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士兵突击》、《我的兄弟叫顺溜》、《我的团长我的团》的问世,让观众对于传统的英雄形象逐步消解,新时代的英雄正在凸显。军事题材在向通俗剧、家庭剧学习之时,也在向着类型化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2.
卡夫卡一反传统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塑造了经典的小人物众生相。本文意在阐释卡夫卡哲学思想中辩证的人物观。即卑微、渺小、懦弱的小人物具有的高贵英雄品质。他们努力抗争异化、争取自由与解放、坦然面对死亡的英勇行为谱写了新时代意义上的崇高与伟大。  相似文献   

3.
历史题材是近年来影视剧创作的热门题材。历史题材影视剧丰富了影视剧的题材范围,繁荣了当前的文艺创作;但有些历史题材影视剧存在违背历史、格调低俗、思想落后等问题,引发了观众和文艺理论界的讨论。从揭示历史题材一直以来受到观众和创作者喜爱的内在原因入手,着重从艺术与历史的关系、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和寻找体现时代精神的历史关注点这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更好地创作历史题材影视剧。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话剧中的英雄形象塑造是话剧舞台上一个长期的主要创作内容。1980年代以前,对于英雄人物的悲剧性塑造大多是回避的,不太直接描写主要英雄人物的死亡过程,而大多采取了间接接触死亡的表现方式,使得英雄形象的塑造更接近完美甚至走向神圣化。1980年代以降,这种情况开始逐渐发生变化,话剧舞台在表现英雄的崇高与伟大的同时亦关注英雄人物的死亡及其悲剧性。在英雄面临以生命赴使命的抉择的同时,也适当表现英雄对个体生命消逝的悲伤以及对亲情、爱情的留恋等情感,而这些情感进一步突显了英雄牺牲悲剧的真实性。受到悲剧性变化的影响,英雄的悲剧价值实现也从以往剧作的形象神圣化、死亡浪漫化,而转向日常化和人性化,增加了真实性和感染力。尤其是21世纪以来的剧作,在人物塑造上增加了许多生活细节包括性格上弱点的描写,使得英雄形象更加丰满。这种平凡化走向,拉近了观众与舞台形象之间的距离,使英雄的悲剧更加具有感染力,同时也具有普遍的人生感召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代长篇小说,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独占风流,其数量之最,质量之高,有目共睹。而革命的历史,当是英雄的历史,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成就,往往就是英雄形象塑造的成功,英雄造就了作品,英雄使作品生辉,作品与英雄齐名。近几年来,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在英雄人物塑造方面,作出了有意义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显示了某些新的特点。认真研究、探讨这些新特点,对于英雄人物塑造的进一步创新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英雄文化源远流长,而英雄文化研究却起步甚晚,与丰富的英雄文化资源不相匹配。自步入21世纪,英雄叙事在大众文化领域大放异彩,加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英雄文化,引发学术界对英雄文化的热切关注。基于CSSCI期刊论文对有效文献的时间分布、主要议题及高被引论文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知:第一,新时代英雄文化研究成果总体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从时间上看,2013—2017年侧重于对文艺作品中英雄文化与英雄形象的阐述,2018年以后中国共产党英雄文化、新时代英雄文化、英雄理论与制度等则成为研究的热点。第二,这一领域目前主要探讨了四个方面的议题:一是关于英雄及其概念群的本体性探索, "英雄" "英雄文化" "英雄主义" "英雄精神" "英雄形象" "英雄叙事"等概念的阐释正在逐步完善中;二是对中国共产党英雄文化的研究,包括其生成逻辑、发展历程、自身特色等整体性考察,抗战时期劳动英雄与新时代人民英雄等阶段性研究,以及主要领导人英雄观的重点研究;三是有关文学艺术作品中英雄书写的分析,抗疫英雄、超级英雄等形象体现出"英雄"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发展与新内涵,新时代英雄书写的"人民性" "个性化" "崇高性""日常性"等特征得到重视;四是对历史与当下英雄整体或英雄个体的论述。第三,从这一领域的高被引论文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和历史文化、法学、电影与文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的英雄文化研究最为热门。总体来看,新时代英雄文化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应深刻把握时代主题,汇聚研究力量,并以问题为导向,回应时代关切,自觉将研究汇入时代洪流,突出实践价值;同时在多元英雄形象的建构中彰显平凡英雄的时代取向,并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革命英雄文化的传承,文化产业创造等方面努力探索自身特色,构建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的新时代英雄文化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7.
样板戏看似浑然一体,实则含混复杂,存在一个被逐步提纯、净化的过程,这一点,通过考察样板戏如何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就可以看得格外分明。早在1966年,《纪要》就已明确了无产阶级英雄典型的顶层设计——英雄形象应该具有红色题材、一号主角、组织化身、高大全型这四个特点。揆诸样板戏的诸多英雄形象,柯湘最完美、典范地实现了这样的顶层设计,而《白毛女》、《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等作品中的英雄形象与之则存在较多龃龉乃至矛盾。为了尽可能完满地实现顶层设计,这些样板戏一般都进行过反复的和大规模的修改,而修改的重心则是删除英雄身上的人情味、女性美和传奇性,从而使他们与党的意志保持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军事题材电视剧在叙述英雄时,颠覆和超越了以往同类作品的模式化窠臼,采用了在英雄传奇中融入英雄主义伦理化叙事、日常生活原生态叙事及民间诙谐狂欢化叙事等策略,在解构中建构了一系列深受观众喜爱的英雄形象,给艺术审美活动带来新鲜欢快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9.
德国歌剧在音乐上追求简单质朴,题材偏好探索生命重大命题和哲学意念,"英雄"是绕不开的重要主题。理查·瓦格纳是德国音乐史上独一无二的人物,他的歌剧中体现出德意志民族独特的英雄观。歌剧《唐豪塞》由瓦格纳亲自撰写脚本,阐释了自由意志的追求、崇力尚争的精神、二元对立的主体意识等英雄伦理观特征。瓦格纳歌剧塑造的英雄从神格化向人格化过渡,从完全正义向复杂人性过渡。正是这种"不完美"的英雄形象,使其歌剧在德国乃至西方歌剧中独树一帜。瓦格纳英雄伦理观既是德意志民族精神与文化的体现,也是其个人经历与思考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英雄观培育肩负着教育人民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推动新时代实现英雄辈出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英雄观培育的重要论述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怎么看待英雄”“怎么对待英雄”“怎样培养英雄”的基本理论问题,构成了以英雄观认知论、英雄观认同论、英雄观实践论为主要内容的思想体系。这一重要论述有效地改变了英雄观培育弱化的现实局面,为新时代开展英雄观培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11.
电视连续剧《亮剑》,具有英雄主义励志传奇的特点。该剧与中国传统作品相比,表现出的时代性;与现代流行的影视作品相比,具有突出的积极意义。在当前这个缺乏英雄的时代,面对“新写实”文学对英雄和崇高的消解,《亮剑》迎来了英雄的回归。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人们,尤其需要这种英雄主义精神的激励。励志类电视剧可以对观众传递积极思想和激励精神。中国励志剧未来的发展有机会也有挑战。  相似文献   

12.
试论美国电影中的英雄情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英雄类”影片是好莱坞制造的最具轰动效应的神话之一。本文拟对美国影片中塑造的各类英雄形象加以梳理与阐释 ,并进而对这些英雄片背后的英雄情结进行剖析 ,以期管窥美国影片中一些深层文化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3.
通过体育影视剧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促进体育实体的发展,需要注意抓住艺术这一竞争优势,获得有志于发展体育实业事主的资助;还需通过体育影视剧中有关体育与健康关系的典型故事,揭示其必然性和吊诡性,使人们心理受到强烈震撼从而自觉锻炼身体,并使其成为体育新项目发明和推广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4.
电视剧《沙海老兵》讲述新中国第一代援疆战士建设新疆的故事,着力刻画了一群活跃在沙海深处的老兵。该剧运用独 特的画面、色彩、声音等影像语言,彰显了援疆战士的英雄形象,将援疆故事讲述得荡气回肠。整部电视剧洋溢着理想主义激 情,在这个强调梦想、呼唤英雄的时代,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5.
艺术的创作一直以来就注重审美效果,这一重视发展到极致就是西方上个世纪的接受美学。在艺术领域里,接受的重要性在电影、电视剧中就更加的重要,因为其高额的投资最终需要观众来买单。如此的高风险就要求影视的创作者深入把握观众的审美文化心理,特别是民族性,努力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进行创作。另一方面,伴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威胁,民族化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影视的创作,而且成了衡量影视剧好坏的一个潜在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探讨观众的审美文化心理就有了双重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论武侠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年来的武侠文化从总体上说变成了侠文化的扭曲与变形。武侠文化的泛滥成灾,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侠文化)的一场深重的灾难。由于武侠小说以趣味、消遣见长,具有较大的可读性。据之改编的影视作品,更可以吸引广大不谙世事的青少年以及文化程度不高的受众。因此,如何加以正确引导和适当控制,如何发扬真正的侠文化,就成了当前青少年教育和文化建设中值得注意的一个严重课题。  相似文献   

17.
在具有全球化特征的时代,高科技和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学艺术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而作为传统文学样式的小说,要想保持自己以往一呼百应的地位,无疑会很困难,因此,小说家不得不面临来自影视的挑战,致使小说与影视联姻,形成了一种不同与传统小说的新的创作形式.这种文学现象打破传统由小说到影视的改编过程,而是将二者倒置,产生了图文并茂的"影视小说读本",从而改变了人们的传统阅读习惯,反映了影像时期小说的审美嬗变.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当代都市面貌、电影、电视等的研究,探讨了视觉文化语境中当代文化接受者的审美趣味和接受习惯所发生的巨大转变。指出视觉文化中的文化接受对象主要是以观众的形式存在的,可见,当代小说的潜在读者实际上存在于这些视觉观众之中,因而小说如若试图继续保持其一定的影响力,则必须从视觉观众的群体中争取自己的读者。同时,观众们日益习惯于追求戏剧化、震惊、奇观化效果以及对自身窥视欲的满足。  相似文献   

19.
电视节目的故事化已经成为中国电视界的新潮流和新趋势,"故事"成为各大电视媒体竞争的新资源。这种独特的叙事风格,不仅得到了电视人的追捧,更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喜爱。故事化带给中国电视的不仅仅是一种倾向,更是一种理念。通过细细梳理电视节目故事化的艺术特征、流行原因及其长期发展的策略,揭示了电视节目故事化存在的必然性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