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史学在历史上引人注目,乃在于它有著名的浙东学派的存在。浙东学派出名的时期是南宋和前清,元明时期声望弱些。浙西史学和浙东史学相比,总的说来要逊色的多。但明代中期尤其是嘉靖以后一段时间,浙东史学却不及浙西史学,浙江史学的发展重心是在浙西三府,而不是浙东八府。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和明代文化发展的地域特点有关,明代文化的发展中心在北是北直隶,在南是长江下游,即南直隶及苏、松、杭、嘉、湖五府。长江下游地区是当时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而浙东则在这个文化区的外围,相对说来落后一些。所以,明嘉靖以后,浙江史学的发展中心,也自然而然地移到了浙西。朱仲玉先生曾作《明代浙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经济史研究会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筹备,于1986年4月14日在杭州成立了。浙江素称“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其经济自古以来,在全国居举足轻重的地位。解放以来,浙江经济史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在农业生产史方面,陈恒力、王达先生曾于1957年深入嘉兴地区进行调查研究,写出了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农史专著《补农史研究》。浙江农业大学游修龄教授,对水稻种植史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的陈学文同志对明清杭嘉湖地区商品经济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令人瞩目。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的李伯重博  相似文献   

3.
杭嘉湖地区位于钱塘江的北岸,是长江三角洲的平原地带,这里河流密布,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是浙江省的一个富饶地区。那末,它在史前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怎样的呢?文献缺乏记载,只能依靠地下发掘出来的考古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杭嘉湖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现已发现的有前后相继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良渚文化之后的马桥第四层文化,在年代上已跨入到夏商时期,故暂不列入,前三个考古学文化的分布范围,也不仅限于杭嘉湖地区。它们主要是分布在太湖地区内,所以本文所用的资料以杭嘉湖地区为主,必要时也采用其邻近地区的资料,加以补充说明。  相似文献   

4.
明代中叶在城市中已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我国史学界对此基本上是肯定的。至于在农业中是否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意见就比较分歧了。我们对明代中叶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浙江杭嘉湖地区的农业作些研究,这对探讨农业中是否有资本主义萌芽这样一个问题,是有意义的。列宁曾指出:“农业中的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和指标是雇佣劳动。”①所以探讨雇佣劳动是研究农业中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开发浙西“唐诗之路”朱睦卿浙西新安、富春山水风光独绝,如诗如画,是一条充满诗情画意的水上画廊,历来被人们称为“锦峰绣岭,山水之乡”。新安江是钱塘江的干流,发源于皖南黄山,经歙县进入浙西淳安、建德,在建德市东南汇入富春江,然后经桐庐、富阳抵达杭州,是一...  相似文献   

6.
浙江文化地理可分为两大区域,一是杭嘉湖平原——浙江水系——宁绍平原;二是瓯江水系——灵江水系。在此,姑且将前一区域称为浙北区,后一区域称为浙南区。两大区域的出现形成,是其自身历史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自然环境对人的反作用二力相互制约的结果。本文以两大区域特征的比较为出发点,就三国以前浙江的开发问题作些探讨。一地理学者研究认为,整个浙江地区属中国古代华夏台地的一部分。沿浙江北部的曹娥江口向西南经义  相似文献   

7.
鉴定     
何老师出身书香世家,祖上专事书画鉴定,其父何老先生被书画界誉为“浙西一绝”,凡当地人们购买字画有所疑虑时,只要找何老先生一过目,真赝立辨。老先生过世后,“浙西一绝”的称誉自然就落到了何老师的头上。  相似文献   

8.
一、“基督东渐”在浙江的历史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主要是通过基督教的传播开始的。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明清以前就有过二次。第一次是在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叙利亚人阿罗本来到长安,进行基督教教派之一景教的传播活动,后由于唐武宗灭佛毁寺,殃及景教,而遭禁绝。这一次传教活动主要在中原地区,浙江一带还没发现有景教士的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宁波府市镇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宁波府市镇的发展乐承耀,徐兆文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研究,曾一度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兴趣。近几年来,对浙江杭嘉湖地区市镇,已作比较深人的研究。然而,研究明清浙东市镇的论著,至今还不多。本文试图对明清宁波府的市镇兴起和发展情况,作初步探索。一、宁波市镇...  相似文献   

10.
“水利是农村经济的命脉。”这句曾经号召过一代人打响一个又一个水利大会战的伟人教导,对今天的某些农村基层干部竟是那么的陌生,是水利工作做得很好吗?不是;是市场经济不需要水利吗?也不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请听那些站在经年失修的河道上、废弃的水利设施旁的农人疾呼——  相似文献   

11.
(一) 浙江历史悠久,“人文渊薮”,文物丰富。考古资料证明,大约在七千年前,杭嘉湖和宁绍平原已出现了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春秋战国时,会稽(今绍兴)曾是越国的首都;越国的铸剑技术名闻天下。东汉时,会稽太守马臻创立鉴湖,灌田九千顷;制瓷技术达到了完全成熟的地步,铜镜工艺别开生面。吴王濞在德清目干乡采铜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国  相似文献   

12.
赵凌云 《社会》2005,25(1):99-118
在《黄河边的中国》一书中,曹锦清(2000:114、624-626)教授讨论 了改革以后农村地区一种颇为典型的现象:人民公社时期调集千万名 劳动力建成的水利系统,由于分田单干的小生产方式及农户的自私短 见,却是屡修屡毁。曹由此感慨再三:中国村落农民,历来善分不善合  相似文献   

13.
杭嘉湖三府受天目诸山之水,或径注于海,或入太湖,其间地势高洼不等。平原地带居江滨湖,大部分农田,地势低洼,常遭水患,部分地势较高,又苦干旱,所谓“吴中之田,畏涝者十之七,畏旱者十之三。”至于丘陵山地,更患溪流干涸,又怕山洪暴发,明清两代封建政府与劳动人民,根据平原和山地的不同地势与水利资源,采取多种多样方式,进行农田水利建设,调节水量,力防旱涝,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条件。(一)疏通下流河江,导水归入于海。杭嘉湖据太湖上流,其水流注太湖而经三江,分流入海。疏通入江入海之下流,使太湖之水不致泛涨,是解决杭嘉湖水患的关键。明李惺《化湾陡门闸议》说:“治钱圹水患,不自钱圹治之也。天目诸水经余杭、汇具区,趋吴淞以入海。余杭南湖常浚,则有以留其势,而水不致奔溃;吴淞、刘河常通,则有以速其归,而水不至停蓄”。所以疏通  相似文献   

14.
浙江VIT区域开发构想黄勇,马德富一、构想的提出八十年代中期,在编制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曾将全省划分成浙北、浙东、浙南、浙西四个经济区。这是个综合经济区划分方案。纵观浙江区域开发进程,特别是八十年代初期以来,区域分异比较明显。从...  相似文献   

15.
浙江素有“方志之乡”的誉称。近八年来,浙江的修志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出版了几十部志书,初步形成了省、市、县、镇多层次的完整的修志结构。本文对八年来浙江修志工作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科学总结,客观地评价了修志工作中的得失,并对今后我省的修志工作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对浙江今后的修志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太平天国革命时期,蚕丝出口趋势基本上是上升的,直到1863年才急剧下降。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论述比较简单化。本文根据苏南和浙江杭嘉湖地区的方志资料和清方、外人的有关记载,对1853—59年和1860—63年蚕丝生产和贸易两次上升和1863年后下降的复杂原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1992年初,国家工商局宣布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以年成交额10.33亿元,税收3000万元的佳绩,荣登“全国十大交易市场”榜首。此外,日客流量5~6万,高峰期达10万之多,拥有各种先进的现代设施和技术管理水平,市场有8000余种商品等三方面也居全国第一。一时间,地处浙江中部的义乌市,成为全国注目之地,去年一年共接待外地来访人员22000多人次。在这巨大的荣誉面前,我们市场管理处同志没有沾沾自喜,没有陶醉,而是经常想到我们局长的告诫——“创第一难,保第一更难”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自1982年初创以来,历时10年,易址四次,由原先的马路摊点到棚架摊位到室内摊位,经营户由原先的几十、上百、成千到今天的一万五千余,这一系列巨大变化,完全是我们工商人员贯彻执行义乌市委、市府提出“兴商建市”战略方针的结果,也是全市人民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东风奋发努力的成绩。  相似文献   

18.
浙南金钱会起义,是太平天国时期我省规模较大的一次农民起义。金钱会的主要成员是贫苦农民,手工业者,也有不满清朝统治的农村知识分子。领导人为平阳钱仓码头工赵起。清咸丰初年开始秘密活动,1858年正式成立。入会者交钱五百文,发给“义记金钱”和誓约红帖以为凭证。“一个金钱一个帖,长毛就到呒使(闽南话“不用”)惊。”在太平军进军浙江的鼓舞下,于1861年8月2日(咸丰十一年六月二十六日)在平阳钱仓北山庙拜会起义。北山庙在凤山南麓,庙前广场,原有磴道,两侧有各高10米、相距11米的巨岩相峙,左岩矫然如龙,右岩似两虎相依,故名“龙虎岩”。今庙已圮,磴道亦毁,而龙虎岩依然屹立,金钱会起义遗址犹存(封二图一),并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起义军很快发展到数万人,按八卦字号编制。会员多至十余万众,势力及于浙南的平阳、瑞安、永嘉、泰顺、景宁,福建的福鼎、霞浦、福安、宁德、寿宁等县。起义军占领了平阳县城,并一度攻占福鼎县城和温州府城,有力地配合了太平军在浙江的战斗。  相似文献   

19.
浙江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与现代化的人文动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自亮 《浙江学刊》2003,(4):166-174
本文试图深入考察浙江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渊源 ,分析这一地区现代化过程中包括人文因素等组成的动力结构 ,阐述社会与经济、观念与财富、传统与现实的互动关系 ,重点描述浙江人的经济生活特征 ,人口流动和财富积累的方式 ,同时剖析浙江思想家所孕育的经商观念与事功意识 ,流行于这一地区的“义利并存”、“工商皆本”的思想遗产 ,以及现代国际大都会上海崛起对浙江的影响 ,通商口岸引发的外来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20.
东晋南朝浙江地区的农业生产,在孙吴时期发展的基础上,又有较大的发展,并跃居全国前列。会稽郡,良畴“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吴兴邪,“地沃民阜,一岁称稔,则穰被京城”;东阳郡,“川泽沃衍”,“珍异所聚”,“商贾并凑”,其金华山下,“漕渎通引,交渠绮错”,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空带山海,利兼水陆”的瓯越故地,到南朝萧梁末年,也已被称作“实东南之沃壤,一都之巨会”。足见当时浙江诸郡都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农业生产的发展,使浙江地区成为当时政府最重要的经济基地。所谓“三吴奥区,地惟河、辅,百度所资,罕不自出”,“今之会稽,昔之关中”,确实是当时真实的写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