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三社联动"+防灾减灾救灾是把三社联动模式纳入到新时代中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之中,通过政府购买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社会服务项目,实现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互联互动,解决以往政府单一主导下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模式中出现的重救灾轻减灾、防灾减灾救灾缺乏政策和项目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问题,激发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进而提高全社会抵御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是对新时代下我国综合减灾工作的一次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与美国在传统医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探讨新的合作模式,交流两国在传统医药方面取得的新成果,进一步了解美国市场需求。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批准,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将于2003年11月在美国举办“中美传统医药发展研讨会”。据悉,会议期间,中美两国专家、学者在传统医药科研、医疗、教学、中药等领域进行交流、研讨及经验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中国汶川地震和美国卡特里娜飓风救灾过程中的表现差异进行了对比,进一步分析和比较了中美两国救灾体制中的法制化程度、政府层级职能、负责机构、军队作用等方面的差异,最后提出了美国救灾体制对我国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4.
人文交流是中美关系的三大支柱之一。进入21世纪的中美人文交流整体呈现稳中前进的发展趋势,人文交流的内容和领域更加丰富和持续扩大,交流的主体呈现多样化和下沉的趋势,且人文交流首次被置于战略的高度,出现了高层战略对话和机制化的新特点。但自2017年以来,美国强化对华战略竞争,中美关系恶化的影响外溢到人文交流领域,具体表现为特朗普实施逆向的对华人文交流政策。这些政策给中美人文交流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暴露了两国在人文交流领域长期累积的结构性矛盾,即中美人文交流呈现单向度特征,两国交流在交流主体、传播渠道、影响力和收益上长期不对等,以及缺乏常态化的人文交流机制作为两国人文交流的重要支撑。这些问题的背后,与中美两国利益诉求和身份认知的偏差、价值观的差异、中美文化硬软实力的差距以及中美人文交流机制存在的诸多缺陷有关。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应当做好战略设计,趋利避害;充分发挥第二轨道外交的作用,推动交流主体从政府主导向民间主导过渡;不断提高我国文化软硬实力;从过去失败的经历中吸取教训,为以后中美人文交流机制的建立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美工商企业之交流与合作的发展,中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之比较逐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研究,但至今仍困难重重,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尚不够清晰.尽管西方学者重视理论建构和实际调研,但离正确认识中国工商企业管理文化还有很大的距离.如何从运动发展中对中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是中美两国学者都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林学、森林与林业近两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和变化.林学经历了由传统林学向现代林学的转变.现代林学是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建、经营管理和利用为研究对象,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为核心,全面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和多种功能为目的的学科.对森林的认识也经历了由单株树木到树木群体到森林生态系统的变化.由于对林学及森林认识的深刻变化,人们对林业的认识也就从长期形成的以木材利用为中心,转变到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作用为核心和重点,全面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作为林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美国媒体、智库、学界的考察发现,美国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意图、潜在效果、可行性的认识经历了从观察、观望到研究、应对的方向转变;美国许多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的顶层设计,美国应该对"一带一路"持包容的态度,建设性地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去,同时又对中国可能挑战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抱有高度警惕;基于此,提出中国应加强与美国的对话与交流,建立中美"一带一路"合作示范项目,拓宽两国的合作渠道,推动两国合作模式的创新,打造中美利益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华洋义赈会在近代中国救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其在河北省办赈活动的个案考察,深入剖析了该民间组织“有灾救灾、无灾防灾,与其授人以食,不如授人以技”的独特办赈理念。研究华洋义赈会从赈灾到防灾的实践飞跃,对当代的救灾和防灾工作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毛皮贸易是中美两国早期交往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以消费需求为核心的近代自由市场秩序的体现.中美毛皮贸易的兴起是中国社会巨大的毛皮需求与美国建国初期经济结构互动的产物,是近代以来逐渐形成的世界贸易网络的组成部分.毛皮贸易促进了中美两国的接触和交流.同时,毛皮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这种贸易不可能持久存在.  相似文献   

10.
元顺帝统治时期,元代社会已经进入了它的黄昏阶段: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起义不断。面对这样的局面,元顺帝还是实施了一些比较有效的防灾救灾措施来保障人民的生活,主要表现在灾荒救济、医疗救助、徭役减轻、慈善收养制度等方面。但由于政府腐败导致防灾救灾措施实施不力,反而激发了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加速了元朝的覆灭。同时这些防灾救灾的措施对明初相关政策的出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近代美国农学家来华是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变革和美国社会的资本主义扩张等历史因素相作用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来华的美国农学家们参与的农业科技活动包括了建设农科学院学科、开展农业科学研究、进行农村社会调查、参与乡村建设服务、促进农业科技合作等内容。客观上协助创建了中国近代农林科技体系,培养了近代农林科技人才,完善了中国近代农业理论研究,推动了农业科技和生产发展,形成了科、教、推农业发展体系,奠定了中美农业科技交流合作基础。  相似文献   

12.
灾荒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问答形式,探讨灾荒史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关于湖南改赈为贷的问题;传统社会与近代社会荒政的差异;政府和民间人士在赈灾活动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为讨论1840年-1949年间中国东北地区灾荒以及民众应对灾荒的历史沿革的专题论文,即从近代东北灾荒的历时性分布、灾荒成因、灾荒影响、从无效应对到有效应对、灾荒救助与社会进步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概述灾荒对近代东北社会的影响,论述卫生防疫、慈善救助等救灾措施,并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解析近代东北社会近代化的历程及与民众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苏新留 《南都学坛》2004,24(2):33-36
2 0世纪 2 0年代后期 ,河南发生严重旱灾 ,旅平河南赈灾会组织了颇具规模的灾民移垦活动 ,他们经过比较周密的部署 ,将数万嗷嗷待哺的河南灾民移送到了东北 ,并尽可能地使灾民得到较为妥善的安置。旅平河南赈灾会的此次灾民救助活动在民国河南灾荒救济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5.
光绪年间的“丁戊奇荒”对青州府造成严重影响。这场大旱灾持续时间长、破坏严重,引发一系列诸如粮贵物贱、卖妻鬻女、公序良俗遭到破坏,社会动荡不安、大量民众外逃和死亡,人口减少等社会问题。“丁戊奇荒”不仅是天灾,更是人祸,吏治废弛、仓储空虚、战乱频繁、饮酒之风、人口增长造成的环境破坏等都加重了此次旱灾的破坏性。青州府在此次旱灾中采取的多样性的救灾措施,呈现出近代特点:首先是救灾主体多元化,实现从政府主导向政府、社会多方参与转变;其次是救灾方式多样化,实现从单一救灾向多样救灾转变,救灾手段愈加灵活,救灾经费来源更加多元;最后是救灾机制规范化,逐步设立专门的救灾机构,制定完善的救灾制度。  相似文献   

16.
南朝刘宋遣使救灾述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频发的自然灾害促成了刘宋遣使救灾措施的不断实施。救灾使臣在参与地方灾害的救助过程中,将朝廷的安抚、赈恤与监察等几个环节连接起来,成为在灾害情况下联系国家和地方的纽带,体现了封建国家在救灾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遣使救灾作为刘宋一种积极有效的救灾机制,对刘宋灾后恢复经济、稳定社会秩序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民国前,东北地方政府在赈灾政策中主要采取"旗民分赈"的二元化赈灾体系;民国后,在五族共和、人人平等的旗帜下",旗民分赈"的二元化赈灾体制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按受灾严重程度的平等赈济。这种变化不失为民国时期东北地方政府在赈灾政策上的一大进步。同时,民间义赈逐步兴起。这些转变对于整个近代东北地区社会慈善救助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华民国史研究一领域,民国时期县政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中国大陆地区在扬弃的基础上,更注重从社会转型、国家——社会的视角,运用历史学、政治学和行政学等多学科来解读,研究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了新的突破。中国台湾地区学者在论及民国时期县政问题时多从宏观层面,以现代化进程为切入点展开论述。美国学者对民国县政问题研究重心主要在中国华北和江南地区,其独到的思维和理念使人耳目一新。日本学者在这方面虽然成果有限,但其在个案上的精耕细作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甘肃自然灾害的治理及其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灾救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政府行为与社会工程.民国时期,甘肃自然灾害频繁,危害惨重.国民政府采取诸如发放赈济粮、款、以工代赈、修渠建库、植树造林、建立居养设施、防疫治病、仓储积谷等赈济灾民的救治措施,加上民间慈善团体、教会和传教士的治灾救荒,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是成效并不显著,也未能达到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生产的目的.其局限性在于未能建立防灾救灾的基本制度;科学知识极端缺乏,借助科学技术防止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严重不足;未能建立相应的社会救助体系;农业生产水平十分低下,群众性生产自救能力弱.  相似文献   

20.
自然灾害与近代西北荒政及社会救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西北自然灾害对社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这与政府救助无力有极大的关系。从晚清到民国,中央政府对灾荒的救济力不从心,社会、民间力量越来越多地承担起救灾重任。赈灾中,以工代赈方式的实施对推动西北公路、水利等设施的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