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唐代长安道教是全国道教的中心。文章对唐代长安道观设置及其规模进行了考察,并从长安道士弘扬道学、与文士的交往等方面论述了唐代长安道教的兴盛,指出唐代长安道教文化是长安文明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朱士光 《唐都学刊》2009,25(4):80-83
长安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长安文化以周秦汉唐故都即今西安市区为中心,其区域范围涵盖整个关中地区.长安文化的形成历程可分为孕育期、萌生期、形成期、繁盛期和后续发展期.长安文化的主要内容应以周秦汉唐古都文化内涵为中心,包括长安文化形成的历程及其延伸.其研究现状表现为自发性的论著较多,而整体研究和全面推进长安文化的研究偏少,建议对长安文化的研究应加强领导,整体规划,突出重点,同时采取多种方式,把普及长安文化与专题研究结合起来,让长安文化精华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3.
高萍 《唐都学刊》2009,25(3):17-20
被誉为辞宗、赋圣的司马相如与长安文化呈现双向互动性。一方面长安文化玉成了司马相如,使他从纵横之士转变为辞赋之士,创作意识发生了转变;同时使其赋作具有儒家一统、帝王独尊的思想主题;长安文化的审美观念也使其赋作展现出一种大汉气象和大美风范。另一方面司马相如推动了长安文化的发展,他从长安文化的接受者转为传播者,扩大了长安文化的影响;赋作的重一统天下、重宏博气象进一步丰富了长安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长安学溯源     
李小成 《唐都学刊》2010,26(6):39-47
长安学是近几年才提出来的一个新的学科概念,人们对此还有许多看法,多数学者尚不能接受,他们认为长安学还比较模糊。要使长安学变得清晰起来,就要找到它的理论基础。产生于长安大地的这门学问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二千多年前的西周礼乐文化,就是长安学提出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唐代都城长安是唐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浓缩,是盛世文化体系的典型代表,是华夏文明的历史见证。辉煌灿烂的唐诗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样本,成为人们对长安以及唐朝的美好记忆,成为千百年来唐长安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从今人非常熟悉的唐诗入手,打开记忆之门,重新体验长安的浪漫意象,体会长安的山水景观之美、生命体验之美、帝都壮阔之美、相思回忆之美以及隐逸之美等多种意象,来感知古长安的诗意氛围,感知唐长安文化的精神特质。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华民族文化之根,弘扬华夏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有近四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唐朝都城长安度过,在长达十三年的长安生活中,成就了杜甫的现实主义诗人地位,形成了杜甫精神。今天研究杜甫在长安时期唐朝的政治变化与历史背景以及长安生活对杜甫思想与文学创作的影响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唐代长安的重牡丹风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证了唐代长安开始种植牡丹的时间,描述了长安城中自上而下栽种及赏玩牡丹的盛况,并分析了唐代长安形成重牡丹风气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西汉的宫殿、园囿、郊猎赋和东汉的京都赋,都以长安作为重要的观照对象。前者描写长安风物,折射西汉政治风貌;后者将长安、洛阳两都对比,批判两汉政治得失。其所蕴含的长安政治性格:一是尚武精神与王霸之道;二是天人合一与帝王中心;三是盛世繁华与奢靡风尚。  相似文献   

9.
魏耕原 《唐都学刊》2012,28(3):9-17
王维一生绝大部分生活于长安,他的诗歌、绘画、音乐的才能又都体现于斯。在后盛唐大诗人中,获盛名早于李杜。从高华流美一面看盛唐诗,他应该是最理想的"一代文宗"。除了应制诗显示京华歌手宏亮华润的才能,其他的长安诗昭示了盛唐的青春气息,更广阔地展示了长安风采与盛唐气象。他以长安骄子的情怀,描绘了长安人生活各种方式,跳荡着朝气蓬勃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0.
长安,乃中国四大古都之首,历史上自西周开始,就有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后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多个朝代及政权建都于此,总建都时间超过千年,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都城,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隋唐之际,达到顶峰。作为唐代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安关中的文化发展辐射全国乃及世界。当时的长安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达到百万的城市,是世界西方和东方商业、文化交流的汇集地,是规模最大、最为繁华的国际性大都市。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长安以及关中地区形成的区域文化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学影响巨大。长安文化也是当时东亚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重要象征。无数士子商人流连忘返,他们不远万里奔波汇聚于此,带来的不仅是对理想的讴歌和失落的感伤,伴随的还有不同诗风的汇聚融合,并形成一种新的诗歌典范。我们常说的梦回大唐,在某种程度来说就是徜徉那水月凑泊的唐诗境界,也就是回梦那唐诗产生和发展的摇篮———长安以及长安文化。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先生的大作《长安文化与隋唐诗歌》(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就带我们梦回了一把大唐,梦回了一次长安。作为第一部系统研究都城长安以及长安文化与隋唐诗歌关系的专著,...  相似文献   

11.
张天虹 《唐都学刊》2008,24(3):11-14
唐代长安人口的问题是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近十多年来学界对长安人口数量及相关问题讨论甚多,这些成果是我们继续进行研究的基础.如果结合当时人的记载并考虑到那个时代长安商业的发展水平,那么,在中唐至唐末大乱以前这段时间内,唐长安拥有百万人口是比较可信的事实.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唐代长安沽酒、家酿的分布和种类作了论述,弥补了《国史补》上对唐长安名酒记载的不足;同时,通过唐政府后期的榷酒税收,说明了唐代长安的名酒之多与饮酒之盛。文章总结了唐代长安饮酒的风俗习惯,反映了唐代长安文化生活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3.
汉代的长安与成都,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文化大都市。长安与成都是"天府之国"的双子星座,二者的互动促进了汉朝的巩固与繁荣;长安与成都是辞赋文坛的联袂双城,二者的互动不仅造就了司马相如等汉赋大家,而且掀起了辞赋创作的高潮;长安与成都是"丝绸之路"的文明双塔,二者的互动将两汉文明的光辉投射到了遥远的西方。  相似文献   

14.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的辉煌时代。长安作为唐王朝的国都所在,既是唐朝的政治中心,也是唐朝乃至国际的文化中心。唐代长安的文体娱乐活动不仅项目繁多,而且水平也相当高超。兹仅就唐代长安球场的设置情况略事论列,以就教于诸位方家。在唐代长安诸多的体育活动之中,击鞠(...  相似文献   

15.
西汉帝陵方位与长安地区的交通形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帝陵方位与长安地区的交通形势王子今长安是西汉王朝的统治中心,长安地区的交通布局在“周定四极”、“经纬天下”①的交通系统中具有典范性的意义。考察西汉长安的交通形势,不能不注意到帝陵的方位及其在这一地区交通结构中的特殊作用。一酉汉11座帝陵,有9座分...  相似文献   

16.
王辉斌 《唐都学刊》2003,19(1):24-27
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因谋取功名,一生曾三入长安。开元十一年冬,孟浩然因中书令张说之荐而首入长安,并写了著名的《赴京途中遇雪》一诗。开元十六年秋,孟浩然因"应进士"举二入长安,并与王维相识于京师。开元十九年一月,唐玄宗率文武百官"幸"东都,孟浩然闻之,乃于翌年春由襄阳而至,之后由洛阳三入长安。  相似文献   

17.
汉代是长安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而道家文化又是长安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自然观方面,道家文化"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的天人和谐观念,成为长安文化中顺应天时、保护环境的思想基础.汉代传世文物四神瓦当和彩绘雁鱼铜灯充分显示了汉代长安文化中"道法自然"的天人和谐观,对目前"共建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魏俊杰 《唐都学刊》2013,29(5):105-109
十六国时期,河东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长安、邺城分别是当时东西政权的首选都城,居于长安的政权唯有保有河东,才能稳居关中,维持其统治,否则会有亡国之患;长安政权若击破居于邺城的政权,必须取道河东。在十六国时期河东争夺战中,河东地区的大族的向背对河东的归属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由西安文理学院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唐都学刊》编辑部、西安文理学院科研处、西安古都学会联合主办的“2009年西安历史文化研讨会”,于2009年11月21日在西安文理学院隆重召开。本次会议主题是:长安历史地理研究、长安文化的古今融通、秦俑属性的相关探讨。来自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咸阳师范学院、陕西理工学院、陕西省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教育学院等十几个单位研究长安历史文化的专家、学者以及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全体成员和《唐都学刊》编辑部的全体成员、西安文理学院科研处代表参加了会议,陕西省文史馆、西安市社科联等有关单位的领导也出席了会议。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西安日报、陕西日报等媒体记者前来报道了此次会议。2009年西安历史文化研讨会主题报告深刻而广泛。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朱士光先生就《长安文化形成之地理环境基础及其历史文化之核心内容》做了科学的阐述:长安文化实际上应是以陕西省关中盆地为中心,以陕北黄土高原与陕南秦巴山地为两翼之陕西地域文化,所以也可称为“三秦文化”。基于这一认识,朱先生即以陕西地域范围为对象,对其形成之地理环境基础以及其历史文化之核心内容进行了...  相似文献   

20.
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2008年11月,同年被省教育厅评为第二批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立项建设的研究基地。研究中心由西安文理学院副院长耿占军教授主持,潘明娟博士任副主任。研究中心主要是对长安历史及历史时期的哲学思想、政治制度、环境变迁、文学艺术、民风民俗、教育现象、对外交流、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综合研究。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