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由·美·人生──庄子的“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美·人生──庄子的“道”路王剑峰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指出:“中国哲学之中心部分是人生论,人生论之中心部分是人生理想论”。庄子哲学被称为道家哲学,虽然从表面上看,完全是一种以“道”为核心的宇宙本体论,但实际上也内涵着人生理想论。《庄子》...  相似文献   

2.
重论庄子“逍遥”的实质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逍遥”作为庄子思想的指归,源于其对文明的悖论存在的文化觉醒和对哲学及人类价值观念的反思。对形而上学传统的解构和对人类理智本身所造成的悖论式知识结构的解构,使庄子哲学具有了明显的现代哲学、尤其是西方后现代哲学的特性。庄子的“逍遥”既不是对现实的消极逃避,也不具有哲学上的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倾向,相反,它是对处身于文明困境中的现实人生境遇的积极承担,是以一种主体虚位的宽容心态和多视角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和看待世界、善待世界,同时也善待人类自身,这体现了庄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类文明的忧患意识,因此,将庄子思想视为文化蒙昧主义或历史虚无主义哲学是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3.
刘海 《船山学刊》2011,(1):97-100
学术界一般以“离形去知”、“人之无情”等言论及其众多身体残疾的智者形象为依据.认为庄子哲学是反对身体的“心灵学说”,否认庄子哲学的身体之维。事实上,庄子哲学的出发点正是从“生命为贵”、“真性情”及其“婴儿”情态作为庄子哲学的身体之维,创造出独具个性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4.
相逢于道路——庄子与海德格尔诗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庄子与海德格尔的诗学比较。庄子与海德格尔都是从“道”这个词出发来阐述其哲学的。而道的本义是路,是诗的象征的命名,这样“道”的实质也成为一个诗学命题。正是从这里庄子与海德格尔推导出“无”“静”等一系列富有诗学意义的哲学名词,而诗是存在的人生的  相似文献   

5.
庄子美学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概念体系在先秦审美意识发展史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人生哲学是庄子哲学的核心。他庞大的哲学体系,立足于宇宙本体论,由认识论展开,终止于人生的哲学。这构成他哲学美学的独创性。庄子以“道”为本。“道”是庄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是融本体论、宇宙论、认识论、人生论为一体的哲学范畴。“道”为自在自为、先天地而存在的宇宙本体,是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本原;“道”性自然无为,是自然的法规、合目的性的无为的存在。“道”具有时空上的广延性和无限性,概念上的抽象性和多义性;…  相似文献   

6.
庄子哲学的生命情调源于庄子对天、地、人的生命体验。“造化”之“神”、“天籁”之“和”、“天机”之“灵”、“天地”之“美”构成庄子“天”之生命意味;“游”、“忘”、“适”、“真”构成庄子“人”之生命情调;“天和”之乐、“桑林”之舞、“天真”之趣、“朝彻”之明构成庄子“天人”之生命境界。庄子哲学升华出来的是旨趣高远的生命情怀和洒脱超然的人生境界,对此,我们应从庄子哲学中吸取更多的精神养料。  相似文献   

7.
庄子的“大美”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它曾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和美学思想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传统美学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学思想之一。对此,本文拟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一、庄子的“大美”与“道”的交融统一《庄子》既是哲学著作又是文学著作,它在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庄子的哲学又是美学,庄子的美学同他的哲学是浑然一体的,不可分离,两者交融统一。庄子的很多哲学命题,同时就是美学命题。这是庄子美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因此,了解庄子“道”的学说是了解他的美学的关键所在。庄子对于“道”…  相似文献   

8.
生死观是人生观的核心,亦是哲学观的重大问题。西方哲学,尤其是西方现代哲学中的存在主义最为热衷于生死观的讨论。海德格尔的死亡哲学是其中的代表。中国古代哲学的实质是伦理哲学。从先秦孔儒始,哲学就热衷于讨论伦理道德问题,似乎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其实,与孔儒的伦理哲学相对立的老在道家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尤其是庄子,热衷于讨论生死问题,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死生无变于己”(《齐物论》)的生死观,并以此为核心构成了庄子的人生观。将热衷于讨论生死问题的东方之庄子和西方之海德格尔作一比较,探讨相距两千多年,相隔万里的…  相似文献   

9.
庄子哲学奇奥恣肆,其文章也“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庄子的思维触角深入事物的细微处,他能从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悟出深奥的哲理来。魏晋玄学家们,把《庄子》书同《周易》、《老子》并称之为“三玄”是有眼力的。庄子哲学,确实是中国哲学中最具思辩的部分。只不过玄学家们对庄子哲学,有他们自己的理解就是了。一部《庄子》书,可说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花,历代学者都予以重视,是理所当然的。  相似文献   

10.
一、庄子哲学引发了后世启蒙主义文学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动荡时期,当时诸子百家的兴起即是缘于对这种社会动荡的反思,儒、墨、法等诸家设计制定的都是如何统治、安定社会的方法,就连道家的始祖老子的“柔弱胜刚强”,事实上也是一种治国之道,惟有庄子是从维护人的生命角度反思文明并建构其理论。这种对“生命本体的重视”的思想成为启蒙文学的源头活水。庄子是在批判儒学的基础上诞生出来的。而庄子哲学实际上成为中国后来历史上“人的解放”启蒙思潮的根源,启蒙文学思潮也缘于此。庄子认为,在文明社会中,人往往为名利左右…  相似文献   

11.
庄子哲学由于道的形而上特质,往往把对实体的外在认知转换为对道的内在体认,从而由这种玄览观照的契会和颖悟呈现出境界意义。一些专家学者也倾向把庄子这种特殊的认知方式及体系称为境界的哲学。如冯友兰先生就称庄子哲学揭示了人从原始的自然境界进入返朴归真的天地境界,而道的境界则体现了人生最高境界。徐复观先生也说:“庄子主要的思想,将老子的客观的道,内在化而为人生的境界。”的确,一部《庄子》叠现了各种境界,既有“万物齐一”的知识境界,又有“大美不言”的艺术境界,更呈现了“人与天一”的天地境界,从而使其哲学境界化。并孕育成就了中国传统思想中别具一格的哲学体系,即关于境界的哲学。因此,我们只有明晰了庄子哲学不同境界形态,才能真正领会和把握庄子哲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12.
略论庄学的诗化语言观蔡报文对理性的超越必然导致对理性语言的超越,庄子哲学这一点上表现得极为鲜明。以往的一些学者在论述在学思想时虽然也曾注意到庄子的语言观,但都未能把庄子的“忘言”说与庄子的回归人之本性论联系起来,对《庄子》恣肆奇诡的文风仅从文章的修辞...  相似文献   

13.
“齐物”是庄子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庄子通过“齐物”这一思想路径,使万物呈现出和谐的整体意蕴,而庄子的“齐物”的关键就在于其以心体物的思想方法。通过对这一思想方法的梳理,揭示了对于世界整体的认识方式,并印证了庄子哲学在内心修养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闻一多的庄子诠释,除了他对庄子文章字义的一般校正、释说之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庄子人生态度的诠释,认为他的“避己”式的逃避主义,本质上是那个时代士人的悲哀,是没有出路的无奈之举;二是对庄子之学与神仙之说相通的诠释,认为庄子确信有“神”的存在,从而体现出庄子的宗教崇拜和理想的寄托以及对凡俗的超越;三是对庄子文学的诠释,认为庄子是一个“情种”,情感的浓烈使他的哲学与文学相融莫辨,并开拓了文学的境界。所有这些表现了闻一多庄子诠释的特色和他思想的新锐。  相似文献   

15.
庄子物论的意向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论”一词出于庄子《齐物论》 ,是庄子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但被许多研究者忽视了。检视郭象《庄子注》、王夫之《庄子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庄子集解》等 ,其要义有二 :一、平齐是非 ,二、均齐万物。蒋锡昌认为 :“物”即万物 ,谓万物之理 ,“论”即言论或辩论或论说 ,谓当时各家各派的不同言论。① 闻一多认为物论犹事类。② 笔者认为 ,庄子哲学所谓物论表述的是人理解和掌握物的活动价值评价 ,是对主体生存方式的一种确证。因此 ,物论是庄子哲学的坚实支撑 ,是其元典精神的鲜明凸现 ,讨论这个问题 ,有利于敞开庄子…  相似文献   

16.
在中外哲学史上,死亡问题在哲学产生之初就是一个重要问题。庄子则是中国哲学史上死亡哲学研究的开创者。以往认为,庄子消极厌世,对人生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其实,庄子以“道”本体论解读死亡;将个人生死放在人类世代延续中进行思考;认为只有善待生命才能善待死亡,还提出了“心死”、“生亡”的死亡观。在庄子的思想中,唯有真正懂得生命的人,才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死亡。反之,真正认清死亡的人,才能理解生命的价值。对死亡问题作哲学的理性思考,人生境界才能超越生命的自然意义。庄子沉思死亡哲学,是希望大家都能深入理解生命,理解生命才能把握生命,才能主宰生命,使自己真正成为生命的主人。  相似文献   

17.
《庄子》哲学的诗性光辉,突出体现在《庄子》“寓言”、“重言”、“卮言”的诗化表达方式上,“三言”当是走进《庄子》思想世界的钥匙.“三言”的诗化表达使得《庄子》深不可测的哲学意蕴得到了象征的显现,特别是“卮言”应当是庄子有别于先秦诸子的极为独特的语言密码,从中我们也能够透视出庄子独有的以“天地精神”审视一切的情怀.“寓言”和“重言”大都是带有一定主观意识的言论.“卮言”则是天地之言,无任何主观意识的语言,犹如代天地立言,不偏不倚,没有任何立场和成见.  相似文献   

18.
于桂凤 《理论界》2007,3(2):185-186
本体是哲学的核心范畴,确立本体观念曾是哲学的最高目标。“道”是庄子哲学所确立起来的本体观念,具有本体与境界两层含义。“道”之意义的二重性不仅反映了哲学的超越意识与寻根意识、明证性要求与确定性要求的内在统一,而且引发了哲学内部诸多的理论效应。  相似文献   

19.
禅和庄子哲学姜超庄子哲学是相对的思辨哲学,是在相对的模式中所开拓的既朦胧又精细更不无诗意的理性思辨;禅是绝对的生命智慧,是在绝对的心态内所开悟的既奇特又平凡更充满喜悦的生命智慧。以相对和绝对为核心、禅和庄子哲学的差别在以下三个坐标上反馈得十分突出。一...  相似文献   

20.
庄子名周,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现存《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传统看法认为,内篇为庄子所作,其它篇则出于后学者手笔。本文论述庄子的“道”,主要依据内篇,也参考其它篇。 关于庄子思想,哲学界有所探讨。有的学者认为,“庄子哲学性质基本上是朴素的唯物主义,但包含着客观唯心主义的因素”。我的浅见是,庄子思想基本上是客观唯心主义,其中既有若干朴素唯物主义的成分,也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