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劝讽主题说论证了《长恨歌》描写李、杨真情对于表现政治主题的重要甚至关键作用。如果不大力渲染李、杨真情 ,《长恨歌》表达政治主题的力度将极其有限或难以实现。这一进展是劝讽说与讽谕各说的根本区别 ,其意义在于突破了《长恨歌》主题研究最大两说爱情说与讽谕说的尖锐对立 ,确立了《长恨歌》选择的“动之以情”的表达方式 ,可以有效解释《长恨歌》文本特征、结构的统一性、白居易自述“风情”、将《长恨歌》归入感伤诗、对重要史实的艺术处理等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有爱情说、隐事说、讽谕说、婉讽主题说、感伤说、双重及多重主题说、无主题说与泛主题说等多种,本文在学术史回顾的基础上,探究产生诸说的原因,且立足于白居易的自述、编集过程与时人的看法,对《长恨歌》进行深入解读与进一步考证,以证定《长恨歌》主题是表现唐玄宗与杨贵妃真挚的爱情,并着重对"婉讽主题说"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3.
<正> 一关于《长恨歌》的主题,争论已久,迄无定税。“讽谕说”认为是讥刺唐明皇沉于女色而不悟,否认李杨之间有爱情;“爱情说”则认为是颂扬李杨爱情的坚贞专一、生死不渝。这个问题之所以长期争论得不到统一,除了诗歌本身的复杂性外,白居易本人对这首长诗的看法的不一致,也常常是论者各执一端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以来 ,《长恨歌》主题的研究日趋深入。在这一过程中 ,先后出现了隐事说、讽谕说、爱情说、感伤说、自伤说、多重主题说等六种主要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长恨歌》是唐诗中的精品,古代叙事诗中的杰作,与《琵琶行》堪称为诗人白居易之“双璧”。《长恨歌》的主旨何在?历来众说纷纭,大概有“讽谕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等。我持“怨恨说”,认为这首著名诗歌的主题就是歌“长恨”,对人间美丽的爱情无法实现而表示深深的怅恨,这才是全诗主题的实旨所归,堂奥所在。  相似文献   

6.
《长恨歌》的主题,有讽喻说、婉讽说、爱情说、隐事说、感伤说、多重主题说和无主题说等。白居易在自编诗集中将其归入"感伤"类,这是探讨《长恨歌》主题的本源,研究者在探讨《长恨歌》主题的时候应该充分尊重作者写作《长恨歌》的本意。本文在《长恨歌》主题研究回顾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唐杨妃故事的传播与接受状况,从《长恨歌》和《李夫人》之对读中去理解"恨"之释义,以及从白居易的人生经历等方面去解读《长恨歌》的感伤主题。  相似文献   

7.
《长恨歌》主题一直争论不休,主要有:讽谕主题说、爱情主题说和双重主题说。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从文学传承的角度看,继承了之前作品主题;其二,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创作环境和自身经历共同促成了主题多样;其三,从文学接受的角度看,是文字符号的多义性和接受的个体性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8.
白居易名作《长恨歌》主题,历来聚讼纷纷,或主讽谕,或主爱情,或双重主题(爱情兼讽谕),或自伤等,甚为歧异。这个笔墨官司至今尚无定论。总观上述之说的论辨,其共同点是以史证诗,但史最大缺陷是有科学与不科学之分,这样很难弄清这个笔墨官司的真假。如若从它产生的时代对它赋予的审美观念,诗歌发展的方向,以及白居易的全人全作上去把握《长恨歌》主旨,这样做岂不更让人信服呢?《长恨歌》成为千古杰作,原因在于作品塑造的悲剧形象:杨妃是一代美人,唐玄宗是将  相似文献   

9.
双重及多重主题说是对爱情、讽谕及感伤等说的调和或折衷,因为各说都有言之凿凿的材料作依据,大都揭示了《长恨歌》这首本身十分复杂的长诗的某些思想因素或内容的某一侧面,双重及多重主题说干脆认为诸说都有片面性,不如兼收并蓄,并致力于探求造成这种双重或多重主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著名诗篇,在当时就广泛传诵,经过一千多年,一直被人欣赏,评为好诗。好在哪里呢?人各异词。远的且不说,解放以后,对它的主题思想就有很多分歧的评论。有人说《长恨歌》主题思想是“始终谴责女祸,讽谕君妃的荒淫”。又有人说,“始终歌颂君妃爱情的坚贞”。还有人说,“既歌颂真挚爱情,又谴责纵情误国”。  相似文献   

11.
关于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的主题问题,曾经引起不少人的争论。一个主要的分歧,就在于它是“讽谕诗”还是“爱情诗”上边。参加讨论的许多同志,在分析《长恨歌》本身和参证《长恨传》外,还参考了不少材料,但在论断上却仍然缺乏足够说服对方的力量。同时也存在对同样价值的资料各取所需,不管其他的缺点。比如有人拿白氏女《自题诗卷集末》的“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的诗句来证明《长恨歌》是“有风情”的,  相似文献   

12.
"讽谕说"是西方诗歌的重要理论,中国诗人一开始就将这一理论贯穿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之中。从中西讽谕的运用来看,不存在相互影响的可能,只能是中西诗人对诗歌认识的殊途同归。中西讽谕理论的内涵也存在明显差别:中国讽谕理论以温柔敦厚为核心,西方则只是解读诗意的一个层面;中国诗歌的讽谕意义主要通过比兴的手段获取,西方则是通过神话故事;中国讽谕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西方则是为了解释《圣经》。这种对比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有助于在对比中把握这一理论的各自内涵。  相似文献   

13.
《长恨歌》评价之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元和元年冬十二月,白居易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谈到唐明皇与杨贵妃事。写了一首叙事诗《长恨歌》。这首诗给白居易带来了巨大的声誉,是他的成名之作。清人赵翼云:“古来诗人及身得名,未有如是之速且广者。盖其得名在《长恨歌》一篇,其事本易传,以易传之事,为绝妙之词,有声有情,可歌可泣,文人学士,既叹为不可及,妇人女子亦喜闻而乐诵之,是以不胫而走,传遍天下。”然而这也是一篇有争议的作品。对于这首诗的主题,解放以后就有很多争议,有讽谕说与爱情说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又有调合对立观点的第三种主张双重主题说。“文革”以后,不断有争鸣文章发表,仍然是前三种观点的继续阐述,观点难得统一。笔者愿就评价此诗涉及的问题发表固陋之见,以候专家学者有以教焉。  相似文献   

14.
《长恨歌》与《连昌宫词》叙事艺术的比较白居易的《长恨歌》和元稹的《连昌宫词》,同是唐诗中的叙事名篇。这两首诗都以牵系着唐帝国命运的安史之乱为背景,综括了唐玄宗专宠杨贵妃,荒淫误国而导致社会变乱的史实,因而有不同程度的讽谕或垂戒之意。很显显,元、白二诗都受了中唐时期已蓬勃发展起来的新兴小说——传奇的影响,善于进行艺术虚构,既植根于历史土壤,又不囿于历史事实。《长恨歌》写马嵬之变时杨妃与玄宗生离死别的一幕,一个“宛转蛾眉马前死”,一个“回看血泪相和流”,已经是对历史的“改装”,——只要我们读一下《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的有关记载,就不难发现这一  相似文献   

15.
洪升虽以他的传世名作《长生殿》在巾国戏曲史上争得了一席宝地,但物换星移,时至今日,人们对其佳制的主题产生这样热烈的争论,却是他所始料未及的。《长生殿》无非是以唐玄宗时发生的安史之乱为背景,叙写了明皇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表现了剧作家思想上的民主因素和卓越的艺术天才。可是,由于李杨爱情故事这一题材自身的矛盾、作者思想的矛盾以及对作者创作主旨与作品主题这两个概念理解的混乱,所以,对这一剧作主题的理解,也出现了各持有据的说法,诸如爱情说、政治说、爱情兼政治说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想在澄清作家创作主旨和作品主题这两个概念的区别的基础上,对爱情一说略加申述。  相似文献   

16.
对《长恨歌》的主题 ,本文一反传统的“政治”、“讽喻”说 ,或者“双主题”说 ,而从最一般的人生真情进行探讨 ,进而解释了人们对《长恨歌》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和赞同  相似文献   

17.
关于《长恨歌》评价的几个问题丁毅一、三派观点之评析对白居易《长恨歌》主题,建国以来学界多次展开讨论,综合各家观点可分为三派,其一是讽刺说,其二爱情说,其三双重主题说。影响最大的当属讽刺说。其实此说发端于古人,并非今人创’造。据陈友琴所辑资料,宋代陆游...  相似文献   

18.
讽喻说、爱情说失之偏颇,双重主题说也有缺陷。《长恨歌》的主旨,应是长恨。  相似文献   

19.
白居易的诗近三千首。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把他众多的篇什,分编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以《新乐府》和《秦中吟》为代表的“讽谕诗”,大多是在他作谏官时写的。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这些诗,或同情劳动人民,或揭露统治阶级,笔锋犀利,尖锐泼辣,往往一针见血,莫不鲜明地表达出诗人的政治态度,是白居易诗歌中的精英。七言歌行体《琵琶行》和另一首著名叙事长诗《长恨歌》被编在《感伤》一类中,也都是白居易很具  相似文献   

20.
“他生未卜此生休”——论《长恨歌》主题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多年来就有所争论。概括言之,主要有三种说法:一、讽喻君主说;二、爱情悲剧说;三、两重主题说。一九七八年十月,在西安举行的“古典文学学术讨论会”上,对此问题又有所议论,但仍未能形成一致意见。现在撰此短文,略加论列,管见所及,难免有挂一漏万之讥,谨希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