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0世纪中国文学的源流、传统问题 ,似乎已有了文学史的定论。但是 ,过往的认识 :一是从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再现考察其演变 ;一是从文学本身的表现中寻求文学本质或规律。近代中国文学自觉与不自觉地走进了政治的系统中寻求生路 ,她不同于简单化的“政治”概念 ,很大程度是政治的心理诉求和文学精神现象的互动认知。新文学源流应该是 ,“文学救国”与“文学革命”所表现的特殊文化语境中的整合现象 ,是文学载体与历史转型交织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屠格涅夫对文学的本质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提出了生活乃是一切艺术的永恒源泉、文学必须准确而有力地表现真实、任何艺术都是把生活上升到理想等文学本质理论,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文学批评丰富了其文学本质观。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著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为例,在后现代语境中探讨了历史的真实性与文学的真实性,说明了历史真实是指生活真实,而文学真实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对现实生活的描摹和记载,它是通过文学形象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本质的真实。《女勇士》虽然偏离了传统传记文学的写作手法,融合了神话传说与个人经历,但作为一部描写文化融通的文学作品,它具有令人信服的文学真实性。  相似文献   

4.
秦良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载入正史将相列传而非《列女传》的巾帼英雄,《明史》一方面不惜浓墨重彩彰显秦良玉维护民族团结、捍卫国家统一的高尚行为,讴歌其忠君爱国的思想品格;另一方面却对秦良玉晚年的政治态度讳莫如深,隐蔽其矢志不渝的抗清气节,一定程度上有损这位巾帼英雄的完美形象。民国时文公直《女杰秦良玉演义》对历史真实人物进行艺术加工和再创造,使之超脱为杰出的艺术典型和古代社会更具普遍意义的文学形象,较之历史原型更具本质真实性,也因此显得更可感、更丰满。  相似文献   

5.
詹姆斯·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通过形式上的创新,揭露小说真实的内涵。小说大量使用丰富的隐喻、文体、叙事形式、人物塑造形式等在形式上取得巨大突破;在多样的形式下,大量近似现实的人物、事件、历史跳跃在读者眼前,如同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现实。作者通过真实的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为世人提供了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学史书,深刻揭露了17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爱尔兰真实的政治社会生活,表现了作者时爱尔兰未来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关于文学的基本知识形态,主要有再现论、表现论与象征论三种。在再现论看来,文学本质上是一种把握客观真理的认识工具。在表现论看来,文学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审美创造活动来抒发主观情感、创造理想现实的精神工具。所谓文学的象征本质,是对潜意识中的恐惧、本能冲动与个体焦虑感的抒发工具。有了这三种基本知识形态,就可以较好地把握住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7.
从理论上说,"真实"存在于历史真实、叙述真实、文体真实三个层面之中,当历史真实不可求时,惟有进入到叙述真实和文体真实中去探究。有关解缙的历史书写就是一个典型,在有关解缙生平的四类文本中,特别是有关解缙之死的叙述中,存在叙事、文体等方面的差异,其历史文本的形成与演化也因写作背景和文学修辞的介入而不同,从最早的含混表达到客观化的叙述,解缙书写的历史文本开始出现文献征引、附录,文学色彩渐次加重,故事性增强,虚构性的野史笔记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对解缙书写进行具体分析,有助于理解文学要素在历史文本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政治观是一定阶级的人们对政治本质的基本看法.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不断发展的社会历史现象.人们对政治的看法,也必然有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奴隶主阶级对政治本质的基本看法,是在奴隶社会政治斗争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  相似文献   

9.
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把生活真实升华为文学真实,其关键在于创作主体的仿真创造。仿真创造就是在模仿基础上进行审美创造,使文本产生理想的审美效应。它主要表现于认识真实、想像真实和情感真实三个层面。文学的认识真实是仿真创造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实现;想像真实是仿真创造的灵魂,赋予文学以虚拟性和假定性;情感真实是文学创作的内驱力,真情充盈是文学作品具有恒久生命力之源。  相似文献   

10.
汉语文学叙事中的"史传传统"与西方文学的写实传统在起源语境与理论旨趣上存在很大差异。受史学"实录"原则影响,汉语文学谈论的真实,指的是所记之人与所叙之事在历史上是否曾经存在。西方文学追求的真实性,则是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与必然性。如何透过事物的表象去发现隐藏在背后的本质,并通过文学形象加以再现,是西方写实传统关注的重点;中国的"史传传统"则把保障文学真实的重点放在了对作家的伦理道德与人格要求上。中西方文学叙事都是真实与虚构相结合的状态,不同的是,在汉语叙事要求真实的人物身份、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方面,西方文学往往是虚构的,而在汉语文学尽情释放自己想象与虚构才能的人物对话、具体情境与细节描写等环节上,西方文学理论则提出了"真实性"要求。分析西方文学写实传统与中国"史传文学传统"之间的差异,对于校正一些学者概念使用上的随意,以及对中国"史传文学传统"内涵的误读,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后半期出现的"理论高峰",结束了追求"纯粹性"和"绝对性"的封闭型的理论形态,产生了各种追求跨越学科边界的"宏大理论".在这一"理论高峰"之后,出现了多元化的理论形态.考察这种趋势的一个重要立足点,是对历史和社会语境的关注.由此可以发现,不断剧烈变化着的语境导致了源源不断以反叛和挑战姿态出现的激进理论思潮.这种思潮不仅终结了封闭型的理论形态,而且也造成了理论跨越学科边界的境况和各种理论形态并存的现状.理论形态多元并存的"马赛克"景观,成了"理论高峰"之后的理论与文学理论的总体面貌.  相似文献   

12.
现象学哲学的“意向性建构”原理的实质意义给与 :主体建构对象就是给与对象意义。这是讲求读者建构 (再创造 )文本意义一路文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概念隐喻理论和类包涵理论分别探讨了隐喻的概念性和范畴化的问题,理论阐述中两个理论的提出者却不能相容.本文分析了它们的分歧和相互指责,认为两个理论所涉及的隐喻概念性和范畴化是隐喻内在统一的两个不同方面,在隐喻研究中应当重视两者的结合.  相似文献   

14.
智慧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特别是社会性问题的高级心理品质.智慧的探索贯穿了人类的文明史,构成了人类自我反省的一部分,但长期以来这种探索和研究主要停留在哲学、宗教等领域.20世纪后期,随着毕生发展心理学的迅速兴起,特别是对成功老龄化、智力、创造性等问题的研究,智慧问题逐渐引起心理学家的关注.当今,心理学领域关于智慧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智慧平衡理论”和“柏林智慧理论”为代表的外显理论及其指导下的研究;二是智慧的内隐理论及其指导下的研究.外显理论是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建立的智慧学说,内隐理论则侧重于探究普通人的智慧观.从跨学科的角度探讨智慧,将智力、智慧与创造力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尼采的"透视论"和维特根斯坦的"图式说"的比较研究,一方面揭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在对待传统哲学问题上的不同处理方式,另一方面揭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在标志哲学革命方面的共同意义.  相似文献   

16.
Grice的会话含意理论是语用学理论的基础。关联理论比会话含意理论更具有解释力。在分析两种理论基本差异的基础上,从交际模式、语境概念、语用推理三个方面探讨了关联理论对会话含意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浅谈"信息论与编码理论"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信息科学的重要地位,介绍了信息理论的基本理论体系.在论述信息论与编码理论课程的教学特点的同时提出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理论界,反理论之声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伊格尔顿的近作《理论之后》是对这种反理论的一个回应,其目的不是宣判理论的死亡,而是通过对文化理论的深刻反思探询当前文化理论陷入困境的原因,并试图超越后现代主义的幻象为文化理论寻找出路。他认为文化理论必须重新进入现实,必须对人类的道德、价值、真理等重大问题进行重新思考,并要对当代资本主义超出伦理限制的盲目发展和过度消费主义进行批判。《理论之后》对我们的启示是:中国当代的文化理论和美学理论应该充分关注中国的现实,尤其要关注在社会急剧转型中处于边缘地位、社会底层和少数民族族群人们的文化生活、价值转变、情感需求和文化尊严,为边缘和弱势群体及其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争取合法性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尼采的"透视论"和维特根斯坦的"图式说"的比较研究,一方面揭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在对待传统哲学问题上的不同处理方式,另一方面揭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在标志哲学革命方面的共同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