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郭沫若不仅创作了不少悲剧剧作,而且对悲剧艺术也有不少理论阐述,形成了他较为明确的悲剧观。他曾在《由<虎符>说到悲剧精神》一文中说:“悲剧的教育意义比喜剧的更强,促进社会发展的方生力量尚未足够壮大,而拖延社会发展的将死力量也尚未十分衰弱,在这时候便有悲剧的诞生。悲剧的戏剧价值不是在单纯地使人悲,而是在具体地激起人们把悲剧情绪化而为力量,以拥护方生的成分而抗斗将死的成分。”对悲剧的诞生和本质,悲剧艺术的意义和价值作了一定程度的揭示。  相似文献   

2.
雅斯贝尔斯(1883——1969)是本世纪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之一。他与萨特、海德格尔等不同,在阐述其存在主义哲学立场时,还对悲剧艺术进行了一种生存论意义上的诠释(《真理论》中)。他认为,作为实存(Dasein)的人总是处于诸如死亡、痛苦、斗争和罪责等边缘处境(Grenzensituation)之中。这种边缘处境如同一堵无法穿越的墙,限制着人的行动和认识。人要想着穿越它、超越它,必然会遭受挫折。但人为了超脱实存之限界,为了作为真正的生存接触超越存在(Transzendenz)——终极存在、生存意义的给予者,就必须在边缘处境中经受这种挫折,以实现人生的超越。在此意义上,可以说生存本来就含有悲剧性,也正是这种悲剧性使生存悟出超越的道理,唤起生存理性以使趋向超越存在的真理。本文试图对雅氏的悲剧哲学作一番比较全面的阐述和评价,尽管这还只是初步的、尝试性的。  相似文献   

3.
探讨蒙古文化,不能不涉及其文学,探讨蒙古文学,又不能不涉及其有文字和无文字的即书面文学和口碑文学。蒙古人在自己所经历的不同时代,用不同文字记载并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献颇多。其中有蒙文(又包括回鹘式蒙文,托忒蒙文,八思巴字),汉文,满文和藏文资料。在我国,一个民族曾经使用如此多的文字丰富自己的文化,是很罕见的。 本文论及的罗桑泽培是一个蒙古僧人,他的作品绝大多数是用藏文撰写的,将谈到的“故事集”是他的“文集”中的一卷。象罗桑泽培这样精通藏文并用藏文写作的情况,在蒙古族文化圈里并不算是个别现象。据统计,数以百计的蒙古学者曾用藏文写下了各种体裁的文章和著作,其作品少则一二函,多则二三十函,遗憾的是我们尚不能了解其全部内容,也不能得心应手地利用这一精神财富。这与历史进程有关,当蒙藏两个民族在军事、经济、宗教、文化等诸方面的接触频繁而密切的时期造就了大批适应当时环境的各类人材,而随着上  相似文献   

4.
在《论尼采的悲剧观》一文中,赵凯对尼采的悲剧思想作了较深入的论述。文章着重从尼采的哲学入手分析其悲剧思想,指出,尼采把对悲剧艺术的理解从抽象绝对的理念(即上帝)回到人的生命意志本体。上帝死了,而悲剧精神复活了。  相似文献   

5.
张恒学 《云梦学刊》2008,29(4):88-92
鲁迅虽然没有留下专门的悲剧美学著作,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悲剧理论体系,但是,在他的许多作品和言论中,却表现出深刻、精辟的悲剧美学见解,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悲剧观念.他批评中国文人缺乏正视现实的勇气,在文艺上只能去炮制瞒和骗的作品,这也是中国缺少真正悲剧作品的原因之一;他批判了文艺上虚假的乐观主义、庸俗的大团圆主义,指出这是中国国民性弱点的反映;他提出了"几乎无事的悲剧"的观点,使他的悲剧思想更具有了现实主义的深度;等等.鲁迅悲剧思想和悲剧创作是我们永远值得珍视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6.
巴金不但没有专门构建过悲剧美学体系,而且连象鲁迅那样为世人所公认的悲剧定义似乎也没有.他只是在创作谈中,在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贡献出高觉新、汪文宣等不朽悲剧典型的半个多世纪的艺术耕耘中,以他艺术家诚笃的心灵,彻悟出悲剧的真谛的.巴金对悲剧本质的见解“他们追求的都是同样的东西——青春,生命,活动,幸福,爱情,不仅为他们自己,而且也为别的人,为他们所知道所深爱的人们.失掉了这一切之后所发出的悲哀,乃是人类共有的悲哀”(《复仇·自序》).“《万尼亚舅舅》的主题倘使是‘白白地毁灭的美’,那就是说,庸俗势力,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毁灭了人生的美”(《印象·感想·回忆》).巴金上述的这两段话体现了他对悲剧美学的精辟见解.我们结合着他的创作实践从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弗洛伊德基于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探究了根植于人类心灵深处的无意识本能,展现了人类生命悲剧的必然性和多种心理体验,从而建立起其非理性主义的悲剧观。本文从原始资料出发,论述了弗氏悲剧论中悲剧的本质、悲剧的快感、悲剧的深层心理学和悲剧的乐观主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同济(1781-1839),字保绪,一字介存,晚号止庵,清江苏荆溪(今宜兴)入。嘉庆十年进土。官淮安府学教授。著有《晋略》、《味隽斋词》、《介存斋论同杂著》及《词辨》、《宋四家词选》等。《清史稿·文苑传三》有传。清代同学,一向有浙派(亦称浙西派)和常州派之分。清初,秀水(浙江嘉兴)人朱彝尊选辑《同综。,论调以“清王”为宗。一时作家,相习成风;厉鹗继起,蔚为大观,世称为浙派。清中叶,常州张惠言兄弟选辑《词选》,以“意内言外”为主;董毅选辑《续词选》,推衍这种理论,于是又开了常州一派。同济是继张惠言之后常州…  相似文献   

9.
吕立邦 《理论界》2012,(5):71-73
海德格尔的技术观发生过转变,而这转变是由其思想的核心问题存在问题的深化导致的,本文试图对之进行相关论证并从海德格尔的技术观中得到对现实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一代伟人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自古以来就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情,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道路。本文就毛泽东的民族观作一简要评述。 一 对民族的看法,即人们对民族的形成、发展、变化和消亡规律的认识和理论,是民族观的基本内容之一。 毛泽东是如何看民族的呢?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是我国近代美育的积极倡导者和美育理论的早期奠基者,曾发表过许多教育论文,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教育理想和主张。他认为教育应当培养“完全之人物”,应使人的身体和精神同时得到和谐的发展。而在这种全面的教育中,王国维突出强调了美育的作用。他说:“德育与智育之必要,人人知之,至于美育有不得不言者。盖人心主动,无不束缚于一己之利害,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在论述小学音乐课时王国维具体发挥了这种思想。他认为小学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作为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创立和完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运用辩证唯  相似文献   

13.
王充的文学观主要有四点:一是注重实用;二是求真崇实,反对虚妄;三是反对贵古贱今,提倡写今;四是内容决定形式,内容与形式相统一。这些观点,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蔚志建 《东岳论丛》2005,26(5):193-194
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是围绕人类所受的痛苦并如何摆脱这种痛苦展开的。这种痛苦的摆脱是人的主观认识的产物。他认为,悲剧艺术暗示着人生的本来性质。悲剧冲突双方具有同一性,是同一个生命意志的显现。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是没有善恶分别的。  相似文献   

15.
"公平"一直是一个界定十分模糊的概念,人们很难对它作出一个内涵稳定、外延清晰、表述完整的解释.狭义上,"公平"一般是指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卢梭为代表的市民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理论;广义上,则泛指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人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意识所持有的一种价值原则.在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时期产生的墨子"公平"观,无疑是中国"公平"意识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春秋战国不愧为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自"工商食官"的格局一打破,便喷发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商业经济潮流①."万乘之国必有万金之贾,千乘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作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和中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始终十分关注并致力于保持社会政治的稳定,在他的著作中对此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稳定观。学习和把握邓小平的稳定观,对于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本法律观简论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文考论了法律观的历史进程神本法律观——物本法律观——社本法律观——人本法律观,揭示了法律从发生、异化到回归的规律,在此基础上,阐释了人本法律观的科学涵义、立论依据和基本要求,论证了人是法律的本源、人是法律的依归、人是法律的主体、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法律的内容、人的社会实践是检验法律良恶的标准等人本法律观思想。  相似文献   

18.
在近一个半世纪以前,两位伟大的历史巨人,尝试着从社会学角度对悲剧这种艺术形式进行一个全新视角的概括,从而创立了一种新的悲剧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几十年来,它一直被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工作者奉为圭臬;新时期以来,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成为文艺理论界争论的一大热点。研究者们见仁见智,从各个角度对马恩悲剧理论进行了探讨和阐发。  相似文献   

19.
熊元义 《云梦学刊》2006,27(2):93-99
唐君毅的中国悲剧观经过早期和后期两个阶段,早期认为中国缺乏悲剧,后期认为中国悲剧是不同于西方悲剧的独特悲剧,是一种悲剧而又超悲剧。中国最高的悲剧意识及超悲剧意识,这种超悲剧意识可以称为中国文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0.
传统基督教的天意观认为,上帝是干预世事的神,世界的进程受上帝赏善罚恶的意志(天意)控制.文艺复兴时期,新教神学以及以伊壁鸠鲁主义为代表的复兴的异教哲学对这种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以<哈姆莱特>和<李尔王>等为代表的莎士比亚悲剧展现了传统天意观所面临的危机,以及由此给生命个体带来了信仰上的困惑和失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