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造型艺术的雕塑,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各种具有立体性的形象,用以反映客观世界事物的一种艺术。文学艺术的雕塑美,则是凭借语言这一特殊“材料”去描塑人物形象及其他客观事物,使之具有动态感,立体感和可视感。《水浒》以其栩栩如生、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闻名于世,强烈的雕塑美,便是这部巨著的一种艺术魅力。《水浒》的雕塑美突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作家喜欢给笔下的人物冠以这样的诨名,那样的绰号,从而使性格更鲜明、形象更生动,使读者感受更具体,记忆更深切,可见,起绰号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鲁迅在《五论“文人相轻”——明术》中说:“创作难,就是给人起一个称号或诨名也不易。假使育谁能起颠扑不破的诨名的罢,那么,他如作评论,一定也是严肃的正确的批评家,倘弄创作,一定也是深刻博大的作者。”《水浒》作者施耐庵便是这样一位。深刻博大的作者”。 相似文献
3.
场面是由人物在一定时空环境里活动及其相互关系所构成的生活画面.它是由人、事、物、景组合起来的一种综合性整体形象,其关键在于人物的活动、在于动态性的视觉形象.《水浒》巨著时间跨度几十年,活动空间大半个中国,人物六百多,涉及天上尘间、市井城乡、山岭河川;描绘神仙凡人、官吏百姓、三教九流;反映朝政腐败、民不聊生、英雄造反.这确是人事物理,纷扰繁富,时空变幻,飘忽不定,这自然给场面组合与转换带来困难.《水浒》的场面描写却 相似文献
4.
《水浒》呈现出令人赏心悦目的绘画美。把绘画艺术的一些法则运用到文学创作中,读者从中感受到绘画的浮雕的立体美感和形象的可视感,是《水浒》艺术成功的一个因素。《水浒》的作者是用绘画的要求来对待自己的创作的,他说这些英雄“虽然不上凌烟阁,只此堪描入画图”(第十四回),因此《水浒》在总体结构上,具有连续出现一幅幅画面,而又具有动态的特点,能够给人以“彼此相生而相应,浓淡相间而相成,拆开则逐物有致,合拢则通体联络”的图画美。它为其他艺术门类如雕塑、绘画、戏剧对《水浒》的“再创造”与“转化”,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数百年来,产生了那么多“水浒戏”、“水浒画”,这不能不说同《水浒》本身所包含的绘 相似文献
5.
张恨永《水浒新传》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借《水浒传》原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加以改写,情节、人物均染上浓重的现实色彩。对卢俊义形象的重新塑造是人物形象系列改写的重点之一。一方面体现对原著叙事空白与叙事悬疑的有意识添补,一方面表现出对于大厦将倾的民族危亡的强烈忧患,由此,赋予卢俊义的新形象以强烈的现实与英雄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6.
一金圣叹评《水浒》的结构,认为七十回书,“只用一目俱下,便知二千余纸,只是一篇文字。”《水浒》确是一幅构思严密的画卷,人们从七十回书的漫长而又布局得当的画卷中,清晰而形象地看到一支农民起义队伍的发生、发展、壮大的全过程和有关的社会生活的多方面。一部具有严密结构的作品,象亚里斯多德说的那样,应当是“一个完整的行动,里面的事件要有紧密的组织,任何一部分一经挪动或删削,就会使整体松动脱节。要是某一部分可有可无,并不引起显著的差异,那就不是整体中的有机部分。”结构严密的反面是松散。在这方面,金圣叹谈到《西游记》,说它“太无脚地了,只是 相似文献
7.
王录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2)
节奏既是一种形式要素 ,又包涵着深刻的内蕴。《苔丝》的节奏运动随着悲剧冲突的发展或急或缓、疾除有致 ,构成优美和谐的旋律 ,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震颤和共鸣。 相似文献
8.
<正> 林冲是《水浒》中所描写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作者从正面描写最早被逼上梁山的英雄。多年来,论者较多,并被视为逼上梁山的最典型的人物形象,但是从林冲典型性格上着墨较多,至于林冲为什么会从封建统治阶级营垒里分化出来(包括分化的困难性和必然性);林冲被逼上梁山的社会意义,对《水浒》主题思想的深刻揭示,以及在揭示《水浒》所描写的水泊梁山起义军产生的社会原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等方面着墨不多。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存在一种值得研究的现象,即随着名著的广泛流传,便有续书争相问世。清刘廷玑在《在园杂志》里,将续书贬之为“狗尾续貂”,一笔抹煞。这种态度既失之公允,也不科学,对研究续书这种较为普遍的文学现象只能是有害而无益。 相似文献
10.
论电影剧作中的节奏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电影剧作角度出发,立足国内外电影作品及编创实践,对"节奏"在剧作中的表现以及如何营造电影节奏展开深入分析与探讨,强调了剧作节奏对提升电影质量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美学价值,并指出运用电影思维创作电影剧本、确保情节呈现与主题思想的内在统一以及把握观众心理节奏是打造剧作节奏美感的三个途径。 相似文献
11.
水浒学者张国光同志近著《(水浒)祖本探考》一文(载《江汉论坛》1982年第1期),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他的观点即“郭(勋)刻本就是《水浒》最早的刻本,它其实都是郭勋的门客执笔的;成书不早于嘉靖十一二年,即十六世纪三十年代初”。他也和某些《水浒》研究者一样,否定了施耐庵的《水浒》著作权。这篇《探考》是化了力气的,对于郭刻本《水浒》给原作增加了哪些新东西是作了认真研究的。但张国光同志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一居常读《水浒传》,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诗经》里的“水浒”。《诗经·大雅·緜》:“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相胥宇。”《毛传》:“浒,水厓也。”《郑笺》:“循西水厓,漆、沮侧也。”《正义》:“太王作王业之本,文王得因之以兴。”推原诗人之意,盖以“水浒”为周家发祥之地,故后之言周家之始基创业,莫不盛言“水浒”。《文选》潘安仁《西征赋》:“思文后稷,厥初生民,率西水浒,化流岐豳,祚隆昌发,旧邦维新。”又干令升《晋纪总论》:“以至于太王,为戎翟所逼,而不辱百姓之命,杖策而去之,故齐诗曰:‘来朝走马,帅西水浒,至于岐下。’”《史通·杂志说上》:“姬宗之在水浒也,鸑鷟鸣于岐山。”所谓“水浒”,是指特定的关中平原的漆、沮二水流域的一大片土地,即《诗》所谓“周原(用無)(月無)”的周原地区。周家之经营“水浒”,拿《水浒传》的语言来说,就是为了“图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七五年八月,在我国曾为“评《水浒》”爆发过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当时在“四人帮”直接控制下的一些舆论工具,曾到处引用鲁迅在杂文《流氓的变迁》中对《水浒》的一段论述,假借鲁迅名义实现其篡党夺权的罪恶目的。鲁迅在一九三○年初发表的《流氓的变迁》中,确实批评了《水浒》中起义军首领们“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的思想局限,对于我们认识古典小说中人物的思想言行,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正象他对于古今中外一切文艺作品所作的精到评析那样,总是以两分法对其成就与不足,进行全面的评价与缜密的分析。《流氓的变迁》的有关论述,仅是他对《水浒》所作评论的一个组成部分。鲁迅不仅在重要论著《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对《水浒》作过透辟论述,而且在一 相似文献
15.
16.
清初陈忱的《水浒后传》,是《水浒传》的续书,是一部思想性较高、艺术性较好的长篇小说。在明、清几部著名小说的续书中,它算是最好的一部。三百余年来,它广泛流行,拥有不少读者;也有改编为戏剧者,如京剧著名的《打渔杀家》,便是根据《水浒后传》第九、十两回改编的。但对这部小说,学术界对它的研究还很不够。笔者试图从它的创作意图先作些探索,意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7.
节奏是中国新诗诗体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本质性诗学元素。王雪松教授的专著《节奏与中国现代诗歌》经由概念论、历史论和比较论三条路径全面考察了中国现代诗歌节奏原理机制、诗学理论和创作实践。该论著在概念上扩大了新诗节奏的外延并适当调整了节奏理论系统的内部结构,使之适应多变的新诗文本现象;从语言本质、传播接受和传统影响三个方面描述了新诗节奏形态与功能的现代性特征;通过新诗史上几种代表性节奏观的梳理,打开了新诗发展不同阶段的节奏美学空间。王雪松的研究尝试建构一个新诗节奏理论体系和阐释平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是近年来新诗本体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特殊形式,来源于儒家经典的注、解、疏、证等方式。文学评点中的总评、评注、行批、眉批、间批等方式,就是在经学评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批评方式到宋代发展成熟。当时与朱熹齐名的是吕祖谦,他的《古文关键》就是用评点方式解释古文,详细批点了文章的命意、布局、用笔、句法、字法等,示学者以门径,故谓之“关键”。到南宋,又出现了一位评点大家谢枋得,他的标准方式,人称“叠山法”。其《文章规范》,虽为应举而选,但其批点却颇为中肯。其中对韩愈文章的评析,细致入微、透辟通神,成为后人评点的典范。进入明代,以评点谈诗论文者不可胜数,特别是李卓吾、金圣叹重视了小说、戏曲的评点,为提高通俗文学在文坛上的地位,推动其蓬勃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突出的贡献在于他们先后评点了《水浒》,并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他们各自在评点《水浒》中所体现出来的民主思想和改革精神应给予充分的肯定,所暴露出来的缺点问题也应给予正视。 相似文献
19.
王德山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长篇小说《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历史小说,也是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英雄小说。小说描写了北宋时期一群平民及中下级乡绅、官僚、军官因不堪官府朝廷的剥削压迫和欺凌,奋起反抗走上粱山聚义的故事。其成功之处是它继承和发展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