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季炎热的天气,对人体的平衡有直接影响,如出现口苦、目赤、头眩、纳少等症,其因是“火”所致,亦称“上火”。可见,夏季养生要特别注意防“火”。 一防“外火”,即自然界高热的气温。它可使皮肤的毛细管扩张,出现皮肤松弛、多汗等症。灼热阳光的辐射,能引起日光性皮炎,亦可导致体温中枢的散热发生障碍,使体温升高,体热蓄积而发生中暑。气温在30—34℃时,胃酸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故人的食欲较差。预防的措施是:尽量避免烈日直接照射,外出或工作时戴好遮阳帽,必要时可在皮肤上涂上一层防晒霜,同时要保持室内环境卫生,注意通风降温,以防“外火”内侵。  相似文献   

2.
当人们出现咽喉干痛、两眼红赤、鼻腔热烘、口干舌痛以及烂嘴角、流鼻血、牙痛等症状时,即是中医所说的上火。火可分实火和虚火。实火指阳热亢盛实热证,以肝胆、胃肠实火为多见。症见高热,头痛,目赤,口渴喜冷饮,烦躁,腹胀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黄干,脉数实,甚或吐血、鼻出血等。治疗宜采用苦寒制火、清热解毒、泻实败火的方法。常用降实火药物有龙胆草、黄芩、大黄、生石膏等。虚火是指阴  相似文献   

3.
正春节过后,天气逐渐转暖,人体机能、新陈代谢日益活跃。如果将全年的养生保健比作盖房子,那么春季养生就相当于打地基。一旦地基打不好,身体这座"大厦"的牢固性就没有保障。本刊教你如何避开养生禁忌,打牢春季养生基础。一忌上火就用解毒丸"刚入春,我的口腔溃疡就没消停过,吃了牛黄解毒丸也不顶事儿!"黄小姐郁闷地抱怨道。其实在专家眼中,一上火就用降火药,是最大的"灭火"禁忌。支招春主生发,很多人会出现口干舌燥、大便干结等上火症状。中医将上火分为实火、虚火,要根  相似文献   

4.
很多人认为阿胶具有"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作用,还有许多女人把它当做养颜法宝,常常食之。可它毕竟是药物,是否人人都适宜吃呢?读者李丽中医专家认为,阿胶虽好,但滥用会出现副作用,如引起消化不良、火气亢盛的症状。下列人群是不宜吃阿胶的1.爱上火的人。心火、肝火、肺火及阴虚有火的人服用阿胶,会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火会越来  相似文献   

5.
节日狂欢过后,不少人发现自己上了火.别急,只要您认清证型选对药, "灭火"也不是太难的事. 上火的人多会有热的表现,如口燥咽干、口舌生疮、牙龈肿痛、流鼻血、便秘、尿黄等症状.  相似文献   

6.
“改火礼”是始于上古,废于隋代的一项原始礼仪。其本义是在四季点燃新火,以庆祝新生,驱散病疫。然而象征着生命的火种在春、秋两季均受限制,成为季节性的禁忌,唯独夏季可以破例免受禁忌约束。“改火礼”禁与不禁的特征说明中国上古时代存在两大行事准则:一为顺天行事,二为顺时而动。“天象”和“时气”因其在远古时期具有指导人事的重大作用,因此成为古人的崇拜和研究对象。而这两大原则对起初礼仪的构建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1978年3期《历史研究》发表了《火长》一文,认为:火长就是舟师,仅是海船上的导航人员。《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4期《“火历”初探》一文,又认为:海船上的火长.就是古代的火正。我认为这些说法都值得商榷,需要进一步探讨。搞清关于火长的问题,对于弄清我国古代军事上的基层组织,和海运上航行人员的组织情况,以及古人对火的管理,均有密切关系。火长一词的正式出现,可以肯定是在汉代,而它的渊源,我们完全有理由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更早一点,不能把它看作是宋代以后才出现的。《周礼·夏官司马》中,提到军事组织的情况,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军,二千五百人为师,五百人为旅,百人为卒,二十五人为两,五人为伍,伍皆有长。这个伍长,实际上就是火长,古代的军事组织系统,往往和民政组织系统是相互  相似文献   

8.
一、文化艺术——西方“和平演变” 的重点领域和重要手段 在人类历史上,凡要颠覆一个政权,消灭一个国家,总不外乎采用两种手段:一种是火与剑的强硬手段,一种是笔和舌的心理攻势。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立的初始阶段,帝国主义者往往采取火与剑的武力手段,妄图将这些社会主义的“婴儿”扼杀在“摇篮”里。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的14国武  相似文献   

9.
“火历”三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一九七八年曾因《左传》有夏四月亦名正月之语,提出我国远古时代施行过一种以大火(心宿,天蝎a)昏见为岁首的假说,就文献所载之种种以火纪时、施政材料,成《“火历”初探》一文。八二年,复就天文学史中的三个难题(十二地支中何以有二“子”、太岁纪年法何以与天象运行相反、四宫方位何以与日缠相左),以火历影响予以试解,日《“火历”续探》。至此,“火历”之说,似乎已能左右逢源。现在,复将火历  相似文献   

10.
正春天来了,树木要发芽,人体的"火气"也开始上扬。最近你是不是开始脸上冒疖子、眼睛又干又涩、咽喉疼痛难受、大便排泄不畅……这些都说明你上火了。春天的"火"往往是不知不觉来临,让你措手不及。如何过一个不上火的春天?中医专家招数可不少。给肠胃"灭火":宜润不宜泻上火表现:食欲不振、肠胃胀气、大便干燥,小便少且黄赤、混浊有异味。  相似文献   

11.
咽喉干燥、咽喉肿痛、咽部灼热、咽部发红、喉头发痒、声音嘶哑、咳嗽无痰等自觉的咽喉不适,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咽喉部粘膜慢性炎症。中医称为“喉痹”、“欠喑”、“喉风”、“喉痛”之类的咽喉症状与慢性咽喉炎症状相似。 中医认为咽喉诸疾的发生,外因以风热为多;内因以痰火、阴虚阳亢为主。  相似文献   

12.
从赫拉克利特美学思想中“火”的观念来审视希腊文明中的人文精神,“火”的观念是主体理性思考的产物,它意味着人类生存发展回归到人的主体性和完整性上;从马克思“关学和历史的”角度看“火”是审美创造意识的体现,“火”反映了赫拉克利特对人的生存目标和生存状况的审美创造思考。  相似文献   

13.
楚祖是祝融,不但史书是这样记载的,楚人自己也承认。这是历史事实,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如果把文献中有关祝融的记载综合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许多矛盾,不易处理。在《海经》中,关于祝融就有二说,一说他是黄帝之后,另一说他是炎帝之后,这就影响到楚族的来源了。在黄帝之后的说法中,还讲重黎和吴回兄弟都曾居火正“为祝融”;不但正式否定了祝融是人名,连楚祖是重黎还是吴回,也成了悬案。再说火正,有的说能“光照四海”,简直是太阳之神,有的说是五行之神中的火神,显然两位都不是人。至于祝融的“其后八姓”,另一说是陆终六…  相似文献   

14.
在编纂年鉴中,“两”和“二”时有出现,“两”和“二”在表示数量时,意义相同,但使用起来是有区别的,如若乱用,就会贻笑大方。为此,在编辑稿件时要细心,不要因为一字而影响年鉴的质量。 一、与量词连用表数量时,用“两”不用  相似文献   

15.
《中文信息》2006,(8):126-126
红霉素眼膏 红霉素眼膏是一种常用的抗菌药,它的本职是用于眼睛外部的感染症。在野外吃喝住行不适进,尤其是饮水不足时会上火,症状是在面部的某个部位,会有脓包“拔”地而起。当受伤后,伤口常常感染,红肿不愈,气候干燥使外露的皮肤裂口等。  相似文献   

16.
《诗经·(?)风·七月》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汉儒以来的解释都说“七月流火”就是大火星到七月便偏西降下。但是,把大火星和其他有关星辰的出没中天的对应关系作比较,并同近年出土文物提供的资料进行对照,就可知道这个传统的解释不符合实际情况。弄清了这一点,也有助于澄清“授衣”的解释。一、根据星象实际观测的推算,西周时期在七月由正南偏西而下的火星不是大火,而是鹑火。“火”在甲骨文、金文中是象火焰上腾的形状。据《说文》载:“火,毁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行炎”源出于五行学说,而“火”也成了哲学概念。许慎把地上和天空联系起来,另把“炎”看成一体,等于把地上的火和天上某种明亮的星体看成是同类。有关火星的记述,先秦文献层见迭出,除了是指大火以外,还指鹑火。而大火出没和南中的时空点,文献的说法却是不一致的。清朝陈奂说:“考《尧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据《夏小正》载:“五月初昏,大火中。与  相似文献   

17.
“小三阳”有两种情况:一是“小三阳”肝炎病人,其肝功能检查不正常,转氨酶反复升高,还可能有乏力等症状,这些人虽然是“小三  相似文献   

18.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是女儿从两周岁上幼儿班起的一句口头禅。女儿爱劳动,不满3岁,就学会了自己吃饭、穿衣、刷牙、洗脸。一次偶然的机会,3岁的孩子开始了第一次不仅仅是“自己事情”的劳动。 那天,我适逢休息日在家掌勺。妻未下班,我等鱼下锅才发觉调料酒瓶已空。“梦琦,买料酒去。”女儿一听招呼,马上放下手中玩具,一手接过酒瓶,一手拿钱,一路蹦蹦跳跳而去。我略感担心,就灭了火。还未走到门口,女儿已啼哭而归,只见她手握半截酒瓶,脸上挂满了泪花,一双大眼充满了怯意,似乎等着挨骂。“别哭,换个瓶子再去。”我意识到应该让她锻炼锻炼。  相似文献   

19.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载之《仓公诊籍》既为史学典籍,又为医家著述,在传统医学和古代史学中具有双重价值.其中应用“火齐”治疗寒热、风疝等共有六例,然而后世史籍、医籍中均无记载.金元以降,医学界多以“火齐汤”为清热逐火之剂,于“火齐”则无论.清代小学家指“火齐汤”为和煮汤药,于“火齐”亦阙如.“火齐”实为云母之一种,可服食,益养生.“火齐汤”即以赤色云母为主要成分的汤剂,补虚可纳气.可见史学之洋洋大观,无不并包,不仅要熟谙文史,亦须融通医文,方可还“火齐”之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0.
黄静 《学术界》2005,12(4):295-300
沈从文40年代创作的小说《看虹录》与《新摘星录》具有浓厚的哲理色彩和象征意味,作品中有两对主要意象,即“虹与星”和“诗与火”。“虹与星”不仅是关于美好女性的象征,更反映了沈从文对于“抽象”的思索———“向虚空凝眸”;“诗与火”则象征一种充满爱与美的理想生命形式———“神在我们生命里”。这两篇小说是沈从文为复活与重造爱与美的神性进行孤独求索的一份精神备忘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