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徽州,祀会祭祖普遍存在。祀会是族人为岁时节气及忌日祭祀共同祖先,集资运营,并享受组织权利和承担组织义务的共同体。祀会因始祖祭祀、保存香烟、门户钱粮等目的兴起,通过合同、分家、批产等形式设立。运行中,采取出借会资,以及买、卖、典、当会产等方式经营生息,从而累积资本,起到担负祭祀与应付族内公共事务的双重功能。祀会是明清国家法令放宽民间祭祖的现实体现,也是民间祭祖的一种简易有效形式,可逐渐向祠产祭祖发展。  相似文献   

2.
年意三释     
尚海 《山西老年》2008,(2):33-33
一、时间概念《尔雅·释天》中记述:"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说明"年"的称谓是从周朝开始的,唐玄宗曾将其改为"戴",唐肃宗又改"戴"为"年"。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代文学之胜,汉代赋作常有礼仪方面内容。由汉赋文本出发,结合相关文献材料可知汉赋用礼共有二十四种,包括校猎之礼、衣裳会盟之礼、诸侯之礼、封禅之礼、燕礼、朝贺之礼、祭祖之礼、祀天之礼、瘗地之礼、朝觐之礼、宗庙之制、吊问之礼、巡狩之礼、祓禊之礼、命将出师之礼、大射礼、大飨礼、大傩之礼、藉田之礼、贽见礼、养老礼、大赦之礼、婚礼、饮至策勋之礼等。汉赋用礼有四种倾向:分布特点上,汉赋用礼频度高,范围广,名篇多,以大赋为主;作用对象上,汉赋所用礼仪大都以天子为主导对象;种属特征上,汉赋用礼以吉礼、军礼、嘉礼为主,凶礼、宾礼则少有涉及;时代兴变上,汉赋用礼以继承或损益周礼为主,以新立礼仪为辅。  相似文献   

4.
《崇仁甘溪王氏九修族谱》为王安石家族的世系家谱,其中记载的有关于祭祀的礼仪包含了元旦仪、元夕仪、立春祭仪、冬至祭仪、墓祭仪、祀后土仪、生忌奠仪等七项按照四时进行祭祀的礼仪,与《礼记》和《仪礼》中对于祭祀礼仪的记载主要是王室家族祭祖及士卿大夫祭祖的礼仪相比在时节和祭祀内容上有诸多不同,王氏家族族谱中所记载的四时礼仪记录了当时宋朝的缙绅家族仪礼,与后来的朱熹所撰载的《朱子家礼》也有很多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5.
<正> 礼,繁体“_”,《说文解字》曰:“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解释“豊”时说:“行礼之器也,从豆象形。”可见礼在最初是一种祭神祭祖的仪式。是人类生产活动中,对大自然幼稚认识的产物。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论语·八佾》)可见夏殷时礼已发展的较为系统了,而且内涵也绝不仅仅是祭神祭祖的仪式了。周朝实行的是宗法政治,统治阶级内部嫡与庶、长与幼的区别至关重要。为了适应这一政治要求,据说周公姬旦系统地制定了“别贵贱,序  相似文献   

6.
朝鲜时代现存书院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所谓九大书院。通过比较九大书院的祭祀礼,考察朝鲜时代书院祭祀礼的开展过程。特别是通过分析各书院的异同点,探讨书院享祀礼的认同性的构建过程。朝鲜时代的书院将自身定位在乡校和乡祠之间,这种定位意识十分强烈。尤其是在整顿书院享祀礼的过程中,在参照乡校释奠礼的同时又特别注重繁简程度的区别。九大书院享祀礼之间的具体内容也有所不同,如果将这九所书院之外的书院也考虑在内,差异性会更大。然而正是这种“不同”的存在,意味着韩国的书院享祀礼不是由国家制定的,而是多样的学术共同体经过能动的考量和讨论来确定的;同时可以显示出朝鲜时代的书院享祀礼维持“大同”,也存在着“小异”。这不只是书院享祀礼的发展特征,也是朝鲜时代的书院文化发展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7.
葛天氏音乐是中国最古老的音乐形式,是中华民族音乐的源头,具有原始性、朴素性及群众娱乐性.从<吕氏春秋·古乐篇>中"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的内容来看,葛天氏部落位于河南省宁陵县之葛乡,葛天氏音乐的内容和宁陵的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古葛天氏音乐在宁陵的历史事实,也证明了中原音乐文化的历史源头以及葛天氏音乐对中原音乐和中华音乐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8.
春秋时的管仲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一匡",建立了千秋功业,但学者们对此看法并不一致。就儒家学者孔、孟、荀来看,孔子赞之"如其仁,如其仁",孟子认为管仲佐桓公乃"三王之罪人",荀子从"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角度肯定了管仲的事功。孔、孟、荀在品评管仲中表现出的不同,反映了三家在学说体系上各有取舍。  相似文献   

9.
春秋时的管仲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一匡",建立了千秋功业,但学者们对此看法并不一致.就儒家学者孔、孟、荀来看,孔子赞之"如其仁,如其仁",孟子认为管仲佐桓公乃"三王之罪人",荀子从"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角度肯定了管仲的事功.孔、孟、荀在品评管仲中表现出的不同,反映了三家在学说体系上各有取舍.  相似文献   

10.
"贵和"思想有着非常古老的文化渊源.先民在改造自然中观物识"和",对自然界和谐状态的认识,催生了"贵和"意识的萌芽.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崇礼致"和",从层层累积的经验和教训中创造出各种礼制,如祭神之礼、婚聘之礼、祭祖.之礼、盟会之礼、巡行贡献之礼,以解决社会矛盾、追求社会和谐,促进了"贵和"思想的生长、成熟.西周至春秋时期,"贵和"思想完成了由经验形态向理论形态的转化,为传统"和"文化奠定了深刻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基于儒家的礼与乡土社会秩序的传统关系上,通过对乡土社会礼的内涵的核心表达———对历史上宗族祭祖活动的有关规定的考察,挖掘宗族祭祖活动潜在的社会功能,将祭祖活动的功能作为建构社会秩序的一种力量来分析,寻求其存在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朱熹《家礼》祠堂礼制的宗法制思想突出,要义有三:第一,祭祖制度.《家礼》祭至高祖的四时祭法以及冬至、立春、季秋三祭的规定,与程颐的观点一致.《家礼》大宗与小宗的祭祀秩序及宗族结构,与《礼记》别子宗法类似.第二,宗子之法."大夫不夺宗"可为《家礼》坚持选立嫡长子的宗子法提供理论支撑.受科举制影响,张载、程颐认为选立宗子更应偏重贤能、仕宦,并以"诸侯夺宗,圣庶夺嫡"作为礼制依据.宗子法的不同是其他人与《家礼》设想的宗族稳定社会秩序的不同作用方式的体现.第三,支子的祭祀权利.以王懋竑《家礼考误》为线索,《家礼》比《礼记》在重宗的前提下扩大了支子在代数、场所两个方面的祭祀权利.  相似文献   

13.
《仪礼》一书大约是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到公元前4世纪中期这一百年中,由孔子的弟子、后学陆续撰写的。汉官学初立"五经"博士,三《礼》之《仪礼》占其一也。《仪礼》是三代以来礼之本经吗?《乐记》云:"三王异世,不相袭礼";皮锡瑞曰,三《礼》所载,皆周礼也。显然,《仪礼》不是三代相传固有的礼。《仪礼·聘礼》与《论语·乡党》文义有合,但礼意根本不同;《仪礼》与《诗经》《尚书》《易经》之"礼"亦无"公约数"。《仪礼》有自己之特征,《仪礼》所记乃鲁国地方性风俗习惯,其17篇多是鲁士大夫们生活情趣的写照。  相似文献   

14.
今年的4月4日--清明节。黄帝陵前规模空前的"中华大祭祖"活动,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一大焦点。那么,黄帝陵祭拜其深远的现实意义是什么,"中华祭祖"之源始于何时,以及有关黄帝陵的故事你又知道多少呢……  相似文献   

15.
孝德源起于原始社会以血缘为基础的自然亲情、尊祖祭祖的宗教情怀和氏族养老尊老的古老传统.孝德教育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其中所包含的"尊祖祭祖教育"和"尊老养老教育"均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孝德教育产生于西周.西周的孝德教育已经包含学校教育、祭祖仪式、"乡饮酒礼"、视学制度及"释奠礼"、朝廷训俗、采风易俗等诸多教育形式,其中,祭祖是西周孝德教育最主要的形式.孝德教育在西周产生是由当时"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河渎”祀风是古代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渎为四渎之“宗”,其祠庙遍及黄河流域。本文从礼制地位、庙祠遗迹、祀礼与神相等角度,较系统地追记了河渎崇祀之传统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7.
古代称“祀”为“国之大节”。“祀”:一是感恩先祖,感恩天地山川对人类的馈赠,感恩中华文明创立中那些“有功烈于民者”;二是祈福、祝福、告诫,憧憬将来的美好生活。中华民族之“祀”,以“利民之志”为本,不断提高文明化程度,对“诚、敬”的养成与礼的形成起着较大的作用,同时也影响着文学品位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先民通过给万物命名建立了“语言”与“存在”之间权威性的对应关系.《礼记》的祭礼命名系统讲究“用词细致有别”,祀天曰“郊”,祀地曰“社”,周代庙祭春曰“神”、秋曰“尝”,驱强鬼之祭曰“禓”,岁终合众神而祭之曰“蜡”,在军队驻扎地祭祀曰“杩”,祭有牲血之属曰“祭”、无牲血之属曰“荐”,于庙门旁祭祀曰“祊”等.祭祀文化弥漫于社会生活之一切领域,统治者通过各种祭礼建立与各种神灵、天地山川“隐秘的、神意的关联”,获得对土地、人民的“合法支配权”.尽管语言处在永无止境的变化中,但“最初的命名人”已将文化基因注入了“原始词语”,祭礼命名承载着古老而生命绵长的民族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9.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从"尊王攘夷"一变而为"尊王学夷".围绕政治体制建设,以向西方寻求政治体制楷模为目的的"洋学"家,先后提出了各种政治理论,尤以主张"君民同治"的"英学"家代表小野梓的理论,主张"人民主权"的"法学"家代表中江兆民的理论,以及主张"主权归一"的"德学"家代表井上毅的"尊王"论最为突出,这些理论均对日本"万世一系"的天皇制给予了肯定,即均具有将西方政治体制和日本传统政治体制相结合的"尊王"色彩.但"尊王"色彩的强弱及其本质上的差异,决定了它们在日本近代政治体制形成中各具有不同作用.日本近代的政治体制是经由"英学"家倡导,"法学"家警示,"德学"家定论而最终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正> 杨掌生在《梦华琐簿》中说:“伶人所祀之神,笠翁十种曲《比目鱼》传奇但称为二郎神而不知其名。纪文达公《滦阳消夏录》曰:伶人祀唐明皇以梨园子弟也。余案:灌口二郎神为天帝贵戚,元人作《西游记》,盛称二郎灵异,非伶人所祀也;伶人所祀乃老郎神。安次香曰:伶人所祀神乃后唐庄宗,非明皇也。次香盖闻之宋碧筠;然也但以《新五代史》有《伶官传》,故臆度当然,实也未有确据。余每入伶人家,谛视其所祀老郎神像皆高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