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兰亭学述略     
研究中国书法,王羲之及其著名法书作品<兰亭序>历来是相关研究中的一个焦点内容.有关该内容的相关研究在许多方面都具有延伸问题的可能性,延伸的过程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有时能逐渐形成某一专门学问.本文即从<兰亭序>的相关研究入手,落笔到对"兰亭学"的有关思考.  相似文献   

2.
该文对长期流传的王羲之醉后写<兰亭序>提出质疑,认为<兰亭序>的风格"不激不厉,风规自远",这种风格不是醉后所能书之,并从历史文献记载和<兰亭序>的书写风格、行笔要求、点划特征等多方面,说明王羲之创作<兰亭序>时心态平和,没有醉意.  相似文献   

3.
从《晋书》的编纂看《兰亭序》的真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了唐修《晋书·王羲之传》与《世说新语》及注所载的有关王羲之事迹和《兰亭序》的异同之后,指出唐修《晋书·王羲之传》是唐初修史馆臣为了迎合李世民偏好王氏书法的心意的产物,《传》中对《世说》所记有关的故事作了从塑造“书圣”形象为目的的修改,而《兰亭序》的后部分文字也是经“摹学”王氏书法的高手伪造后传入宫廷为太宗所得由褚遂良鉴定而入正史的。因此,《兰亭序》是伪作而非真品。  相似文献   

4.
唐宋以来,各种名目的<兰亭序>版本层见叠出,真伪杂糅,反映出<兰亭序>在当时的流传盛况.本文将宋人桑世昌<兰亭考>中所提及的所有本子一一析出,试从美术鉴藏史的角度对<兰亭序>版本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论《唐鉴》的编纂特点及其历史评论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鉴>的编纂特点是把传统的编年体记史格式与纪传体史书中的"论"、"赞"形式相结合,形成了以历史事实或人物为评论对象,阐发史家政治见解的历史评论体裁,并模仿<春秋>书法,表达其对于正统问题的看法.其内容特点为以伦理道德为本位展开历史批评,运用理论思维的方式提出一系列有关政权建设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关于今本“《大唐新语》”的真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署唐人刘肃撰的书籍,今传世者有<唐世说新语>和"<大唐新语>"两种,但二者内容相同,显是同书异名.那么,此书之原名是<唐世说新语>抑或是<大唐新语>?迄今为止,一般均认为<唐世说新语>为<大唐新语>的异名.但是,经笔者考察论证,现所存显然是<唐世说新语>,而<唐世说新语>实是明人伪造的一部书,并非刘肃原撰的<大唐新语>.  相似文献   

7.
家族式的书法传统肇始于东汉中期以后,父子、兄弟相承授者不乏其人.魏晋时期,这种书法传统发展到了顶峰,其形成与士族注意家风的培养和家学的传承有关.魏晋世家大族在书法传承上的主要贡献有四:士族身份对书法的传播有重要促进作用;纸笔等书写工具在士族间的使用,对书法的传播有直接推动作用;世家大族在书法传承中曾经引领潮流;其时的书法理论著作主要产生于世家大族之中.从同为士族的河东卫氏与琅琊王氏的书法比较中可以看出,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书法既需要继承传统,又需要大胆创新,如此方能适应艺术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8.
王羲之及其法书<兰亭序>自唐宋以来,在日本文化领域中被广泛接受.本文主要记述了"曲水之宴"传入日本的情况及其在日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此文针对<越语>不为<史记>所取,故作于其后的说法,指出<史记·越王句践世家>对<越语下>主要部分几乎全文照引,说明至少司马迁时代<越语下>已经成篇;针对"<越语下>记年与<左传>不合"的说法,此文对王引之的观点进行了细致考辨,认为王氏对韦昭注的理解有偏差;针对<越语下>文体风格及思想流派与<国语>不类的说法,此文指出这不能作为<越语下>晚出的根据.总之,<越语下>当是战国前期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属辞比事"是<春秋>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早期,学者们对"属辞比 事"的理解还比较简单,宋代以来,"属辞比事"四个字变得复杂迷离起来.反对以书法义 例说经的学者中,有的认为"属辞比事"就是通过比观<春秋>所记之事,在对事实的把握 中明大义;有的主张对<春秋>所记之辞与事,以"礼"为据明褒贬;有的认为"属辞比事 "就是分析与综合的理解方法.而主张以书法义例解经的学者,或认为"属辞比事"是一种 探明事实以求大义的方法,或认为是一种阐明<春秋>书法的方法.在书法与史法之间采取 调和态度的学者认为,"属辞比事"首在阐明<春秋>书法,但并不专就文字上立褒贬,而是在此基础上推考事迹,明嫌疑是非.  相似文献   

11.
<唐六典>根据唐玄宗的意旨编撰而成,对唐代及后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该书详细地记载了唐代前期的设官分职以及唐以前职官制度的沿革,对于研究古代职官制度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唐六典>成书问题,重点分析<唐六典>成书时间、书成于何人之手及成书历时较长之缘由这三个方面,认为<唐六典>书成于唐开元二十七年,由李林甫进御给唐玄宗.  相似文献   

12.
"境界"是中国特有的美学范畴,是王国维后期文艺理论的核心.<人间词话>代表了王氏诗学的最高成就,"境界说"是他倾尽全力精心构建的灵魂之所.  相似文献   

13.
一代大儒王阳明,史家对其家族流源说法不一,疑义颇存.新近发现的<虞南达溪王氏宗谱>(淮泽堂梓,10集本)和嵊州<东林王氏宗谱>,为王阳明家族流源提供了新的说法:王阳明是王导后裔,其先祖从琅琊徙山阴,由山阴迁剡地平溪,平溪迁东林,东林迁上虞达溪,后迁余姚,且非太原王氏、三槐王氏支系.  相似文献   

14.
<唐韵正>是顾炎武<音学五书>的第四部分,顾炎武在<音学五书序>中说:"于是据唐人以正宋人之失,据古经以正沈氏唐人之失……而一一以古音定之,为唐韵正二十卷."今音是指中古音,古音是指上古音,但是其今音注音所使用的反切却并没有照搬<唐韵>或者<广韵>,而是参照<广韵>音系,自己为被切字注音,所以在注音时就产生了很多问题.本文主要就顾炎武注音的声母进行分析,以<唐韵正·去声卷>里今音的反切作为主要调查对象,分析其注音时切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文言小说的通俗化引起了文言小说标目方式上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从唐代的<唐国史补>开始,经<云溪友议>与<鉴诫录>,直到宋代的<青琐高议>与<绿窗新话>,才开始出现"类回目"式的标目,并在叙事文学系统内部对后世古典小说回目具有示范导源之功.  相似文献   

16.
干宝<搜神记>的成书年代,学术界一直有争议.有学者依据唐许嵩<建康实录>的记载,确定<搜神记>成书于晋成帝成康二年.考<晋书>干宝等人传记及有关文献记载可以推定,<搜神记>始作于晋元帝建武元年,成书于晋穆帝永和初年.  相似文献   

17.
太原市晋祠的《晋祠之铭并序》碑(习惯称唐碑)系唐太宗李世民亲书,历来被视为珍品,模拓流传,自古至今,其风不衰。清乾隆时挂匾称为“贞观宝翰”,今人又盛称它是仅次于王羲之《兰亭序》帖的行书书法珍品,但此碑究竟何时所撰?书法究竟如何?今试撰文论之。要了解唐碑,还得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书写经过谈起。唐王朝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年间(627—649年)后期,已是国家强盛,人民富裕,国内统治秩序也基本安定。李世民便把称雄的矛头对准了邻近的国家。唐王朝实力  相似文献   

18.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相思>诗,引发出长盛不衰的"红豆"风俗.本文从多方资料.考证出王维是"红豆"入诗的第一人,并指出相思子(红豆)产地已由岭南扩至长江南岸,探索出唐代是"红豆"风俗盛行的年代,"红豆"亦由入诗延至入词,解析出唐之后的"红豆"风俗,于程、朱理学思想锢制下的艰难传承,追溯出"红豆"风俗里的宗教特色,体现了儒、释、道精神文化境界大一统的中国特色.最后归结出:<相思>诗的魅力正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进,"红豆"风俗已融入经济市场,发挥其推动经济发展的潜在动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陆《兰亭序》真伪论辨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兰亭序》传为王羲之的千古书法名作.宋人开始对传世《兰亭序》是否为右军所作表示怀疑,但因缺乏出土文物的印证而不得深入.清代乾隆年间至民国时期,学者对此进行考证,主要立场是否定此帖为王羲之所作.20世纪60年代,南京近郊出土的东晋墓志为《兰亭序》真伪之辨提供新线索,中国大陆学界开始进行比较严肃的学术争论,史称"兰亭论辨".这场论辨继承了明末清初兴起的实学思想和清代乾嘉学派的传统,围绕隶书笔意、文字出入、文章风格、智永依托《兰亭序》等焦点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20世纪80年代的论辨呈现出一种维护传统、驳论否定论者的走向,学者们不仅考证兰亭真伪,而且把反思的视角投向前期论辨,使学术研究趋于客观冷静的分析.20世纪90年代后期,新出土的《高崧墓志》为全面认识六朝书法提供实物资料,"《兰亭序》国际学术研讨会"对兰亭现象作了综合探讨,真伪之辨日益深入.《兰亭序》真伪是关系到书法史、汉字发展史的问题,意义重大.围绕此帖展开的真伪论辨涉及了社会科学学术探讨的种种层域,对已成定论的学术观点进行新的探讨,体现了学术的开放性和独立的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20.
1、黄庭坚"字说"散文论/徐建平//<长江学术>2010年第1期 2、大小错落,变化多端--临写黄庭坚<诸上座帖>的感悟/向东磊//<中国钢笔书法>2010年第1期 3、黄庭坚诗四首(组)系年新证/李金荣/<文献>2010年第1期 4、黄庭坚"尚意"书法思想与实践/赵海芳、王爱莲//<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