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对应急避难场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进行的分析与归纳,不仅有助于应急避难场所领域的学者把握其研究动向,还可以为该方向的学科建设及防灾减灾研究提供一定的决策信息。通过概括2008—2015年间应急避难场所领域的基金资助情况,梳理了该领域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内容,提炼出应急避难场所领域及其相关学科的热点问题,给出了应急避难场所研究领域的基金申请方向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立足于雄安新区的整体性治理实践,结合雄安新区整体性治理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规划,兼顾政绩绩效与环境绩效,筛选出符合雄安新区整体性治理需求的评价指标,运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评估指标的权重,并对所得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3.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是构成城市应急管理能力的一个基本要件。应急避难场所提供了灾害后,城市开展救援和城市居民进行自救的一个基本场所,因此,应急避难场所在当下城市灾害频繁发生的背景下显得意义十分重大。文章以广州为例,结合广州特大城市的基本特征,探讨大城市在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特定案例的实践状况开探求大城市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资借鉴的普遍性经验与规律。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匮乏的矛盾很难缓解。水对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的影响不可小觑。同样,水资源约束对于雄安新区承接非首都功能和人口转移具有很大影响。通过对新区水资源及水环境分析和与其他地区对比,得出目前当地水资源的可持续程度较低,水资源承载力较弱。通过对未来新区水资源的需求测算,发现雄安新区的水资源赤字在2亿m~3左右。最后,结合雄安新区未来用水需求提出了八条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对雄安新区住房建设模式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从拓宽普通租赁住房融资模式、与雄安新区住房供给体系指导思想契合度、提高租赁住房供给效率、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作用和实践可行性五个方面,论述了雄安新区普通租赁住房建设采用BOT模式的优势。探讨了雄安新区普通租赁住房建设BOT模式的运作机制。最后,从信贷融资、税收优惠和资产证券化三方面提出了促进雄安新区普通租赁住房BOT模式健康发展的政策支持建议。  相似文献   

6.
科技企业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驱动者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研究开发的重要参与者,科学评价科技企业创新能力有助于企业自身不断发展壮大。在分析国内外新区科技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研发投入、研发基础、研发效益和现代科技四个角度,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科技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系统,并通过实证分析说明评价系统的可靠性;根据评价系统测算出现阶段雄安新区科技企业创新能力,通过与成熟新区科技企业的比较,发现其短板和不足,力图为决策者科学合理评价、管理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雄安新区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燕赵文化一脉相承。自春秋战国时期至2017年新区设立,行政建置兴废分合、治所迁徙、辖属关系逐渐清晰,区域位置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并日益凸显和确立起来。  相似文献   

8.
作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雄安新区,一经宣布设立,就引发了国内外强烈的关注,从设立方式、根本定位到战略目标,雄安新区都体现出了与以往任何一个新区不同的姿态,这是一个全新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顶级新区.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做好雄安新区的顶层文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五个维度分析了雄安新区顶层文化设计的内涵,并进一步强调在雄安新区的建设过程中,各个地区之间在文化上达到认同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推进雄安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保障,推进雄安新区营商环境的构建必须走法治化之路。从营商环境概念界定及其功能出发,分析雄安新区营商环境建设法治化的必要性,强调应以系统性、创新性以及国际性三大法治原则为指导,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公开透明的法治环境、绿色低碳的生态环境、和谐稳定的劳资环境、科学明晰的产权环境以及激励创新的财税环境等七方面为具体路径,推进雄安新区营商环境法治化。  相似文献   

10.
根据雄安新区绿色低碳高水平现代化城市建设目标,在整体性治理和绿色发展指标理论支撑下,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确定了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污染物处理及利用、经济技术发展、政策支撑及满意度5个一级指标,并确立了蓝绿空间占比、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绿色专项资金使用合规性等23个二级指标;其次通过引入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雄安新区整体性治理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结论显示:生态环境建设和政策支撑及满意度在本体系中的权重高于其他指标,居于第一、第二的位置,说明这两项指标对于雄安新区未来绿色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发展规划中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为筑牢千年大计安全屏障,雄安新区正在实施系列重大防洪工程.防洪工程体系作用与效益的持久发挥,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为应对工程建设领域长期且普遍存在的重建轻管难题,亟须建立健全新区的防洪工程管理体系.在此方面,英国泰晤士河挡潮闸管理制度、荷兰防洪工程管理体制、日本洪水风险管理体系可为新区防洪工程管理提供有益借鉴.具体包括:一是借鉴英国泰晤士河挡潮闸管理经验,建立健全新区防洪工程的管理制度体系,全力推进信息化智慧化建设;二是借鉴英荷工程管理体制经验,可考虑新区防洪工程由流域机构甚至更高层级机构直管;三是借鉴日本洪水风险管理经验,强化新区洪水风险管理与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2.
河北保定是一座古城,在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功能定位,历经军事重镇、政治中心、军事教育要地、工业之城、历史文化名城等发展阶段,城市地位两起两落。2017年4月1日国家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雄安新区的建设使保定成为主要受益者,为城市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与推动力。  相似文献   

13.
海南自贸区和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全国重点发展的新区,但两地的高等教育基础都非常薄弱,整合两地高等教育、经济、科技等众多要素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海南自贸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桥头堡,而雄安新区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两地的高等教育发展注定要走不同的道路。通过解读海南自贸区和雄安新区的相关政策并梳理已有研究,运用教育政策的系统分析模式、SWOT分析等方法对两个区域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促进海南自贸区和雄安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4.
15.
雄安新区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既有的京津冀长期以来的发展格局,在京津冀腹地促成了城市化增长点。这次行政区划变更可能是京津冀行政区划进一步变更的开始,京津与河北省的其他临界区域也可能有行政区划变更,以便从根本上解决河北省行政区划存在的空心拳头问题,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在此过程中,保定依托近邻雄安新区的区位优势,可能会通过借力发展成为雄安新区的副中心。雄安新区的发展方向是设区市,要通过分步+分区方式强化在京津冀腹地内的影响力。在雄安新区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强化与周边行政区划间的整合,构建跨行政区划的城市体系,避免出现环雄安贫困带问题。  相似文献   

16.
17.
雄安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是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国家大事、千年大计。雄安新区建设对缩小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分析雄安新区建设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机理、问题与路径,发现雄安新区建设通过辐射扩散效应、政策协同效应和制度创新叠加效应影响区域协调发展。同时,雄安新区建设存在与周边区域具有利益冲突、辐射扩散效应受到制约、制度创新和政策推广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要不断改变传统的依赖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进雄安新区的制度创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微观角度,在生态经济学、实验经济学、公共物品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基础上构建原住民参与绿色低碳建设意愿的分析框架,利用雄安新区387份原住民调研数据,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原住民参与新区绿色低碳建设意愿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年龄、社会身份、教育支出、经济来源、生活方式、低碳认知、培训经历以及政策支持等因素对原住民参与绿色低碳建设的意愿具有显著影响,而原住民的性别、文化程度和收入情况等因素对其参与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应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完善新区低碳基础性保障系统、加大低碳宣传力度、加大职业培训及转移就业力度、加强金融支持等内容提高原住民在新区绿色低碳建设中的参与度。  相似文献   

19.
20.
高阳县作为“大保定”辖区内的县级中心地,在雄安新区设立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会赢得较多的机遇.优越的区位条件和较好的区际联系为高阳县城镇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由于历史原因,高阳县行政区域的南部和北部城镇化水平差距较大,并且中心地吸纳能力弱,这些都是高阳县城镇化的瓶颈.高阳县需要向西、向北、向东发展城镇链,分别形成“高阳县—保定市”城镇链、“高阳县—安新县”城镇链、“高阳县—任丘市”城镇链,以便能够较好地与保定市主城区、雄安新区、任丘市等建立联系,与此同时要在行政区域南部构建以西演镇为“子核心”的城镇团.在腹地内还需要构建“高阳镇—龙化乡—出岸镇”三角形,并形成“高阳镇—出岸镇—西演镇”三角形,在全域内出现“C+O+3l”城镇发展格局,与周边行政区域整合为“柳叶”形城镇体系,高阳城镇化水平的速度就能够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