之公论,而是后世读者特别是朱熹等人阐释的结果.欧阳修诗文创作“平易”之格的形成有多种原因,既有他务实尚简思想的影响,也有他遵从自然之文艺观的作用.此外,欧阳修的“平易”不仅包含文章与道德两部分内容,同时也指向了诗词文诸种文体.  相似文献   

10.
陈虹君 《快乐青春》2014,(12):11-11
2010年4月28日,“中国首届心灵富豪榜”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公布。中国著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毫无悬念地位居“中国首届心灵富豪榜”之首。主办方给他的评词是:“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物质财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无价。而他自己,依旧躬耕于田畴,淡泊于名利,真实于自我。他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收获着泥土的芬芳。那里,有着一个民族崛起的最古老密码。”  相似文献   

11.
<正>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不但以他那“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的文学创作丰富了文学宝库,而且还以他那些很有见地的文学批评推动了新文艺的发展。鲁迅虽然没有关于现代文学的批评专著,但散见于他文集中的为青年作家的作品所写的序、跋、前言、后记、“小引”及有关评介文章,都闪耀着一些真知灼见,值得学习。鲁迅的文学批评涉及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所谈的仅是鲁迅关于现代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浇灌“佳花”和“佳花的苗”。  相似文献   

12.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清代“扬州八怪”三一。郑燮文艺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文学上,诗、词、散文都很擅长。传世近千首诗,清新流畅,洒脱通俗;近百首词,屈曲达心,沉着痛快;数十封家书,抒写自如,直达肺腑。书法上,他以“隶、楷、行三体相参。古秀独绝”(阮元:《淮海英灵集》)。自称“六分半书”。绘画上,他一生专画“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移之石”。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诗,诗中有画;他的画,画中有诗;他的字,一笔一画如竹竿兰叶。他作品的墨迹,诗、书、画三者融为有机的一体。  相似文献   

13.
关于德字的形义问题——答何新同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去年一年,我在云南兄弟民族地区参观,也作了一点调查,刚才回来,得拜读何新同志《辨德》的文章(《人文杂志》1983年第4期),不觉有“空谷足音”之感!但是他于德字的形义考释,跟我完全不同。不敢自矜新创,但是读书一得,尚非抄袭雷同之说,故谨提出,谬误难免,愿与何新同志共同研究。 甲骨文字,各家考释不一。何新同志从罗振玉说,释为德字。我因卜辞字的用例,与德字不很符合,故暂从阙。今案金文作德,加“心”而已,因此疑德字可能是周人在字的基础上另造的新字。  相似文献   

14.
43岁的张文显是法学教授.他当这个教授已有6年.当初晋升他为教授的时候属于“破格”,因为在重年龄讲资历的我们中国,那时候他看起来有点年轻.“十年媳妇熬成婆”,他仿佛还不到“成婆”的气候.不过,去年7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介绍这位教授的文字,仍然称他为“青年法学家”.张文显的确显得年轻,他矫健身材,书生面孔,目光中虽然闪耀着自信,前额上却尚未雕刻出表示智慧深邃的皱纹.人年轻,事业亦年轻.法学在中国——恕我陋见——尽管曾经有张友渔等前辈那样渊博的大家,但法学的青春活力,很可能是在张文显这个年龄段的一大批人走上学术前沿以后才开始的.  相似文献   

15.
在刘师培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中,心学的影响甚为明显。宋教仁、陈天华比较倾向于从知行合一方面接受心学影响,刘师培则主要用心学宣传革命民主主义。 刘师培(1884——1920年),江苏仪征人,字申叔,号左(?),他祖孙三代“世治左氏”,又以年少中举,名噪一时。1903年前后,他卷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其后又鼓吹无政府主义。他有很深厚的国学根基,好以古书证新义,其所著《中国民约精义》即是他用古书论证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理论的代表作。他力图揉合中、西学术,构铸自己的革命理论。他尤好心学,称赞王学“以自得为主,以变法为宗”,同卢梭指斥君主顽守旧法相近。他力言“良知之说出于孟子之性善,……今欲振中国之学风,其惟发明良知之说乎!”他崇尚陆王,甚至把王阳明抬到几乎同孔孟一样的高度。他写道:“夫阳明以大贤亚圣之资出于学术坏乱之后,而德行功业炳彪三百年。当其盛也,其学固风靡天下,然数传以后宋子学者力诋之,至拟之洪水猛兽。此固蚍蜉撼大树者矣。”  相似文献   

16.
明初理学家薛瑄思想最有新意的部分是论证“一个性字”。他认为“性”是万物的本源,万善的来源,因此,为学最要紧的就是明白这个“性”字,道德修养的功夫就在于“复性”,因此,明清时代的学者,多称他的理学是“以性为宗”,“复性为要”。  相似文献   

17.
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这都是划时代的大事。车同轨,人们很容易简单地理解为统一车行的轨道,也很容易联想到现代火车的统一的车轨。阎锡山在山西搞独立王国,他统治下的山西的铁路较他省为窄,给全国性交通事业带来极大的危害。可见“车同轨”是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18.
“公”的概念在中国和日本的区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从共同体的“公”到政治领域的“公”(中国的“公”和日本的“公”的语源)在中国,公私的概念是怎么成立的呢,其语源不是很清楚。以现存的资料来推测,例如《诗经·国风·幽风·七月》的“为公子裘”“言私其,献于公”;“跻彼公堂”就是有关公私的词,有关共同体和共同体首长的即为“公”,与其相对的即为“私”。我认为在上古时代的一般概念是以共同体关系为背景的公私区别。顺带的说一下在青铜器上刻的金文里没有“私”字的用例,只有“公”字首称,这就是说在周朝以前至少在氏族首长的尊称上使用过“公”这个字。据中国的“公”…  相似文献   

19.
<正> 众所周知,黄庭坚在诗歌创作中是以杜甫为效法的榜样的。尽管人们对他的“宗杜”有不同看法,但他在对杜甫诗歌的学习中,孜孜进行艺术方面的探求,对宋诗的发展起了重要影响,这是不能否认的。他的诗歌讲求“章法”、“句法”、“字法”。在这方面,他有理论阐述,并在作品中鲜明地表现出来。在章法方面,他认为“文章必谨布置”,在句法上,他说“但熟观杜子美到夔州以后诗歌,便得句法简易而大巧出焉。”(《与王观复书》)在  相似文献   

20.
“文章的元素是美,文章的作用应该可以满足一部分美的要求。”这是本世纪初的学者施畸在他的《中国文词学研究》一书中提出的一个观点。类似的看法也散见于近年来许多论者文中。但也有人对此论持怀疑或否定态度,今笔者试图就如上问题做一探讨。 首先,我们从“文章”的本义出发,看文章为什么应该是美的。 “文”,原同“纹”,是“纹理”、“花纹”之意。“章”的本义是“文采”。在《考工记》中曾讲到:“画绘之事,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这样,“文”“章”二字相合并用,可指错综华美的花纹。这是有据可查的,比如在先秦文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