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燕 《学术论坛》2007,30(9):181-183
博德里亚认为,后现代社会的文化是一种依托于高科技传媒手段的"仿真文化".仿真文化创造出一种普遍的超真实幻象,这使整个后现代社会处于一种内爆状态."幻象、超真实、内爆"三位一体对传统哲学和社会理论中的真与假、客体与概念、现实与表征等二元表述宣判了死刑,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也由此受到了挑战.  相似文献   

2.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后现代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华 《北方论丛》2004,(6):107-110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转向主要是指以鲍德里亚、杰姆逊等后现代理论家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相较于早期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来说,在内容和价值评价上都体现了一种后现代的转向.虽然后现代大众文化批判理论重新关注人在后现代社会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关注人在接受后现代传媒时所具有的主体抵抗意识,显示了现今文化研究的建设性意义.但由于后现代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自身存在的理论局限性,显示了日渐式微的理论批判性.  相似文献   

3.
李春媚 《河北学刊》2003,23(1):141-144
西方媒介批评理论中,有四个代表性阶段和人物尤其重要。“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传播思想是媒介批评的理论源头;电子时代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体现出乐观精神和技术论倾向;“后现代”对现代性的反思批判成为“后现代”语境下媒介批评的特殊视角;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媒介批评更加丰富,传媒应如何应对多元文化的交流和挑战成为焦点。这四个阶段的媒介批评理论有着一些共同的精神与传统,并体现出一定的逻辑联系和发展脉络。它们为媒介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以参照的理论背景和原则立场。  相似文献   

4.
社会学视野中的后现代社会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后现代社会理论家们的批判正在迫使许多社会学理论家们重新考虑他们的一些最基本的理论预设 ,去重新关注那些从事后现代文化产品的生产、分类、流通及消费的群体之间不断变化的权力平衡。后现代主义者们所创造的许多理论观念正在逐渐地被整合到社会学中去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个基本的社会文化变迁代码 ,也同样在阐述和叙说一种新的变迁的社会秩序 ,因此作为关注人性和社会结构的社会学不可能漠视后现代理论的发展 ,社会学必须以自己的眼光来重新解读后现代理论。  相似文献   

5.
意识形态的表达、展现及传播与网络传媒技术紧密关联,在深刻透析网络传媒技术本身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的学术难点基础之上,结合网络媒介意识形态传播的后现代背景解读,判断出在网络媒介时代,互联网等新兴网络媒介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本身,表现出强烈的后现代特征,消解乃至颠覆了传统的意识形态传播,而且媒介意识形态传播的社会发展宏观背景进入了后现代的符号生产和消费的社会.从而,网络媒介意识形态传播有了“日常生活化”转向.这意味着“媒介化生存”已成为许多人“在世”的方式,网络媒介意识形态传播进入“生活化”的空间和“生活化”的符号消费.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不仅是一场扑朔迷离的游戏 ,而且是一场盛大的狂欢 ,面对它之于现代性的洋洋自得的胜利 ,人们突然有了一种进入大同世界的幻觉 ,仿佛全世界的人们都已经围坐在资本全球化所提供的一张免费的餐桌周围 ,亲如一家人了。目睹此情此景 ,理论家们怎能无动于衷 ?于是 ,在被后现代这只不断翻转着的“陶轮”从其原先的土壤中抛出并围绕着它做惯性运动之后 ,很多曾坚定地反对资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也自发地跟着那些资产阶级后现代理论家高呼“一切凝固化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在这种情况下 ,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欧美左派学者只在少数…  相似文献   

7.
博德里亚的符号批判理论,是对建立在商品的符号消费基础上的消费社会和消费主义文化的批判理论,是批判后现代消费主义文化的理论支点.这一批判的符号理论,首先是在结构主义符号学视域下对物品的符号意义的建构,其次是对资本主义消费社会的商品符号及其价值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最后是对资本主义消费社会的广告图腾的符号学批判.  相似文献   

8.
论新媒体传播传受主体及其关系的转变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不断发展的传媒技术产生了很多的新媒体,它们改变着社会的传播理论、传播生态及人们的媒介使用心理,使传媒市场的传播格局被重新划分.以网络传播和手机传播为主体的新媒体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人同时参与的传播基本实现,传播主体与受众主体的关系由明晰变得模糊,形成一种多极的混沌的碎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传媒产业化给新闻侵害肖像权认定带来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像权是一种重要的人格权。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传媒体制由“意识形态的媒介”向“产业经营的媒介”转化,而我国目前的有关肖像权的立法不能解决传媒角色的转换所遇到的问题,新闻侵害肖像权的认定面临着困境。我国的立法、司法应尽快对新闻侵害肖像权的构成作出详细、具体的规定。  相似文献   

10.
媒介文化效应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洪念德 《北方论丛》2005,4(6):64-66
媒介文化是大众传播时代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泛指由当代传媒技术所引发的文化景观,具有感性化、开放性、愉悦性和消费性.且当代媒介文化也有着一定的积极功能和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1.
董天策 《学术研究》2012,(1):126-129
传播即文化和媒介即文化,这两个命题充分揭示了传媒与文化的内在联系.本文综合考虑对传媒与文化进行研究的学术流派、理论学科、学术范式、论述主题等因素,提纲挈领地勾勒西方传媒与文化研究的学术流变,包括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文化帝国主义批判、后现代主义的后现代文化理论以及媒介环境学的传媒与文化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美国大众文化理论家约翰·菲斯克以媒介文本为载体,透过媒介受众和媒介体验,开创了质朴而审慎的研究进路,使媒介文化研究越来越成为从"精英话语"过渡到"大众话语",从臣民社会渐变为公民社会,从威权政治转化为平民政治的一个传媒镜像.他对媒介受众创造意义和体验快感的关注,改变了人们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模式.通过这个改变,人们找到了研究媒介文化的另一条途径和方法,把理论的触角伸向对普通大众和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3.
媒介整合是指所有的媒介技术之间不断增长的相互依存性,其外延是指不同的媒介在"技术"与"功能/形态"两方面的整合;当今这一概念被广泛地应用于传媒的实务领域与业界,用来描绘由"技术"和"功能/形态"两方面的整合带来的传媒从业人员实务操作的工作方式转变与媒体集团进行的跨界经营.未来媒介整合的走向有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从个体层面来看,媒介整合的未来将是媒介"消失于无形",最新的生物新媒体、会聚技术概念的出现成为其佐证;从社会层面来看,媒介整合的未来将呈现"无所不在"的图景,当前提出的Ubiquitous Media正是对这一未来面貌的描绘.  相似文献   

14.
传媒文艺作为后语言时代的文艺形态,是现代观念与娱乐生产的新形式。它具有批量化、工业化等特征,与受众互动、媒介逻辑和社会机制有关,是多种文化作用下的文艺形式。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在互联网的生产与传播中传媒文艺成为当下文艺的重要形态,是现代观念与娱乐生产的新形式。传媒文艺与传统文艺在话语范畴、意义关系、受众角色、接受要求、接受方式、介质逻辑等维度上差异明显,呈现出大众媒介系统下文艺的独特性。当前,传媒文艺批评要走出后现代话语的思维依赖,实现学科建设、意义生产、文艺效果、文艺功能等批评话语重建。  相似文献   

15.
哈贝马斯等从现代哲学的框架中理解当代传媒所出现的反民主的效应,从而无法深刻地理解这种后现代现象。在当代传媒即信息,传媒不再以传播有意义的信息为目的,而是以传媒自身的再生产为目的。当传媒不再通过有意义的信息传播来凝聚共识时,它开始吸引大众。在现代大众传媒中,大众显示出公众的特性,让人们无法区分大众和公众。于是,大众便获得了一种天然的正当性,似乎体现了正义的力量。而实际上他们是被操纵的群体,是被少数人利用来勒索社会的。而现代西方的民主选举也是被操纵大众的统计学奇观。现代民主制度由此而被腐蚀。  相似文献   

16.
在过去的50年中,出现了众多关于叙事在历史知识中的价值的讨论.而在其中,“叙事”则表现为一个给定的、并且仅与认识论相关的概念.笔者不认同这种观点. “叙事”的概念随文化实践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在独立专著这一特定的与讲故事相关的媒介中被暗中模仿.关于“历史的自然形式就是一个历史学家作为个体写作的一本书”这样的信念内在于20世纪中绝大多数关于“叙事”的讨论,这意味着语言的首要性、著者的自主性、作品的独立性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在新的传媒生态中,独立专著的“自然性”不应继续被当作是既定的.数字化和因特网为制造和传播历史知识提供了新技术,而在这一过程中,职业历史学家同时面临机遇和挑战.在其实用意义之外,数字媒体在“其社会产物由不同平台上的多种媒介所产生”这一方面,为考察历史叙事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模型,并且改变了我们关于过去与未来的实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对Photoshop人像技术的“文本”研究可以看作当前视觉文化机器理论研究的一个个案呈现,也是都市空间技术的一个文本解析.Photoshop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是数码影像环境的重要表现,Photoshop技术对人像的技术优化处理体现了Photoshop技术在人像生产过程中的美学暴力与哲学逻辑.这一技术行程是当前理论家所认为的,技术机器介入人们构建日常生活与人们内在精神本质的具体技术实现.在技术机器的实施过程中,人的存在被日益隐匿并且不断被景观化和图像化,并不断与原初的本真状态相“分离”.因而,Photoshop的技术实施是居伊·德波所谓“景观社会”的技术成因之一,在更深层次指喻着保罗·维利里奥所谓人的“死亡”.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与大众传媒的话语霸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传媒的话语权力与社会现代化的相互影响问题 ,是西方后现代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传统意义上大众媒介的话语权力 ,就是媒介权力本身的表达 ,这种权力是社会组织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而后现代状况正使大众媒介的话语权力发生某种程度的转移 ,它削弱了大众媒介传统的话语权威 ,对人们形成一种新的控制。近年来 ,随着全球化因素的渗入 ,大众传媒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 ,中国正加紧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特定情境中 ,如何吸取西方后现代以及全球化理论的有益启示以抵制日益蔓延的大众传媒的话语霸权 ,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理论家鲍曼认为,后现代性就是流动的现代性,后现代社会是一个消费社会,消费的性质和消费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的自由依赖于其消费能力,符号消费成为消费社会的特点,社会控制模式以诱惑取代镇压,消费者被难以逾越的消费欲望的霸权所统治。因此,在后现代的消费社会,欲望是一切流动性和不确定的根本原因。流动的后现代性中的消费方式并没有带来安全和满足,而是越来越大的困惑与焦虑,传统的价值观和美德也逐渐消失殆尽。在后现代的消费社会中,消费者只有通过寻求个人的解决方案,才能获得自由与解放和个体身份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运用概化关键词的方法,通过厘清“物质性”概念,爬梳关于媒介技术的两种理论范式,及其与当下数字媒介技术研究的勾连。媒介区别于一般物质技术具有的二元性特点,即象征性和物质性,是人类意向与技术物同源共存的连续统一体。媒介理论通过彰显媒介的物质性发展出一种技术阐释的方法,强调作为物本体的媒介具有形塑文化的能动性;STS则通过质疑科学的物质性将技术本身问题化和去本质化,深描技术物与社会实践相互建构的过程。技术阐释与社会建构两种范式的对话推动数字媒介研究领域出现一种物质性转向,具体表现为从软件研究到平台研究、算法批判研究的演进脉络,文章建议关注这一丰富的知识场景,并将其应用于中国社会平台化进程的实证考察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