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人性论主要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习论和性“自为”论等。持有这些人性论的中国古代思想家虽然观点各不相同,却都无一例外地高度关注德教,以自己的人性观为出发点,对德教进行了不同的阐证。  相似文献   

2.
先秦德教方法论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华前 《学术论坛》2005,1(6):178-181
从方法论的角度切入,全面透析先秦德教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我们更为准确深刻地把握先秦德教理论的理论特征和实践价值,从而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当代德育,促进当代德育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人性论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古代众多的人性论中,先秦儒家的人性论,合和融汇,独具特色,自成体系。孔子肯定人的“性相近”,是指人在自然属性上并无本质差别,“习相远”则表明人性是可以改变的。孟子继承了孔子“性相近”的思想,论证了“善”是人类的基本属性之一。荀子侧重在孔子“习相远”的思想方面探索,认为“恶”是人的社会属性。先秦儒家的人性论内部虽存歧义,实则一脉相承,殊途同归,其理论认识和社会实践为建立现代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先秦诸儒的人性理论被不断误解以致聚讼纷纭的重要原因是,他们对人性的定义各不相同,并且从属于道德建构的不同层面。先秦诸儒对道德根源的探索,经历了由天命到天生再到后天人为三次层面选择的演化;与之相应,作为道德建构的重要途径,他们对人性的定义也经历了从生来固有到价值取向、自足无待再回到生来固有的三次演化。对此,后学长期缺乏深解。至宋儒出,始能综合道德建构的各层面与人性诸义,创立新的性命理论体系。考察以朱熹为代表的宋儒在其新体系中对旧说的安置,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先秦人性诸说的理论效力与局限。  相似文献   

5.
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可概括为"德政"与"德教"两个层面,两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即 "德政"是"德教"的前提,"德教"是"德政"的保证。细探究二者的关系,对于我们今天的行政伦理建设、公民道 德建设将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理论界有关人本性问题的讨论,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社会管理的需要.在讨论过程中,许多学者(史称先秦诸子)对人本性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并提出要依据人本性来引导和规范人的社会行为,还主张依据人本性来考察和选用人.他们的看法和主张为先秦管理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甲骨文“德”字之象形取意与“中国”帝王垄断正历法、方位等天学宗教事务有关。由天学事象衍生出了“德伐”、“正德”、“经德”、“明德”等名词称谓,此种意义上的“德”观念,三代一以贯之。西周时的礼乐制度建设又赋予了“德”字新的人文内涵,就其具体而言,意味着不同等级的贵族所获得的官爵俸禄、配享之礼乐及其所应承担的政治义务;而就其抽象性而言,则意味着亲亲、尊尊、尚贤之类的伦理原则和道德情感,它是政治意义上的“德”的精神支撑。凝聚了“德”之二义的西周仪式礼乐,既具有德政的性质,又具有德教的性质。  相似文献   

8.
潘永辉 《船山学刊》2006,(2):166-168
和谐思想是中国人贡献给人类的最重要的思想,是最能代表中国人心灵与中国文化特征的思想,传统和谐思想的得失为我们今天建构和谐社会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先秦时期“德”观念的起源及其发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中国古代思想研究中,“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观念。论者多将其直接解释为“道德”,这对于理解先秦时代的“德”观念是不妥当的。大体说来,先秦时期的“德”观念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天德、祖宗之德;二是制度之德;三是精神品行之德。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德观念都没有能够摆脱天道观念的影响。“德”观念走出天命神意的迷雾是西周时代的事情,然而将它深入到人的心灵的层面则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的贡献。中国古代思想主要是关注人的自身能力的认识与开发,寻求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平衡。“德”观念的发生与发展的道路,对此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樊宝敏 《学术研究》2007,1(12):112-117
探讨我国古代的森林生态状况,不仅是林史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且对于我国现代林业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依据历史文献和已取得的考古成果,系统分析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结果表明,先秦时期森林资源分布广泛,在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地区东部,以及黄土高原地区都有相当多的森林分布。森林动物种类多,种群数量大,中原和北方地区有不少喜热动物和今天的许多珍稀甚至灭绝的动物,竹类、梅树在黄河流域广泛分布。湿地和水资源丰富,草原广阔,沙漠化土地面积较小,生态环境在整体上良好而优美,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对融洽,由此在客观上奠定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12.
先秦时期“社会公正”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公正思想的基本内涵是,要求对广大社会成员不论贫富、贵贱、智愚、强弱、亲疏、远近,都一视同仁;强调公正与私行的对立,确立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认为社会公正应是圣王国君和各级官吏的基本道德。实现社会公正,一是法制的作用,行公法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可靠保障;二是最高统治者国君的作用;三是以官吏选拔方面的公正公平去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  相似文献   

13.
穆葳  向晋卫 《理论界》2014,(10):48-51
先秦时期,霍太山和霍山神的崇拜盛行,霍太山作为历史上的“五镇”之一,在其早期发展中就被赋予了浓厚的人文和历史含义。之后,由霍太山崇拜衍生出的霍山神崇拜形象多变,对霍山神的信仰方式也不尽相同。先秦时期的霍山神崇拜有诸多自身特色,其中对霍山神崇拜影响最大的仍是政治因素。  相似文献   

14.
先秦时期壮族设计艺术可以分为实用器具设计艺术、建筑设计艺术、装饰图形设计艺术、服饰与织物设计艺术四个主要门类,这一时期是壮族设计艺术的起源时期,奠定了后世壮族设计艺术的基本风格.应采取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将壮族艺术设计作为一个文化体系进行整体研究,并将壮族艺术设计研究作为今后壮学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文章旨在概述和评价徐复观对“孔子人性论”做出的定位与评价。徐复观一方面将先秦儒家人性论史体系看作孔子人性论的展开和完成,另一方面从孔子人性论的角度论衡了孔子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中的重要地位。这两个纬度的定位是孔子人性论研究和孔子研究的重要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6.
刘辉 《北方论丛》2006,(5):74-77
“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范畴,它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与传统的宗教观、天道观紧密相连,对中华民族整体文化性格的发育有着深厚的影响。在先秦儒家哲学中,“德”的基本内涵主要表现为德以治国,孝以事亲,尽性以修身,凸显出重整体和谐、重现世践履、重内在超越的价值取向,对现代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山西古老的历史传统中蕴藏着丰厚的法治资源.文章以先秦时期为时代背景,以礼与法的发展演变为参照;从原始社会的法从礼来,夏、商、西周三代的法在礼中,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礼法分立三个阶段,考察并分析了山西法文明中独角神善所蕴含的公平正义的法律理念,唐叔虞“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开启的因地制宜、重法度、尚变法的法文化传统,三晋法家在社会变革中形成的“法治”思想.  相似文献   

18.
先秦时期的图书馆有其独特的方式,并且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主要体现在图书管理的机构、设施以及管理方式和图书分类上。其管理的特点则体现在书籍的采编、整理、管理设施以及服务方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辽西区族群的迁移和转徙带动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尤其是促进了史前时期的辽西区与中原文化的交流,红山文化时期的辽西区是中国史前文化的中心区域之一,而这一优势基本上终止于夏家店下层文化.三代时期的辽西区与商、西周有了更多的文化交流.春秋战国时期,辽西区成为东北民族南下和燕文化北上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20.
郭沂 《齐鲁学刊》2005,(2):10-15
中国早期对人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欲"到"德",或者说从人的本能到人的本质的过程。孔子以前, "性"就是欲望、本能。当时的人性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以"德"御"性"和以"气"释"性"。老子和早期孔子开 始将"德"作为人之为人的内在本质。晚年孔子则进一步以"德"为"性",从而完成了对传统人性论的根本转化。这 实为义理之性之渊源、性善说之滥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