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给梁山泊一百零八名英雄每人都起了个传神动听的诨名。这些诨名,突出了人物的某些特征,使小说中的人物更加立体化、形象化。这些诨名,和英雄们的本来姓名融为一体,相互映辉,为广大读者所接受、所喜爱。象这样大规模地使用诨名——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刻化人物,在其它古典文学巨著中实属罕见,可以说,它也是《水浒传》在刻划人物方面的一个特点。在《水浒传》第八十二回“梁山泊分金大买市,宋公明全伙受招安”里,水泊英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水浒”故事的流传过程和历史上的游侠思想的梳理出发,并通过宋江形象和梁山义军的宗旨的探讨,论述了《水浒传》中“忠义”和“聚义”、“全忠仗义”和“替天行道”的关系。进而论证,梁山聚义并不是农民起义,梁山义军实质上是一支江湖豪侠武装。说明梁山义军的悲剧不在于“宋公明全伙受招安”,而在于“逼上梁山”,“宋公明神聚蓼儿洼”。通过这种悲剧,《水浒传》表现了对封建乱世的极大愤懑和忠义思想的深沉迷惘。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水浒传》的主题思想呈现出前后非常突出的自相矛盾的情况。在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之前,《水浒传》主要表现的是对封建黑暗势力的背叛与反抗,主题思想是积极的、进步的。但是,《水浒传》的后半部却极力宣扬招安与投降。这两种极端矛盾的思想出现在同一部书中,非常耐人寻味。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前后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能是由于作者的不同而导致的。《水浒传》最初是说书人的话本,后来在其流传的过程中,不断有文人加入,最后才由施耐庵修定而成。前半部《水浒》,可能主要出自民间人士之手,体现了下层人民的反抗精神;而后…  相似文献   

4.
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描写了宋徽宗统治末期的一场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梁山泊农民起义。随着电视剧《水浒传》的热播,宋江与梁山泊英雄好汉“风风火火闯九州”的形象已经深入到了每个人的心中,而随着最近吴越品水浒、tegic点水的对台戏的pk,更是使他们成为人们交谈的话题。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宋江及梁山泊起义,真的那样“惊天地,泣鬼神”么?  相似文献   

5.
《水浒》是一部悲剧,是一部农民起义的悲剧,这次起义也曾轰轰烈烈,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但最终却被统治阶级所利用,受招安、征方腊,农民义军变成了一支皇家军队,一百单八位好汉死的死,散的散,最后落得“魂聚蓼儿洼”的悲惨结局。  相似文献   

6.
比较《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与《水浒传》中宋江的结局,可从中看出孙悟空也和宋江一样是个被招安者,只不过一个显露一个隐蔽罢了。孙悟空的招安是潜在的,而且是时隐时现的,在招安的态度、方式、结果、影响等方面都与宋江的招安有很大的不同,但二者仍属异途同归。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水浒传》最初的本子应是宋江等在梁山泊聚义后便受招安,接着就以征方腊事结束。到嘉靖年间,郭勋翻刻时插入了征辽一段。万历年间,社会上小说流行,一些书坊竞相出奇制胜,又平空增添了征田虎、王庆二段故事。杨定见根据当时流行的各种闽本(有一百回、一百十五回、一百二十回)改编成新的一百二十回本,比较完整密合。此后不久又出现了金圣叹的七十回本。金圣叹自称得到“古本”只有前面七十回,断言为施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的生存哲思主要由儒墨道法等相互吸纳、整合,及对外来佛教包容并内塑而构筑。儒、墨、法家是入世文化,分别构成传统中国社会的仕宦型文化与草莽(草根)型文化、统领型文化,《水浒传》中王伦、晁盖、宋江三任梁山泊主,依次对三种文化依存形态进行了相对封闭而又精微绝妙的集团运作演示,并最终在宋江招安的人生悲剧和以出世的鲁达、武松等为代表的由参佛悟道而捐弃归朝的结局比照中,形成对人置身乱世的普遍生存的深度文化思考,揭示出水浒塑造一百单八将的整体关联性。  相似文献   

9.
《水浒传》的悲剧根源于宋江的悲剧 ,宋江的悲剧根源于他的双重性格。宋江把轰轰烈烈的梁山事业葬送了 ,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为什么招安 ?招安的目的是什么 ?历来多有争论。本文认为 ,是中国封建专制政治体制和忠君的儒家思想赋予了他忠君又叛逆 ,主性与奴性兼有的双重性格 ,这种双重性格是造成梁山悲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一九七五年八月关于《水浒》的谈话中说过“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这一句。这里说的“修正主义”,是指宋江“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使梁山泊这支队伍“让人招安了”。“四人帮”借此大做文章,硬要把毛泽东同志使用“修正主义”这个词的本来意义加以引伸发挥,拿无产阶级政党内部的路线斗争往《水浒》上套,将梁山集团一刀劈成两半,杜撰出一幅所谓“路线斗争”的图画来。  相似文献   

11.
《古本水浒传》1986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共三册,一百二十回。这个“古本”与社会上流传的《水浒传》相比,前七十回除诗词删去之外,文字完全一致,后五十回则面貌全非,所以被某些报刊称之谓没有受招安的施耐庵原著的《古本水浒传》。  相似文献   

12.
王文彬同志在《延边大学学报》一九八三年第三期发表了《关予〈水浒传〉与“招安”的再认识》,明确提出了宋江受招安“有理“、平方腊“有功”的观点,实在新鲜!拜读之后,反复思考,又实在不敢苟同,现写出自己的拙见,愿与王文彬同志商榷,并求教于广大读者和学者。  相似文献   

13.
《水浒》是一部宣扬投降主义的反面教材。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大军一到,便受招安;以至最后充当封建统治者的奴才,镇压农民起义,是宋江搞投降主义的“三部曲”。宋江就是沿着这个过程,改变梁山泊义军的性质,叛卖农民革命事业的。充分利用《水浒》这部反面教材,剖析宋江投降主义的“三部曲”,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识别什么是投降派,进一步提高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  相似文献   

14.
一部《水浒》招安的结局犹如迷宫,视角不同,评判各异,见仁见智,各有会心。先时的“投降说”、“忠义说”等等,篇什充栋而不出政治学,伦理学的樊篱。如果一旦转换视角,从心理学和社会信仰形态的角度来透视问题,那么招安的结局完全是梁山英雄盲目崇拜宋江的群体偶象意识所致。接受招安的行为背后,潜伏着一个特定的社会集团,在特定的条件下,一种经整合而成的特殊的群体偶象崇拜心态。  相似文献   

15.
《水浒传》描写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发生、发展的传奇,《荡寇志》则叙述了梁山起义军被剿灭的故事,两部作品题材类似,主题思想却大异旨趣。《水浒传》与《荡寇志》中的两支农民起义军都将招安作为自己的出路,但最终都以悲剧收场,只是悲剧的程度有所不同。《水浒传》对农民起义基本持肯定态度,其从生命力、官府逼迫、反抗性等方面对农民起义军进行了肯定性描写;《荡寇志》则对农民起义持彻底否定态度,其侧重从称帝的可能性、暴虐性等方面对农民起义军给予了否定性描写。从艺术表现看,《水浒传》叙事清晰,其全力塑造起义英雄人物,多角度描绘人物特点;《荡寇志》则缺乏绘声绘色的人物形象刻画,但其语言精到,叙事精彩。  相似文献   

16.
《水浒传》是以北宋末年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一部长篇古典小说。它所描写的农民起义的根据地叫梁山泊。梁山泊,真是个了不起的地方,“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而后来呢却变成“古时潴水之地,无尺寸不耕,而忘其昔日之为川浸矣”。我想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探讨从大野泽到梁山泊的演变过程,有不够正确的地方,还请方家们指正。  相似文献   

17.
“《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毛主席的这个指示,深刻地揭示了《水浒》美化投降派宋江,宣扬投降主义路线的反动实质。 《水浒》中竭力宣扬,精心塑造的宋江,是一个混进梁山泊农民起义队伍的叛徒、内奸。正是这个“呼群保义”的家伙,打着“替天行道”的黑旗,钻进起义军队伍,从内部瓦解梁山起义军。他玩弄以假乱真的骗人勾当,权居水泊,积聚资本,专等招安,把梁山起义军引向投降失败之路。并为封建皇帝镇压了方腊等农民起义军,解除了宋徽宗对“四大寇”的日夜悬心,做了童贯、高俅这些反动官僚所做不到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一提起宋江,人们自然会想起他的“山东及时雨”“孝义黑三郎”等绰号;想到那个义释过晁盖、令天下英雄望风归顺、带领一百单八将在水泊梁山呼风唤雨的英雄寨主;想到那个一心想招安、招安后又四处奔波、没得善终的屈死的冤魂。然而,再一次读完《水浒传》,掩卷而思,又使人对宋江的“忠义”产生了怀疑:作者为这部书定名为《忠义水浒传》,难道真是为了宣扬宋江等人的忠义之举吗?宋江也真的象他自己所剖白的那样;“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宁肯朝廷负  相似文献   

19.
就管见所及,觉得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涉及虎事之多,写虎之妙者,莫过于《水浒传》。梁山泊一百零八将中以各色各样的“虎”为诨号的就有十位,诸如花项虎、锦毛虎、插翅虎、跳涧虎、青眼虎、母大虫,等等。这些诨号,虽然“并不能提挈这人的全  相似文献   

20.
《水浒传》“逼上梁山”之前的林冲故事,着力塑造了一个平民化的林冲形象。经过“风雪山神庙”,林冲才完成了从平民到英雄的人生捩变。从平民悲剧到英雄悲剧,林冲是一百零八人中唯一有性格发展史的英雄。林冲平民化性格的成因,在于宋元社会平民社会之性质,《水浒传》乃宋元市民文艺之成果。而平民化是宋元社会民众的常态,也是梁山好汉的常态。这种理解关系到《水浒传》人物形象乃至小说基本性质,涉及《水浒传》接受史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