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畅和陈独秀既是伟大的革命家,也是早期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重要传播者,他们均高度关注妇女的命运,并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深入剖析当时妇女受压迫的根本原因,积极探索妇女解放运动的可行路径。他们均提出了重要的妇女解放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由于蔡畅和陈独秀在个人经历、政治素养以及客观历史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两者对妇女解放思想的探索及历史贡献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北李南陈,两大星辰”之说源于何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渔 《云梦学刊》2001,22(3):5-7
"北李南陈,两大星辰"之说表明李大钊、陈独秀五四时期在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人心中的巨大影响和重要地位;"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之说则表明陈、李两位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巨大作用."南陈北李"一说为人们所熟知,而"北李南陈"一说则鲜为人知,究竟源于何处,黄仲苏的回忆录对此作了回答.该说还表明,陈独秀在五四时期的功劳和贡献并不比李大钊少,对其评价也不应比李大钊低.  相似文献   

3.
人民群众观是关于人民群众是谁、如何看待人民群众、怎样处理与人民群众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思想认识的理论形态。李大钊基于坚定的人民立场和真挚的人民情怀,以唯物史观为认识工具,以中国实际和中国革命进程为现实基础,以人的平等、自由、富庶为终极价值目标,以"平民主义"为核心范畴,构建起属于马克思主义谱系的人民群众观。在"Democracy"的多种汉译词语中,李大钊主选了"平民主义"。在李大钊的语境中,"平民"一指集合意义上的人民,二指占社会成员或国民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三指平等、自由之民。李大钊"平民"范畴的多义性决定了其"平民主义"意蕴的多维性。以"平民主义"为核心范畴的李大钊人民群众观的思想主张主要有:爱民忧民重民生,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亟需教育、组织和训练,没有妇女的解放就没有人类的解放,知识青年须走与民众相结合的道路等。李大钊是中国近现代之交新型人民群众观的开创者,是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观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李大钊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领军人物。他们倡导的新思想、新观念影响了当时大批青年知识分子;他们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和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中,为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培养了一批年青干部。他们的思想和行动,直接影响了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五·四”前后的陈独秀和李大钊,由于他们走在当时先进分子的最前列,勇敢地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思想和反动统治,热情讴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创建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在当时的进步青年和思想界享有很高的声望,被誉为“南陈北李”。然而,纵观近年来研究陈独秀、李大钊的文章,似乎五四时期的“南陈”不如“北李”。这恐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陈独秀、李大钊的“盖棺定论”影响所致。其实,只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即将成为历史,在世纪之交之时认真回顾与审视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无疑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一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由传播到确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初步传播阶段,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传播的重点是唯物史观,主要介绍的是阶段斗争和社会革命理论。陈独秀在《马克思学说》一文中指出:“社会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经济基础,法律、政治都建筑在这基础上面。一切制度、文物、时代精神的构造都随着经济构造变化而变化。”1李大钊则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指出:“人…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时,通过读《新青年》,开始钦佩陈独秀并把他作为楷模。1918年秋到1919年春,毛泽东在北京接触到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眼界大为开阔,受他们的思想影响,毛泽东"就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但在五四运动前,毛泽东的思想仍"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想的大杂烩"。在经历五四运动的洗礼之后,毛泽东的世界观基本转移到了历史唯物主义上来,到1920年夏,毛泽东已经实现了世界观上的根本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8.
徐亚东 《中州学刊》2007,1(3):229-232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和胡适大力提倡科学,坚持科学的理性精神,肯定科学的价值、作用和地位,对封建旧文化进行彻底的批判.他们侧重进化论的介绍,吸收进化论思想,以此观照五四时期的社会问题和文学问题,以服务新文化运动的革命目标.但是,由于两者的文化身份不同,在对科学的理解、认识和应用上也存在着差异.立足于陈独秀、胡适五四时期的科学观,一些国外学者认为五四时期存在"唯科学主义"思潮,这种观点实际上有忽视具体历史语境,机械类比的缺失.  相似文献   

9.
安娜和康妮是西方文学史上两个颇具争议的女性形象。她们对幸福爱情的大胆追求,反映了在女权主义运动冲击下渐趋开放的时代特征。但是,她们两人最后的结局却不尽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位作者不同的妇女观:安娜的惨死体现了托尔斯泰比较保守的妇女观;康妮的结局体现了劳伦斯相对自由、开放的妇女观。  相似文献   

10.
(一) 马克思主义是在五四运动中才在中国传播开来的。那时,中国已有了一批共产主义先驱者。他们为了唤起人民,改造旧中国,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时,特别注意唯物史观的传播。从五四运动到大革命时期,努力传播唯物史观的,有陈独秀、李大钊、李达、蔡和森、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恽代英、瞿秋白等一批人。其中,李大钊走在最前列,在理论上阐述得比较多、比较系统的,除李大钊外,要算蔡和森、李达、瞿秋白。  相似文献   

11.
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正式开始。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鲁迅等人先后聚集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这面大旗之下,以咄咄逼人之势向以孔孟儒教为代表的“旧道德”和以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12.
民国元二间,尚在就学时代的李大钊,即在其撰述中对孙中山的历史作用及将临时大总统"让袁"一事有过实事求是的评论。李大钊与孙中山都极为重视俄国十月革命及其后续进展,李氏还从一个民主主义者迅速转变为共产主义者。1922年9月至1925年3月间,为促成国共合作,李大钊与孙中山多有交往,发挥了重要作用。1924年底,孙中山在日本神户演讲"大亚洲主义",早在5年前,李大钊亦曾表述过对日本人所提倡的"大亚细亚主义"的看法,但两人观点并不一致。孙中山逝世后,李大钊撰长联挽之,表达敬意。  相似文献   

13.
1915年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为代表的一批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高举科学和民主两面大旗,发起了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猛烈冲击的新文化运动.在新文化运动的闯将们看来,戌戍变法、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是由于没有进行深刻的反封建文化思想的启蒙运动,因此他们要把这一课补上.于是从1915  相似文献   

14.
试论五四时期思想家的民主观吴乃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思想家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民主和科学成为五四的旗帜,反映了五四启蒙思潮的精神实质.五四民主思想是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发展的总结,它深化了中国人民对民主的认识,但其...  相似文献   

15.
随着近代中国王朝体制的瓦解,制度危机与信仰危机成为思想家们迫切解决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人主张否定传统,其思想表现出浓厚的反传统主义倾向,而以梁漱溟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们则对此提出审慎的批评。这两种启蒙逻辑为20世纪早期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思想范式。  相似文献   

16.
怎样评价五四时期的陈独秀?这是当前史学界关心的问题之一。陈独秀,安徽怀宁人,早年留学日本、法国,一九一五年主编《新青年》杂志,一九一八年和李大钊创办《海周评论》,发表过许多文章,在五四运动中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认为,对于陈独秀当时的著作、思想和活动,及其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进行客观的研究和科学的分析,给予实事求是的公  相似文献   

17.
鲁迅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和陈独秀的支持、鼓励以至敦促分不开的.陈鲁二人都主张自身独立价值的文学观,属于人性论的范畴,也都重视文学的思想性和文学之为美的特质;但同中有异,鲁日"心声",陈日"人情".他们在文学理论和创作思潮上都提倡写实派,但陈独秀倾向于左拉为突出代表的广义的自然派,强调彻底的写实,拒绝理想主义;鲁迅则属于厨川白村所论证的广义的象征派,注重写实与象征调和.包含理想主义因素.重视文学的思想启蒙即宣传教育功能始终是他们文学观的重要方面,两相比较,陈独秀比较低调,鲁迅则比较高调.陈独秀晚年进入了人生艺术圆融无碍的自由境界,而鲁迅终其一生都处在文学有用与无用的思想矛盾中.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中国妇女解放问题争论得颇为激烈。当时出现的许多妇女解放思想流派,由于立足于非马克思主义立场,因而都是昙花一现。只有李大钊等人,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去分析中国妇女解放的若干问题,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解放思想体系,从而给中国妇女解放运动造成深远的历史影响。在建党七十周年之际,本文旨在介绍李大钊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深切关注及其重大贡献,以纪念这位非凡的共产主义战士。  相似文献   

19.
在“五四”思想启蒙运动中,鲁迅和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都是先驱。鲁迅写了许多出色的杂文和小说,给“五四”新文学带来了眩目的异彩。本文试图从启蒙的角度,对两部具有代表性的小说——《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作一些粗浅的分析,目的是为了探索鲁迅启蒙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加深我们对鲁迅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遇到的第一次挑战,其实质是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与胡适的"实验主义"在如何解决中国问题上的一场"政治论战"。李大钊在这次论战中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思考中国命运,提出了通过"阶级竞争"达到对"经济问题"的"根本解决"的思路。这次论战,激发、促进了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确立。到1920年初,李大钊不仅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而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渐确立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