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工业化是西部经济发展的基本内容和西部大开发必须完成的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抓住机遇,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这就要从西部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选择好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化推进的方向和重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2.
首先,要突破观念落后的障碍。观念落后是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一个“软瓶颈”。西部大开发首先要开发的是人的观念。西部应相应强化两大观念,一为市场观念,二为人才观念。提高市场观念,要在西部大开发中充分重视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推动各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在开发项目和投资方式、企业组织和经营管理、产品生产和销售服务等方面,严格按市场规律办事,在市场竞争中实现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西部企业的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其次要实行轻徭薄赋的优惠政策,使西部居民迅速积累起必要的生财之本,加速市场的形成,推动西部地区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揭示西藏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和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阐明21世纪初中国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政策支持及对西藏发展的推动作用,分析西藏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进展情况及政策支持的效益,并对西藏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以来,全国政协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和工作大局,积极参政议政,广泛建言献策,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智力支援。2000年,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组织少数民族和宗教界委员赴西藏考察,形成《西部大开发中涉及民族宗教工作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的调研报告。全国政协九届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在听取李岚清同志所作的《以科学求实创新的精神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报告后,经充分讨论,向中共中央提交了《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见和建议》。李贵鲜率全国政协常委视察…  相似文献   

5.
临夏州是个贫穷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临夏州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从长远看,临夏州经济能否得到尽快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能否得到深度开发和利用,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济的发展又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民族教育的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本文通过分析临夏州教育工作的现状、存在的困难问题,来探寻新形势下发展临夏州教育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6.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面向21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本文分析了西部地区民族高等教育在现代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条件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中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认为西部大开发和西部地区民族高等教育应该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并根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基础、根本、关键和重要条件,提出了发展民族高等教育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区域自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大开发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利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部大开发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统一的,在西部大开发中可以相互补充,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不是西部开发政策,西部开发政策代替不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西部开发中要始终如一地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正确运用自治权,促进民族自治地方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性的战略举措,是一项法治系统工程.西部大开发坚持法治先行的原则,加强立法,把国家关于西部开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提升为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法律形式.建议尽快出台《西部开发促进法》,它将是一部体现国家优惠政策和旨在保障权利的基本法律,也是一部体现国家宏观调控、促进并保障西部开发的法律.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已经开局,尽快完善适应西部大开发的法律制度及其监督机制,尤其率先出台《西部开发促进法》和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显得特别迫切.  相似文献   

9.
西部地区科学技术开发要重视科技投入,发挥中心城市的科技优势;合理调节科学技术开发内外部比例关系;改革科技管理体制,促进人才流动;加快技术引进,促进技术创新。科学技术开发研究,要重视现有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把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西部大开发中,对历代学者关于西部开发的思想,对历代中央政府经略边疆、开发西部的实践,都应给予必要的关注和研究总结.基于此,我们编写了这部《中国西部开发人物志》,选取了历史上与西部开发有关的人物事迹,记叙了他们对西部开发、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繁荣的历史贡献,使更多的人了解西部,了解西部兴衰的历史轨迹,了解历代西部开发的功过得失,为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提供一些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对已开办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 ,提出了根据市场需求设置新的专业 ,形成合理的教学体系 ,培养“双师型”教师 ,建设实验实训基地等发展高职专业必须具备的条件及应该做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试论近代广西圩市发展与民族经济融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世纪之交 ,广西正在加强民族地区的市场经济建设 ,以此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贫力度 ,推进民族经济融合的进程 ,以提高落后民族的经济层位。从历史学的角度 ,探寻近代历史上广西圩市发展对民族经济融合的影响 ,将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广西当前加快民族地区市场开发建设的决策思考。在目前尚未有专文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情况下 ,笔者进行了广泛的社会历史调查 ,并结合大量有关历史文献 ,试对此问题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3.
民族地区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地区传统的对外经济贸易战略和思路已不适应当今国内外经济发展的要求。应采取切实措施,加快民族地区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增强开放意识,认清对外经济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增长的影响;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加快引进外资和技术的步伐;区域开放与产业开放并举,以产业开放带动产业升级;加快对WTO相关规则和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环境的研究;进一步加强边境贸易与区域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14.
生态环境与云南藏族的文化适应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郭家骥 《民族研究》2003,12(1):48-57
本文在对云南藏族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 ,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自然资源管理机制和婚姻家庭模式等方面 ,阐述了云南藏族对其所处生态环境的文化适应。文章认为 ,文化是一个民族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体系。文化与自然的互动或文化对自然的适应可被称为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一个民族对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体系 ,它包括民族文化体系中所有与自然环境发生互动关系的内容 ,主要是这个民族的宇宙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为适应迪庆高原特殊的生态环境 ,云南藏族早在历史上就通过文化调适 ,形成了一整套与自然环境良性互动的生态文化体系。面向未来 ,云南藏族生态文化中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必将得到复兴 ,其中的古老智慧必将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全球化市场体系相结合 ,成为推动云南藏族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要求民族地方立法贯彻"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原则,无论是立法理念、立法内容、立法程序都要立足于民族地方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要求民族地方立法要体现科学性,使民族地方立法符合客观现实的发展要求,民族地方立法工作者要培育法理素质,提高立法的科技含量;科学发展观要求民族地方立法要为民族地方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律支持.  相似文献   

16.
西部大开发是世纪之交我国重大发展战略的合理转移 ,也是我国少数民族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论述了我国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状况 ,分析了西部大开发中我国民族预科教育面临的发展机遇 ,并提出了在西部大开发中发展民族预科教育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论市场经济视阈下的民族特需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特殊的生产和生活用品,即民族特需品。国家和地方非常重视和关心民族特需品的生产和供应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扶持、保护民族特需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计划经济时期确立的民族特需品的生产供应体制面临着新的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建立以市场导向为主、政策扶持和法规保护为辅的民族特需品生产和供应体制,变过去"一条腿走路"为"两条腿走路"的生产供应体制,为各少数民族提供充足满意的民族特需品。  相似文献   

18.
丁俊 《回族研究》2002,(4):34-37
中华文化和伊斯兰文化都属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大文化之列,在人类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位置,二者同属东方,相互毗邻,共处千年,同盛同衰,有着非常相近的内在精神和极其相似的历史命运。在新的世纪,中伊两大文化的对话交流将会日益加深,因为两大文化在对话交流方面有着广泛而坚实的基础和强有力的动力。 一、在当前的全球化进程中,中伊两大文化有着共同的任务和一致的利益,深化双方的对话交流,是历史的必然和时代的要求。 中国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没有任何历史的积怨,而今又共同构成了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群,有  相似文献   

19.
经济发展与青海藏区社会稳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发展是一个包括产值增加、文教进步、结构演进和体制变革的综合性进程.这样一个涉及面较广的发展过程,必然引起社会结构、分配机制、人们的思想观念等的巨大变革,从而对社会稳定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