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形形色色的文身林琳文身在一些民族中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所谓文身,就是运用独特的技术手法和锋利的器具,在人体皮肤上刺画出各种花纹图案,然后染上各种颜色,成为永久性的标记。“文身”一词来源于大洋洲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亦称“南岛语系”)中的波利尼西亚语...  相似文献   

2.
台湾省高山族社会,古老而封闭;大陆的江浙闽粤,开放而文明。然而,高山族某些文化现象和特异之俗,在江浙闽粤民间屡有映现。其一,文身。台湾高山族盛行此俗,无论男女,一俟成年,即在氏族之中,举行庄严仪式,刑牲会众,实施文身。所谓文身,即“以针刺肤,波以墨汁,使肤完皮合遍体青纹”。被文身者,“虽痛楚,忍创而刺之,云不敢背祖也。”高山族文身,既受命于祖训,同时也是一种追求。通常,男崇勇武,多于胸、背、肩文“龙蛇”、“虎豹”、“鸟翼”等;女尚艳丽,皆于面颊刺“网巾纹”、‘蝶翅”或于手臂刺“花草”、“虫鱼”等…  相似文献   

3.
胡玥 《民族研究》2003,(6):64-68
文身是傣族男子中的一种传统习俗。本文通过对云南省勐海县傣族文身习俗的调查 ,介绍了傣族文身的历史与现实个案以及文身图案与文身方法。作者在调查中发现了头部文身和红色文身的罕见现象。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 ,作者还对傣族文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变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在什么时间进行文身的问题,是从事文身研究时不能不研究的一个内容。近三年来,笔者对406名黎族的文身女性进行了采访,收集到了大量有关黎族文身时间方面的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统计分析,笔者得以就文身的季节和月份、文身的日子、文身的时辰这三个关于黎族文身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个别学者在文身时间这一问题上持有的某些观点进行了商榷。  相似文献   

5.
路崎岖,颠簸起伏,我乘坐的汽车摇摇晃晃地行驶在孔雀的故乡———西双版纳。“西双”傣语为十二,而“版纳”意指一千份良田。在16世纪时,傣族土司将田地重新分割为十二个田单位“版纳”,这12块富饶肥沃的宝地被后人统称为西双版纳。四月的西双版纳,犹如北方的盛夏,最高温度可达37℃。景洪是傣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景洪”为傣语译音,意为“黎明之晨”。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曾来西双版纳传经布道。某日,他沿着奔流的澜沧江向北走了一整夜,黎明时分来到一个地方,看到成群的孔雀漫天飞舞,一派欣欣向荣景象,深有感触,遂将此地称作“景洪”。傣族…  相似文献   

6.
提起日本人的文身,或许有人会联想到现代日本社会上那些被称为"地痞"、"无赖"(ヤクザ)的人,因为他们是有文身的.实际上,日本人的文身有着悠久的历史.<三国志·魏志·倭人传>中就记载了公元二、三世纪时日本人的文身情况.  相似文献   

7.
傣族是一个具有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的民族。文身是指在人的身体上刺画花纹、图案或文字等,再涂以有色染料,使其成为人身上一个永不褪色的印记,是傣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残酷"的艺术。佛教的传入使傣族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始宗教与佛教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对傣族的传统文化形成强大的渗透和整合力,也让傣族的文身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本文介绍了傣族文身的悠久历史与宗教,随着时代的发展,汉文化的大量植入,傣汉两族的通婚等都对傣族传统文身有着重要的影响,文身人群、部位等也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分析了傣族当代文身艺术的变迁因素和发展现状与传承。  相似文献   

8.
文身是人类最古老、最普遍,也是传承和持续时间最长久的文化形态之一。传统的文身习俗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社会和学术研究价值。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里有文身文献记载的就达到18个以上。其中云南省现存文面遗迹中长期处在积雪冰封的文面民族独龙族显得非常神秘。  相似文献   

9.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共有15,489,630人。壮族分在的地区,是世界著名的岩溶地区,为天下少有的奇景。壮族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百越”民族,族称来源于部分壮族的自称,这些自称如“布壮”、“布土”、“布侬”等。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为南北两大方言。1300多年前,壮族曾出现“土俗字”。著名的“花山崖壁画”是壮族古老先民的伟大创造。在广西北流出土的云雷纹大铜鼓,号称“鼓中之王”。壮族有著名的创世长诗《布洛陀》、英雄史诗《莫──大王》等。壮族的传统音乐主要是各种山歌调,共1000种以上。古代壮族先民曾把凿齿当成是成丁礼(成人礼),还曾有文身的习俗。至今壮民崇尚蓝黑色,并将之用于服装的镶边和居室栏杆上,实际上是文身的延续存在。今天的壮族,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提高,教育与文化也适应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  相似文献   

10.
一、“嘎拉哈”释名 东北的满族人,在春节期间有玩“嘎拉哈”的风俗。“嘎拉哈”又称“噶什哈”、“喀赤哈”,源于满语“嘎出哈”。《五体清文鉴》将“嘎拉哈”称作“背式骨”,列入“戏具类”中,《清文汇》书则称“嘎拉哈”是小孩子的一种玩具。 “嘎拉哈”的学名称作“距骨”(Astragalus),是连接胫骨与蹠骨、即踝关节上的一块骨骼。“嘎拉哈”略呈长方形,有六个面,其中上下左右四个面可以站立,都有特定的名  相似文献   

11.
傣族是文身习俗传承时间最为长久,也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之一。本文首先对傣族文身的传承历史和遗存现状进行总结与分析,然后从地理环境与文化隔离、文化传承机制与习惯法、族群冲突与战争环境下人类的精神需求、民族意识与文化认同等视角出发,深刻剖析了傣族文身长期留存传承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在符号学视野下,黎族的典型文化符号—文身在其不同支系中有同而不同的表征意义。通过理解诸如文身之类的黎族符号系统及其表达的文化意义,才能真正的理解黎族。文身符号表征下的身份认同,经过贴标签、他者比较,最后达到认同阶段,认同实现的是民族身份、交友身份、性别身份、宗教身份等各种身份的确立。  相似文献   

13.
文身与黥面     
我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有个英雄人物史进.他浑身刺着九条青龙花纹,因而得了个"九纹龙"的绰号.宋代,这种在身上刻刺花纹的习俗还比较常见,叫"锦体",也称"雕青".在民族学研究中,这种习俗被称为文身.文身是世界上许多民族在早期发展阶段存在的一种习俗.文身的方法是用金属针或  相似文献   

14.
余杰 《民族论坛》2013,(9X):42-46
在符号学视野下,黎族的典型文化符号—文身在其不同支系中有同而不同的表征意义。通过理解诸如文身之类的黎族符号系统及其表达的文化意义,才能真正的理解黎族。文身符号表征下的身份认同,经过贴标签、他者比较,最后达到认同阶段,认同实现的是民族身份、交友身份、性别身份、宗教身份等各种身份的确立。  相似文献   

15.
伟大语言学家玛赫穆德喀什噶尔在《突厥语辞典》里将其所依据的书面语言称为《哈卡尼亚语》,并指出这种语言最具表达力。我们知道,喀喇汗时期,以喀什为中心的广大区域称“哈卡尼亚”,“哈卡尼亚语”一词盖源于此。后来的作家如艾·尤格纳克把这种语言改称“喀什语”。因此,在十一、十二世纪“哈卡尼亚语”与“喀什语”一直作为同义词而使用。 为了回答“哈卡尼亚语”在突厥语历史尤其是在维吾尔语发展史上所据有的地位,需要回溯一下突厥语发展史。纵观发展的进程,我们立即会想到如下一些重要时期: 1、阿尔泰语时期,即突厥语、蒙古语和通古斯一满语(甚至也有朝鲜语)尚未从共同的阿尔泰语整体中分离出来。这个时期的共同母语可笼统称为“阿尔泰语”。朝鲜语首先从共同的母语中分离出来,然后是突厥—蒙古语跟通古斯—满语相分离。这些语言的相互分离发生在公元前较早的时期。  相似文献   

16.
印第安人是美洲的土著居民,15世纪末,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到达美洲时,误以为到了印度,便将当地居民称作“Indians”(印度人)。中译者为区别真正的印度人,而将其译作“印第安人”。  相似文献   

17.
安多口语中的使役态“xeujeug”由“xeu”和“jeug”两个要素构成,在书面语作为研究对象的传统语法中前者解释为“变化格”,后者视作普通动词.但本文认为“xeu”及其不同形态是安多口语的“使役助词”;“jeug”及其不同形态是“使役动词”.  相似文献   

18.
灵渠之"陡"语源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灵渠上的“陡门”的语言学考证,证明了“斗”和“陡”是壮侗语中”tu(门)的汉语音译,“斗门”和“陡门”是壮语借词,弄清了灵渠别名“陡河”的原本含义,从语言学的角度证明了“陡门”是壮侗语民族先民参与的伟大创造。文章还论述了岭南少数民族语言和中原汉语言之间的“对话”和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9.
佛殿乐作为佛教寺院音乐的一个组成部分,深受安多藏族人民的喜爱。它不仅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艺术形式,而且在藏传佛教中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佛殿乐在拉卜楞地区俗称“道得儿”,即藏语文中的“道得儿”这一名词较早见于《至尊贡唐·丹贝仲美传记》、《金瓦寺目录》、《安多政教史》等著作中。“道得儿”一词多义;如仪仗队,包括香火、伞盖、旗幡、乐队等都称作“道得儿”。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渐演变为对佛殿乐曲和所实用乐器的总称专用名词,对演奏员称作  相似文献   

20.
论古越族     
在我国江南广大地区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战国时代,广泛分布着各有特色但又以几何印纹陶为共同特征的考古遗存。学术界一致公认几何印纹陶的创造者就是古越族。 越人从何而来?不少论者认为越族是三苗的一支后裔,然而“越为苗裔”说只是一种推测,因为任何古籍都未载明这一点。彭适凡先生根据苗和越部以蛇为图腾和都有文身习俗这两点认为“越族和三苗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同时又指出“关于古三苗和古越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