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麦积山旅游资源的自然与人文特征●林双成一、自然特征麦积山风景旅游区以苍郁奇峭、丰采多姿的麦积山石窟,神奇清幽的仙人崖,拔地而起的石门山等林泉佳境为主要景点,组成了一处奇景秀色与名胜古迹交相辉映的著名游览胜地。这里峰峦秀丽,花香树古,林茂石奇,植物...  相似文献   

2.
麦积山石窟     
《中文信息》2008,(5):117
麦积山石窟位于天水东南部,因该山状如堆积的麦垛而得名。石窟始那于一千五百多年前,大多在二十至八十公尺高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层层相叠,密如蜂巢。各洞窟之间有栈道相连,攀援而上可达山顶。  相似文献   

3.
天水麦积山石窟,是甘肃七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它不仅保存了从后秦到明、清一千五百多年间丰富的雕塑和壁画,而且还保存了不少的古人铭刻题记,为研究石窟的年代和历史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其中有几处北宋摩崖反映了元祐两党即改革派与守旧派之间的斗争,具有不可低估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4.
《徽州社会科学》2005,(12):28-29
我在《古徽州石窟属何种文明》、《烟村石窟起源新说》、《古徽州石窟的文化内涵》三篇文章中.概述了古徽州石窟是古山越人穴居野处的产物,并提出用巫教文化语言包装石窟谜团的设想。根据这一设想,下面谈谈古徽州石窟怎样开发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西夏石窟艺术浅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石窟的调查和研究,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当时有关专家从莫高、榆林两窟中,初步认定80多个西夏窟,并进行了分期。20世纪70年代以来,又在河西走廊的安西东千佛洞、武威天梯山、酒泉文殊山、肃北五个庙、景泰五福寺等地的石窟,以及宁夏银川山嘴沟石窟、内蒙古鄂托克旗百眼窑石窟,相继发现了西夏洞窟和壁画。而在这些石窟中,安西东千佛洞,是仅有的开凿于西夏时期的石窟。这些发现和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西夏石窟的内涵。但在诸石窟中,仍以莫高、榆林两窟的西夏洞窟数量最多,壁画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本文除重点介绍莫高、榆林两窟中的西夏洞窟外,对安西千佛洞等部分石窟也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阿尔寨石窟传说及其名称、废弃年代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阿尔寨石窟是集寺庙、石窟、岩刻为一体的佛教建筑遗址。窟内保存着众多的藏传佛教壁画、世俗壁画和回鹘蒙文题记,成为多学科的研究对象。阿尔寨石窟的传说、名称由来及有关文献记载,断定了阿尔寨石窟寺被废弃的原因和年代。  相似文献   

7.
大足石刻艺术在蓉展出期间,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共同发起,于1985年11月28日至29日在成都召开了大足石窟艺术座谈会。以下仅就座谈会讨论的几个问题,简述于次; 一、大足石窟在中国石窟史上的地位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大足石窟不仅与云冈、龙门“鼎足而三”,而且开创了中国石窟史的一个新阶段,成为中国晚期石窟的代表,其特点是;(1)造象数量多(五万余躯);(2)造象时期晚(晚唐开创);(3)造象时间长(从晚唐下至明清);(4)造像保护完整;(5)雕刻精美;(6)内容丰富(佛、道,佛道合龛、儒佛道合一等)。此外,大足石窟填补了宗教史、雕刻史的空白,是石窟艺术民族化、地方化、世俗化的典范。大足石窟是我国文化艺术宝藏之一,我们不仅应当肯定它在中国石窟史上的地位,而且还可以通过比较研究,确立它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响堂寺石窟,位于邯郸市的峰峰矿区,分南北两处。南响堂寺石窟,在临水公社纸坊村西北、滏阳河左岸的鼓山之阳,西南与古“磁州窑” 的“彭城镇”相望;北响堂寺石窟,在和村公社东庄村正东、董家庄东北的鼓山天宫庙峰的山腰,西北隔洺河与武安县磁山村著名的“磁山文化遗址”相望。两处石窟相距三十里。 两处石窟皆始建于北齐(公元550—577年),隋唐至明,又有续凿。现存共16个洞窟,大小造像四千三百余尊。两处石窟是研究我国古代佛教石窟雕塑艺术、古代建筑和书法的宝库之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克孜尔石窟年代分期的几种意见,碳十四测定为克孜尔石窟年代分期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测定方法的进步和完善,是解决石窟分期问题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10.
石窟艺术在佛教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国的石窟艺术博大而精深,渊远又流长.从公元二世纪开窟算起,至明清小规模的开凿、重修,佛教石窟在我国有千余年的发展历程.这一点是印度佛教石窟望尘莫及的.要了解中国的佛教石窟艺术,有必要谈谈中国佛教石窟艺术之源头──龟兹石窟艺术.(-)黑格尔认为:“宗教利用艺术来使我们更好地感到宗教的真理,或是用图像说明宗教真理,以便于想象.”可见,宗教艺术的产生是出于自身宣传与发展的需要.佛教石窟艺术概不例外.大约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释迎牟尼在印度创立佛教.公元前一世…  相似文献   

11.
炳灵寺石窟     
《中文信息》2008,(5):117
炳灵寺石窟位于刘家峡水库上斿,永靖县西南寺沟峡黄河北岸。在南北长2公里的陡峭峻险的红砂岩悬崖上,石窟神龛鳞次栉比,栈道凌空,雄伟壮观。是甘肃三大石窟,我国五大石窟之一。炳灵寺石窟不仅以石刻雕像作品见长,  相似文献   

12.
《安岳大足佛雕》专著已在台北·艺术家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1996年6月被列为中国国家社会基金课题(原名《安岳大足石窟艺术》),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专研宗教艺术的著名学者胡文和独立撰著,对两大石窟遗址作了精彩的对比研究,系第一手资料公开出版。原四川省石窟遗址数量之多居全国之冠。安岳、大足县境内的石窟遗址则是众多璀璨明珠中两颗最耀眼的!作者认为,迄今为止,国内尚未有将各大石窟遗址相联系作对比研究的出版物,安岳和大足石窟的各自出版物亦如是。作者尝试将两地石窟佛雕从图像学、比较学的角度联系研究,所以这本专著堪称填空白的…  相似文献   

13.
佛教石窟的选址 ,不单是佛教僧侣修行的考虑结果 ,更是与当地文化的抗争结果。翻检我国佛教石窟的分布 ,很能够说明这点。我们知道 ,在我国北方 ,自西向东分布着众多的佛教石窟 ,这些石窟大多位于天山、祁连山、阴山、燕山一线 ,体现着佛教在中国古代的兴旺发达。我们承认 ,当年开凿的这些佛教石窟确是位于山水的嘉绝之处 ,可以达到佛教僧侣静心修行的目的。然而 ,问题不仅仅限于此。经过细细的考察 ,我们发现 ,这些著名的石窟建筑的所在地位于中原汉文化与外来文化对峙的锋线上 ,由远及近 ,按年代时间排列如下 :敦煌莫高窟 ,前秦符坚建元二…  相似文献   

14.
大足宋代石窟在中国北方石窟衰落之际崛起,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对大足宋代石窟的观照过程,也是了解宋代民族文化及其宗教文化发展轨迹的过程。宋代文化精神和佛教的世俗化、佛教民间信仰的观音、地藏、十殿阎王以及宗教雕塑程式的突破等,构成大足宋代石窟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5.
吴勇 《西域研究》2012,(3):133-135,141,2
为配合新疆重点文物保护项目之一——胜金口石窟抢险加固工程,2012年3~5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胜金口石窟进行了考古发掘。现将此次发掘主要收获报告如下:一、地理位置和保存现状在火焰山木头沟南部东西两侧山前洪积台地上,现存石窟、佛寺、岩画等遗存12组。其中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石窟瑰宝》大型灯组设计的指导思想和艺术构思、该灯组丰富内涵及制作工艺流程;回顾了中国石窟艺术的源流,论证了如何把中国古代石窟艺术与现代表现手段相结合的方法与技巧,达到艺术美的再创造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7.
昌马石窟     
《中文信息》2008,(5):118
在玉门市昌马乡水峡村西面紧靠村庄的地方,座落着一座南北走向的约50米的山崖,山体南北长约500米。昌马石窟。就座落在这高高的山壁的最中央,离地面约25米。昌马石窟开凿于五代宋初,后历无明又有续凿和修复。原有石窟共计24座,分为上窖石窟和下窖石窟,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它们饮誉世界,震烁古今。在这杰出的人类文明形成的漫长岁月中,各族人民付出了艰巨的劳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境内的石窟,就是我国古代云南少数民族智慧和心血的结晶。 剑川县城西南25公里,群山连绵,奇峰突起,怪石林立,如狮如象,神态各异。这里因有巨石如钟而取名石钟山。著名的剑川石窟的主要石刻就雕在这一带的悬崖峭壁之上,因而又称为石钟山石窟。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了石钟寺、狮子关、沙登村三个区域的16个石窟。石窟的题记表明,剑川旧窟是从南诏到大理国时期数百年间逐渐开凿而成的。  相似文献   

19.
新疆佛教石窟已是举世瞩目的古代艺术宝库,尤其石窟壁画中描绘的众多古代人物形象,较为真实地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衣冠服饰。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重点考察新疆佛教石窟中的龟兹、回鹘、粟特、蒙古、汉民族的服装服饰,从而对以上各民族服饰的整体面貌以及基本特点进行初步的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甘肃省地处黄河上游,位于我国地理中心,是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生存,活动的地区之一。甘肃有悠久的文化历史, 有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大批的名胜古迹。二十多处艺术,宗教石窟中的敦煌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早巳驰名中外,为世人所瞩目;省境内的古长城遗址和长城的西尽头嘉峪雄关长久以来吸引着中外人士的神往,原有和新建的兰州八大景观是大多数来兰人士的必游之地,尤其是本世纪以来考古发现的大量古代文化遗存,更引起了国内外有关方面学者,专家的极大兴趣。 研究和介绍甘肃境内的古代文化遗存,对于了解古人类的生存、生活,进化演变,了解古代社会的结构,生产力状况,古代社会的阶级关系,民族关系,战争,文化,风俗以及对于发展历史科学本身都具有十分重要和巨大的意义。当前,我们正在开展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研究和介绍甘肃境内的古代文化遗存,可以增进我们对祖国历史的了解,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更可以激起我们为谱写祖国历史的新篇章而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的豪情壮志,是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材料。 《兰州学刊》自本期始开辟《地下的甘肃》专栏,陆续刊登关于甘肃古代文化遗存方面的综合分析研究论文、综述、通讯、考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