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师夷”“制夷”理论经历了提出、实践、发展、完善四个阶段。这一理论的提出和实践,延缓了中国半殖地化的历史进程,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封建制度准备了掘差人。  相似文献   

2.
提起“粉丝”、“追星”,人们眼前可能很快会浮现出小女生小男生挥舞荧光棒、高喊偶像名字的“疯狂”景氛事实上,那些身着西装革履、国家大事挂嘴边、一举一动似乎都无懈可击的世界政要们,也是“粉丝”,也会或低调或张扬地倾心于某个明星。  相似文献   

3.
《山西老年》2012,(3):47-47
汉字,谁都知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据说,老祖宗造“牛”和“半”这两个字时,遵循的也是上述规律:牛有两支角,两支角的“半”字自然要读成“牛”;而半是一半,只有半边,“牛”字就为半。  相似文献   

4.
“门”做部首要组字,组字都得添里边。“门”里有“人”亮“闪闪”,“门”里有“木”好空“闲”,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主席的一首词《沁园春·雪》中的“原驰蜡象”,初稿上写的是“原驰腊象”.诗人臧克家看了,建议改“腊象”为“蜡象”(指白色的象).“腊”改“蜡”,虽只变动了一个字的左偏旁,却增添了形象性,又与上句中的“银蛇”相映衬.毛主席欣然采纳了,连连称赞:“改得好,改得好!”并称臧克家为“半字师”.  相似文献   

6.
经常在有关清朝的书籍、文章或影视剧上看到“兵”和“勇”二字,但很多人对这两种标志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7.
虚词“者”的一种常见用法,是用在疑问句、反问句或陈述句的句尾。这时“者”字属句尾语气词,它能与疑问代词相配合表示疑问、反问的语气;还能用在陈述句的句尾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这些用法都来源于能构成“者”字词组的“者”字,是结构助词“者”字进一步虚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对于“女”的字初始义,现有的解释存在许多问题。“女”字本义应为应像缚两手于前,是“奴”的本字。其去声有“出仕、做官”义,“作……婢妾”是其引申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第一篇认为“斯”字的声旁,是一个把“其”字的主体部分省掉,加注了“齿”声的字。第二篇认为楚墓竹简《周易》第26号简中的“”字,是个从“肉”,“发”声的字,它应该是“腓”字的异体字,或音近通假字。  相似文献   

10.
华夏的由来     
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相似文献   

11.
中师语文教学改革包括优化内容结构 ,精心安排“四块一体”教学内容体系 ;构建语文能力训练体系 ,改进教学方法 ,探索“自学—研讨—训练—实践”的路子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摒弃形式主义 ,立足于让学生学会教 ;立足“师”字 ,突出“小字”,抓住“实”字 ,突出师范性  相似文献   

12.
从郭店简本《老子》看“绝仁弃义”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年发现的竹简《老子》甲本中 ,有“绝为弃作”的说法。一些学者认为这是《老子》原本的说法 ,今本《老子》的“绝仁弃义”是后来的改动。但本文认为这并不是今本的改动 ,而是简本《老子》对原本《老子》的重大改动  相似文献   

13.
刘绍义 《中华魂》2013,(20):49-49
我常常想,“东”(柬)这个字,为什么是“日”在“木”中呢,“日”在“木”上为“东”,即“杲”字,“日”在“木”下为“两”,即“杳”字,不是更好吗,好记又容易理解。偏偏造个“柬”字是“日”在树林(木)中,多不显眼呀。  相似文献   

14.
刘绍义 《中华魂》2014,(22):39-39
古代“电”字真神奇 神仙和电。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再说了,把神仙说成电,也有亵渎神灵之嫌。其实,并非我胡说八道,“神”字和“电”字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都与“申”字有关。  相似文献   

15.
本用新的“字考古”方法,考出“蜀““叟”字的“古”,并接合古籍中的“字资料”考证古蜀人蜀地的变迁史,并由此破解人们广泛关注的三星堆柱目人铜面像之谜。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上博(二)《民之父母》9简“”字的释读,学术界颇有分歧,或释为“许”字繁文而读如字,或释为“许”字繁文而读为“语”,或释为“诗”字异构,或释为“辩”字异体,或疑为“语”字异体。文章辨析各家之说,断以己意,在较为详细的论证的基础上,得出了“”当为“语”之异体字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青”字加“日”成了( ),阳光灿烂飘白云。  相似文献   

18.
汉语中的“之类”句式 ,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就已形成 ,是人们用来强调同类事物或同属性事物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之类”是由指示代词“之” +名词而构成的一种固定形式。唐以后 ,随着“者”字改用“这”字 ,“这”就有了指示代词的用法。于是 ,在现代汉语中 ,“之类”就分化出“这类”、“这一类”和“一类”等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9.
张雨 《社区》2010,(35):9-9
这里所说的一字诗文,不是只写一个字的诗或一个字的文.而是将“一”字巧妙地嵌进诗文中.给诗文增添了无穷的情趣。  相似文献   

20.
也谈“断取”——兼议新潮作家对“断取”的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断取”,以往的解释较多地拘泥于字面意义将其机械地分为“所需”与“多余”两部分,忽略了这种辞格作为一种活的语言的特点。而这种辞格的主要特点应当是:人们从一种积极的修辞需要出发,根据某语词中某个成分与语境的联系,将某个词语作为一个整体置入某个语境中,把其中与语境有直接联系和无直接联系的成分都置入这个语境中,然后在这个词语与语境的联系与差异、一致与悖离中创造出一种幽默有时还带有调侃意味的修辞效果。“断取”新格,特别受到当前新潮作家的青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