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教学和研究中,长期以来有一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个问题是由对“绝对真理”这个概念不一贯的理解中引出来的。许多教科书和文章,在谈到真理时,认为任何真理都既是相对真理又是绝对真理,是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就真理都是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具有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来说,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的,都是绝对真理;就它反映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程度来说,只能是近似的、不完全的,因而又是相对真理。这里讲的“绝对真理”是在真理的客观性、包含的客观内容的意义上说的。但在讲到真理的发展过程时…  相似文献   

2.
真理的辩证法即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认识论中带有综合性、整体性的问题。它不仅涉及认识论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而且也涉及认识的反映论和实践论。对于这样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仅就真理论本身来解决,是有其局限性的。本文试图站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的高度,运用现代科学所提供的方法,谈谈怎样才能正确解决这一长期争论不休、至今尚未真正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依据列宁的观点,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问题,是在承认客观真理的前提下,人的认识如何表现客观真理的问题,即人的认识一“能否立即地、完全地、无条件地、绝对地表现它,或…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对现行哲学教科书关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表述有许多疑问,概括地说:现行哲学教科书关于两者辩证关系的表述与自己对两者所规定的含义相悖,也就是说,两者的辩证关系不是两者含义中应有的合乎逻辑的关系。为能说明疑问,下面简要列出现行哲学教科书在两者含义和辩证关系上的基本观点: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不是两个不同的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属性,或任何一个真理,只要是具体的、客观的真理,就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 2.所谓绝对真理即真理的绝对性。有两点含义:A(谓之静态含…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是可知论者,更确切地说,是注重逻辑思维的唯理主义的可知论者;他认为凭借表象和概念(主要是概念),人们可以认识现实世界。不过黑格尔始终坚持客观唯心主义立场,把现实世界看作是绝对理念的化身,看作是思想内容。他用思维与存在同一性表述了人类认识的意义。恩格斯把他的思想概括为:“我们在现实世界中所认识的,正是这个世界的思想内容,也就是使世界成为绝对理念的逐渐实现的思想内容,……思维能够认识的内容,一开始已经是思想内容”。这就是首先要把现实世界同绝对理念联系起来,认清绝对理念  相似文献   

5.
狭义认识论和广义认识论在对主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认识目的以及认识形式的理解上都有着重要的分歧,因此,循着广义认识论的路径,使认识论的研究综合化、多元化,从总体上考察人类认识活动,把真善美统一起来,便成了现代认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之所以如此,是由于真善美反映着人类认识世界的不同层次关系,因而三者的统一才是人类追求的理想认识境界。人类确实具有达到真善美统一的客观基础,这就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6.
一、科学发现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①。这个理论思维是指人在理性认识阶段中,把握客观世界的思维形式、方法和规律的一种普遍的思维模型,在科学发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概括了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的辩证统一,也就是指辩证的思维和审美的思维的形式、方法和规律。 科学中的创造性思维是理论思维的一种形式,是辩证思维的一种特殊表现.它是人们为了达到对客观对象(即思维对象)的新认识和指导人们进行新的实践活动而产生的一种思维模型。因此,这种创造性思维具有新认识(…  相似文献   

7.
刘星翔同志在《对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商榷》(见《光明日报》1982年6月19日)一文中,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一定义有三个主要缺点:一是丢掉了认识的社会属性,二是并非所有的人脑反映都是认识,三是忽视了认识离不开实践的特点。这些理由固然有可取之处。但刘文在提出质疑之后,自己所提出的认识“新定义”,也同样是值得商榷的。刘文的认识新定义是:“认识是人们的思维能动的反映和指导实践的社会活动。”并一再强调“认识只不过是人们的思维对实践的能动反映和指导”。其实,刘文的认识定义,并不比原来的认识定义更确切、更科学。以我之浅见,它反而更模糊、更片面了。  相似文献   

8.
文章否定了“关系说”和“效应说”对价值范畴的界定 ,认为价值范畴不仅仅是主客体的关系 ,也不仅仅是主客体的效应 ,而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中所实现的效应。即价值是主客体关系的效应。从而把价值建立在客观实践的基础上 ,也充分强调价值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说明一般价值问题的出现是社会实践和人类认识水平发展的必然趋势 ,充分反映了主体在实践活中不仅追求真、追求事物是什么 ,而且追求善 ,追求真实的客体对主体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类认识的目的,是要获得对客观世界具有客观性的认识,就是要尽量排除主观性。然而,实践表明,主观性的排除决非易事,这不仅由于任何“客观真理”都仅仅是有待检验的,即尚存时代特征的相对真理,而且还由于认识的主观性与其无意识性结合在一起,使之无法有意识地克服主观性。 心理学家荣格告诉我们,精神分析学研究表明:人从他的祖先(包括他的人 一类祖先,也包括他的前人类祖先和动物祖先)那里继承了种族意象,即原始意 象(Primordialimage),他说:“这里所说的种族意象的继承并不意味着一个可以有意识地回忆或拥有他祖先曾有过的那些意象,毋宁说…  相似文献   

10.
语言问题是斯宾诺莎认识论里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即使在现代也还很有兴趣,这就是语言和真理的问题。我们知道,思想是反映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思想本身是要通过语言才能表达出来的,但我们的语言是否真能把我们的思想正确、清楚而且明晰地表达出来,这在哲学史上一直是一个问题。早在古希腊,智者派高尔吉亚就曾经在他的《论非存在或论自然》一书里提出一条重要原则;即使我们可以认识事物,我们也无法把它说出来告诉别人。按照高尔吉亚的看法,我们认识事物都是通过各种感觉如视觉、听觉而给予的,我们用来感知事物的方式和用来感知语言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因此语言不可能向我们表达这些事物。就是在现代,维特根斯坦通过他的语言图象论最后也得出结论说:“确实有不能讲述的东西。它是自己显示出来的,这就是神秘的东西”,“一个人对于不能谈的事情就应当沉默”。因此,我们在这里探讨一下斯宾诺莎的语言观点是很有意义的,这不仅是因为他对语言的性质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看法,而且也因为对他的语言观点的研究可进一步提供对他的哲学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文学就是人学”,这是指文学对于社会和人的揭示与反映,也是人们对于文学的传统认识。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文学作品——科学幻想小说,从此,文学就不再仅仅是“人学”。 科幻小说之所以会产生,就作家的主观意识来说,是将文学艺术与自然科学技术加以大胆的结合、联想的产物,而究其根源,还在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客观上使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大学科达到了相对的高度融合和广泛渗透。因此也可以说,科幻小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围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主张正在进行热烈的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主张的根据也许来源于恩格斯吧!恩格斯在反对不可知论者时说:“我们的行动的结果证明我们的知觉是和知觉到的事物的客观本性相符合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版,第3卷,第387页)“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对这些问题给以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恩格斯反复地说明实践证明了认识的正确性。确实,这样解释,理解是简单的,在某种意义上是正确的。可是,果真一切问题都能这样地用实践证明  相似文献   

13.
冯友兰吸收西方现代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改造中国哲学,在谋求传统哲学现代化方面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就哲学方法而言,冯先生至少在以下两点上区别于以逻辑分析见长的维也纳学派、新实在论等西方现代实证主义哲学:一是,他不赞同维也纳学派否认概念的客观意义,把逻辑分析单纯限定在语言逻辑的范围,并由此出发取消形而上学的作法,主张由“辨名”(分析语言概念)而“析理”(认识客观实在),运用逻辑分析方法重建形而上学;二是,他认为逻辑分析并不是唯一有效的哲学方法,主张理智与直觉互补,认为在运用逻辑分析方法讲形而上学的同时,还必须求助于“负的方法”,即直觉方法。一、“讲形上学不能讲”冯友兰说:“真正底形上学的方法有两种:一  相似文献   

14.
山菊同志在《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吗?》(见《浙江学刊》1981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对于启发人们思考问题很有意义。但对他的“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这一看法,我们认为值得商榷。真理属于认识的范畴。一切认识都是由主体和客体交互作用而形成,它既非纯主观,也非纯客观,而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真理就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这里客观的是真理的内容,而反映客观内容的主观的东西,我们称之为真理的形式。列宁在谈到真理的客观性时指出:“有没有客观真理,就是说,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列宁选集》第2卷第121页)列宁的这段话启示我们:第一,真理的内容是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事物,这就是真理的客观性;第二,真理的内容存在于“人的表象中”,这就是真理的主观形式。因此,真理是借助于人们的主观意识,具体地说是借助于意识的高级形式——思维来反映的。没有人类这种特有的思维反映形式,就没有认识,就没  相似文献   

15.
生产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构成基本经济规律的结构。“目的”反映的是生产方式发挥职能的客观定向性,“手段”则反映生产方式的客观本质。那么,究竟什么东西表现为目的,怎样最准确地表述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我们不能脱离马克思  相似文献   

16.
论平衡     
哲学上的平衡,均衡、稳定、静止、统一等,指的是客观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一种形态,即在一定条件下事物所保持的相对静止状态,或者说,事物量变过程的暂时稳定状态。恩格斯说:“相对静止即平衡。”毛泽东同志也说:“所谓平衡就是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的统一。”平衡,或相对静止,绝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客观事物运动和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状态。正确地认识平衡、重视平衡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知识客体     
客观世界三大要素就是物质、能量和信息。在古代,人类初步认识了物质,萌生了自然科学,相应地产生了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使人类认识产生了第一次大飞跃。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人类认识了能量,相应地产生了辩证唯物主义,使人类认识产生了第二次大飞跃。本世纪四十年代,人类认识了信息,诞生了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及电子计算机等一系列横断科学,使人类认识发生了第三次大飞跃,也必然引起唯物主义的巨大发展。对此,有的西方学者说:“与物质和意识概念相并列,出现了第三个更为广泛的概念——信息,它的天职是消灭唯物主  相似文献   

18.
陈翔宇 《社科纵横》2005,20(1):137-138
艺术的观念方式是人类艺术史经历了现代艺术阶段后的产物 ;它既保留了对象 ,又超越了对象化。以“观念”直接进入创作的观念艺术是 2 0世纪后半叶至今最活跃也是最受争议的艺术流派 ,它是人类在经历了各种艺术媒介、艺术表现方式的穷尽后的再辟蹊径。本文是关于它的再认识和提示。  相似文献   

19.
一、主体认识能力及其作用主体认识能力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主体反映能力和认识指导实践的能力。我们可以把“实践——认识——实践”的公式,分解为“实践——认识”的认识系统和“认识——实践”的实践系统。认识系统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体现了主体反映能力,实践系统回答“怎么办”的问题,体现了认识指导实践的能力。主体反映能力,可以具体化为感觉能力、知觉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什么我们把反映  相似文献   

20.
在价值哲学与宗教哲学的对话中,拉德布鲁赫提出了“超越制定法的法”。相对主义对于任何见解都是宽容的,但是,对于妄称自己系绝对真理的观点,则是不宽容的:法律的理念乃是正义,而正义则是实现人类的平等。在制定法律之时,如果完全没有追求正义,并有意识地对构成正义核心的平等予以否认,这样的法律就只不过是一部恶法。对存在于“超越制定法的法”的背后的自认为的“神法”,是允许存在怀疑和信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纳粹法、日本殖民地统治法等都应被评价为“制定法的不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