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尽管从整体上看,日本经济目前并不景气,但它仍然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和科技强国,也是中国学生留学的热点国家之一。据日本出境管理局统计,截至2002年底,中国大陆地区来日本留学的人数为59079人,占日本外国学生总数的61.3%。日本现有590多所私立大学和短期大学,101所国立大学。目前赴日本留学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先来日本的语言学校或大学的预科学习日语,然后在日本报考高等学校;二是在日本的亲朋好友帮助下联系学校,然后通过书面材料直接向学校申请就读“研究生”(日语的研究生含义同中国的不一样,实际上相当于中国的有学籍的进修…  相似文献   

2.
2005年4月我飞赴日本的九州日本语学院学习。起初,我在日语基础较薄弱时,曾到上海华浦人才培训中心进修过。经过几个月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到掌握正确的日语口语学习方法是多么重要。现在我把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其实,学好日语的重点在于交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口语。在学习中,我体会到,学习日语以“难、易、准”为特色。一开始学习时,我感到日语口语和听力就像两座大山,想要翻越都无从下手,主要原因在学习理念和国内的环境上。但我始终有一种学习日语的信心和激情,有一种脱口说日语的内在冲动。我每次上课时给自己确定一个目标,完成这个目标后,我再确定下一个目标。如此周而复始,我不断从中获得更多学口语的乐趣,从而较为轻松地攻克了日语学习的一道道难关,扫除了学习口语中的障碍。  相似文献   

3.
我们从中国人学习日语的角度出发,结合“视点”这一原本用于心理学和叙事学中的术语,对日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间接命令(要求)句”的句子结构进行分析、归纳。旨在使日语学习者排除母语干涉的影响,轻松愉快地掌握日语中包括“间接命令句”在内的有关“传达”或“转述”表现的技巧。  相似文献   

4.
我们从中国人学习日语的角度出发,结合“视点”这一原本用于心理学和叙事学中的术语,对日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间接命令(要求)句”的句子结构进行分析、归纳。旨在使日语学习者排除母语干涉的影响,轻松愉快地掌握日语中包括“间接命令句”在内的有关“传达”或“转述”表现的技巧。  相似文献   

5.
日语的“タ”与汉语的“了”是这两种语言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词,也是中国人学习日语时常常容易出错的词。这是因为“タ”与“了”既有相对应的一面,也有不对应的一面。本文集多年日语教学经验,立足于中国人学日语的角度,采用比较的方法,从时态、体、语气三个方面,着重对两词不对应的情况进行分析,归纳,以求为广大的日语学习者减少学习的障碍。 1.关于时态的比较  相似文献   

6.
学习日语的中国人有一种过多使用“の上”的倾向,反之学习汉语的日本人刚开始无法理解“天花板上”一类的词语。汉语的方位词“上”与日语相比,用法更灵活丰富,二者表现出了一种不对称性。文章从空间认知角度,分析了汉语、日语关于方位词“上”的认知特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从中日对译语料库中抽取的例句进行分析,得出汉日语“上”的异同之处,揭示了汉语日语“上”的各用法与不对称表现中隐含的认知规律,以期为两国关于该词的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融合自主学习、学习监控的相关理论,结合本科日语听说教学特点,利用“爱课堂”教学平台构建起一套“专业日语听说能力-自主学习/学习监控方案”,并在连续两届日语课程教学中进行实践.实践有效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听力学习策略,在听力学习过程中进行情绪调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以及课下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8.
“基础日语”是日语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他奠定了学生日语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步入高年级后的深入学习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传统教育模式过于陈旧,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通过研究基于多媒体的“基础日语”课程教学模式,旨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基础日语”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本文介绍了基于多媒体的“基础日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理念,详细阐述了其具体构建方法,并提出了模式实施时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自己综合运用日语的能力,我最近参加了“特爱”学校开设的日语口译资格证书培训班。通过学习,我深刻感受到:日语学习是一环紧扣一环的,听说读写译每个部分都是相辅相成的。很多人说自己口语不好,其实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写作、听力方面其实也存在着问题。如果听说读写译中有一个环节存在缺陷,那么就需要对前面那个环节进行加强训练。对学习者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学日语,普遍的情况是考证容易开口难!有些学员已经拿到日语能力考一级证书,却仍然苦于“哑巴”日语。针对“开口难”这一日语学习中的难题,上海朝日文化商务培训中心专门开设了日语口语班。我是从日本来的教师桑山皓子,毕业于大阪外语大学中文专业,1997年来到中国,至今已执教日语口语9年了。  相似文献   

11.
毛小艺 《21世纪》2005,(7):52-53
有人说“学好一门外语,学起别的语言来就容易得多。”的确这话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学习每一门语言都有它和别的语言的区别,不能一概而论。在这里,我就结合我学日语十六年以来的经验和大家说说我的感受。我学日语的故事我是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和日语结下不解之缘的。当时不知为什么对日语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好感,鬼使神差的开始了日语的学习。在中学的学习对我来说是打基础的阶段,学习的内容虽然不是很深,但是有很多和日本学生交流的机会,所以听说读写能力几乎是同步在发展。其实在高中毕业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已经很牛了,可是在考入外院后,才知道…  相似文献   

12.
“学校在三年内不准备盈利,教师每天只能上三小时的课, 教师等级的评定严格分为三级。”精华日语专修学院王振国院 长的三个“三”,着实让我们感受到这个以全日制日语教学见 长学校的办学特色。 踏实、踏实、再踏实 在与王院长交谈的过程中,他反复强调 “教学质量就是精 华日语的生命”。从合理安排课程,到对教师质量的高要求, 从严格管理学生的学习生活,到加强与外界的学术交流, “精 华日语”始终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一贯坚持“培养最优秀的 日语人才”这一办学理念。在王院长看来,学员毕业后能够得到 用人单位的认可,也就意味着学校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相似文献   

13.
因日本经济在全球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动漫产业的迅猛发展,在中国出现了学习日语的热潮.但是,不尽如人意的是大学日语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文章试图结合目前国内大学日语教学现状,分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原因,从文科类、理科类、艺体类学生的专业特点出发,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使得大学日语教学与学生专业学习达到有效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多更好地掌握实用日语.  相似文献   

14.
日汉语气助词对比研究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加深学习者对日语终助词和汉语语气助词的理解和掌握,对两者进行了对比分析,指明两者共性存在于“使用场合——对话与独语”“句中位置”“地域性”和“重叠使用”四方面;差异存在于,日语终助词具有“男性用语和女性用语”的特点,且交际功能发达。与日语相比较,汉语中表示疑问的语气助词比较丰富,使用复杂。针对以上学习难点,提出参考性的教学方案。  相似文献   

15.
汉语声母与日语汉字读音的对应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日语中的汉字源于汉语,在现代日语中,仍使用着一定数量的汉字。尤其作为日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汉语”中,在词义及用字上,都与现代汉语(或古汉语)有着极密切的关系。作为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对于这部分词汇,绝大部分是未学习就已知其义和用字,只是不会读音罢了。如果能在日语汉字读音上找出一条途径,那么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在学习日语时,就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必将有事半功倍的效益。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更重要的是应该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知识、技能与行为方式灵活地运用于新的问题之中。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本文分析了母语迁移对中国日语学习者的影响。论述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学习迁移的影响应采取的教学措施。  相似文献   

17.
很多朋友都诧异,我从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日语本科专业毕业后,顺利进入了日本大商社——伊腾忠商社工作。那么,我现在为什么还要去学习“日语口译”呢?其实,大学四年的学习只是为我打下了日语学习的基础。进入社会后,我才发现所学的日语专业知识并不能很  相似文献   

18.
大学日语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在提高大学生日语知识水平和日语能力的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内在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日语课堂上的“生生互动”活动正是实现日语学习目标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之一。本文将重点探讨支持大学日语课堂“生生互动”模式的心理学理论、具体形式、实施这种模式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其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按照教委有关规定,博士研究生必须学习第二外语.日语对他们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语言,在学习时面临缺乏自信心与积极性、缺乏毅力与持之以恒的精神、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与语言小环境等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应采取培养勇气,树立自信心、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等措施来引导他们顺利地入门,使他们在脱离目标语语境的交际中,自如地运用目标语.  相似文献   

20.
我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后来我加了两个字:“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是不是教了,学生就学成了呢?非也。不教是因为学生自己能够学习了,不需要教。世界上的事情学不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