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学”诞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也有了很多规范性的提法,红学史也有了好多部。说起历史形成的所谓各种学派来,更是众说纷纭,但未必都是真正科学的概括,何况历来“红学”出现的种种怪现象,还时有重复和“崛起”。譬如2005年所谓“红楼梦年”掀起的“秦学”及“揭秘”的喧闹,本是沉渣泛起,却在一些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引起了那么狂热的追捧,岂不是当代红学研究的一大悲哀!说句老实话,迄今为止,我仍没有看到,给《红楼梦》以崇高、正确而深刻的评价,有谁超过鲁迅和毛泽东。尽管那场“批判运动”现在经常是某些学者的批评对象,…  相似文献   

2.
评新红学派     
“新红学”是“红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如何看待“新红学”,不仅是一个对“红学”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派别的评价的问题,而且还关系到今天的红学研究。这个派别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都值得重视。一九五四年对胡适新红学的批判,在“红学”发展的历史上,是有重要意义的。这就是批判了实用主义,宣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开辟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红楼梦》的新阶段。但是,现在看来,这个批判运动除了存在偏离学术讨论的倾向外,就学术本身来说,也存在缺点,就是对“新红学”采取简单的形而上学的否定态度,对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缺乏历史的具体的分析;对于学术考证,也没有强调要分清科学考证和实用主义考证的界限;还有一些批判文章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教条主义和庸俗社会学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当前的“红学”存在种种问题。“红学”一词可以用,但它不是学术;《红楼梦》研究应纳入到“文学评论”之中;“红学”不是显学,也不应该成为显学。《红楼梦》是中国许许多多优秀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一部,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它。  相似文献   

4.
当前“红学”存在种种问题。“红学”一词可以用,但它不是学术;《红楼梦》研究应纳入到“文学评论”之中;“红学”不是显学,也不应该成为显学。《红楼梦》是中国许许多多优秀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一部,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它。  相似文献   

5.
<正> 一《红楼梦》好象有越讨论越胡涂的趋势,竟发生了连“红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红楼梦》本身是否属于“红学”研究的范围,也有了怀疑和争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有多种,但其中最主要的一项是:研  相似文献   

6.
余英时的红学观点集中地体现在其代表作《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之中,他提出了“红学革命”的“新典范”的说法,并试图在辨明红学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深化《红楼梦》文本研究,开拓红学研究的新境界。尤其是“两个世界”构想已然对《红楼梦》的意义阐释产生了明显的现代启示意义,开阔了红学研究的视野。余英时善于运用“实证”与“诠释”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红楼梦》,这一方法足可为红学研究者取法。  相似文献   

7.
红学发展的问题是一个常谈常新、谈而不休、看来还将继续谈论下去的问题,也是一个“谈何容易”的大问题。进一步发展红学的关键问题是学人要脚踏实地,要潜心为学,不哗众取宠,不标新立异;而了解研究现状、继承已有成果、提出有根有据的新见以促进红学研究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王蒙以多重身份出现在“红学”舞台之上,成为一颗“红学”新星.中国古典中庸哲学和西方唯物辩证哲学组成的哲学思想贯穿于王蒙“红学”的始终,对其红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由王蒙哲学思想的两种组成、王蒙哲学思想在《红楼梦》研究的具体体现、王蒙《红楼梦》研究对红学的影响这三方面入手,通过对王蒙红学研究的方法形式、人物形象的分析、对续作的态度、对《红楼梦》整体的评价等几个部分中哲学思想的论探,可更好的体会王蒙的红学研究,感受其价值,也可借此为红学的发展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9.
<正> 一九五四年的“批俞运动”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和评价?这在当代红学史上仍然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因为,一方面,“批俞运动”和尔后七十年代的“评红热”,客观上存在着继承发展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实质至今仍未得到阐明,也未被红学理论工作者所承认。另一方面,从“批俞运动”到“评红热”,究竟是作为学术的、以《红楼梦》本体研究为重点的红学本身的革命发展呢,还是一种并非红学本身发展的外来政治干预性的“革命的红学”(借用余英时先生提法,详下文)?也是一个在实质上至今尚未得到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民国以来,研究《红楼梦》的人很多,但是多偏于考据。所谓“红学专家”,多是“红楼梦考据家”。自胡适算起,这类考据家究竟有多少?实在弄不清楚。直到威斯康辛红学会议,和台北的红学会议相继召开之后,大致说来,对《红楼梦》考据下过功夫的专家,大多都参加了。而出席台北红学会议的专家,十个之七八也是出席过威斯康辛红学会议的人马。台北的红学会议,无异是威斯康辛红学会议的再版,台北红学会议的意见,可以说是近几十年来红学考据专家的心血结晶。但综观其数目讨论的结果,在考证方面,并没有突破胡适考据的成果。胡适考…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研究的“稀见资料”,是红学长河中曾经激生的小浪花,也是百年红学发展演变的“草蛇灰线”。索隐,考据,文艺批评,尊曹尊高之辩,探佚原稿之初,皆有所反映。其中篇幅最多者是文学批评方面。因没有以版本和作者考证为基础,多囿于一百二十回为“整体”观念的“爱情悲剧”一类,但在一些具体的感悟上,也有精彩之处。  相似文献   

12.
红学史研究的三个层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红学史研究目前是在三个层面上进行的 :红学史料的搜集、整理与汇编 ;对各种研究史料的分类综述 ;撰述学术史。如何在红学史研究中增强学术史意识 ,是我们所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学术信息     
近代中国三次社会转型与红学批判范式的转换赵建忠在《文艺研究》2006年第2期撰文指出红学批判范式的转换与近代中国三次社会转型密切相关。第一次社会转型为推翻清王朝以后直至“五四”运动时期,具体到《红楼梦》研究方面,蔡元培持民族主义思想从事红学索隐,“反满”就是当时的“舆论热点”;胡适以《红楼梦》为载体传播他的“科学方法”,而当时的“科学与民主”,也就是“五四”时期的“舆论热点”。蔡元培为索隐派,胡适为考证派。第二次社会转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具体到《红楼梦》研究方面,则是“社会历史批评派”红学因与主流意识…  相似文献   

14.
<正> 赣州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赣州地区文艺理论工作者协会在赣州联合召开“周书文红学研究十年成果研讨会”,诚如红学研究家杜景华先生所说:“在中国,为一个人在红学研究方面的成果开一个讨论会,恐还是第一次。”红学家胡文彬先生说:“赣州地区开创了一个好先例,这不仅对你个人(指周书文)是一种鼓舞,也对整个红学界是一种鼓舞。”出席会议的有30余人。会议收到论文14篇,红学界专家贺函18件。现将这次研讨会要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赵建忠 《南都学坛》2002,22(5):30-33
虽然审美研究成为红学研究的主流已是大势所趋,但乾嘉考据式的家世、版本研究仍不断成为“热点”问题,索隐和社会历史批评也颇有市场。只有从动态的文学观即文学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解读《红楼梦》这部作品中的地位这一独特视角,对红学诸流派的利弊得失进行探讨,指出文献、文本、文化研究在红学中的融通与创新这一多角度研究,方是拓展《红楼梦》诠释维度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研究的意义——世纪之交检讨“红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一个世纪的红学,其主要成就是在考证方面,在《红楼梦》研究的“意义”层面则始终未能得到实质性的开拓。这种缺陷突出地表现在大多数研究者对曹雪芹原著和高鹗续书之间的巨大精神质素的差异不能分辨,以及各种远离文本的红学“热点”所形成的“泡沫红学”的虚浮。老一代红学家中,只有鲁迅、胡风和周汝昌认识到“两种《红楼梦》”的精神性对抗之文化意义。百年来对《红楼梦》“意义”的探询评估其大端有二:“婚恋主题”和“政治内蕴”,但无力作出深刻的历史洞见、文化阐释和美学解剖。脱离开中华文化的大背景就不能发现《红楼梦》的真艺术,对《红楼梦》的审美观照仅仅用西方文艺理论的一般小说学是远远不够的。红学的根本突破在于红学、国学和西学的契合。《红楼梦》研究关系到中华民族灵魂的铸造和民族精神的再振,新世纪的红学生力军已经开始萌动和出现。  相似文献   

17.
<正> 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五四年十月给政治局及其他同志的《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下简称“信”)和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流传过的有关《红楼梦》的几条零碎的谈话(下简称“谈话”),被当作“最高指示”一直左右着红学理论界达二三十年,其中包括红学的两场大运动:五十年代的“批俞运动”和七十年代的“评红运动”(也称“评红热”)。对于这些“谈话”,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红学界有同志曾试图给以分析评价,也引起过争论;但后来由于某种至今尚未公布的原因,讨论未能真正展开,问题没有解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作家,同时又是杰出的文艺理论家。鲁迅在世界文学上的地位,不愧是“中国的高尔基”。半个多世纪以来,鲁迅研究蔚然成风。如果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红学”(《红楼梦》研究)是文学研究者的“热门”,那么,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学”(鲁迅研究,我袭用“红学”之说,称“鲁学”,也算是名正言顺吧)同样是文学研究者的“抢手货”。“红学”“鲁学”都是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上放射出来的两道金光。而“鲁学”研究队伍壮大,研究成果既多且精,超过了“红学”,这是世界文学史上所罕见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10年以来,中国红学研究者呈现了如下特征:从发文量与洛特卡定律相比较的角度看,红学研究人员的学术研究能力比较强,但是作者队伍尚不完全成熟;从普赖斯定律的角度分析,红学的活跃作者群已初具规模,群体成果产出率较高;有固定的红学核心作者群体,且该群体对红学研究的贡献非常大;红学研究者的增、复量保持了良好的均衡,“坚守”和“加入”的比例很合理;作者的合作率与合作度均较低,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0.
胡适与俞平伯是20世纪红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两个人。俞平伯的《红楼梦辨》受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影响很深。胡适、俞平伯共同开创了“新红学”。俞平伯在以后的学术生涯中一直反思“新红学”的缺失与不足,并试图超越“新红学”,以开辟红学研究的新境界。“极左”政治中断了他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