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端午节前,应德州市作协之约,参加了“全国作家游黄河故道,颂多彩夏津”采风活动,昔日夏津因“齐晋会盟之要津”而得名,今日近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齐聚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感受盛世辉煌。据史料记载,自东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迄今2600多年,黄河有六次大徙,26次大的决口改道,1590多次决口泛滥,  相似文献   

2.
18 5 5年黄河自铜瓦厢决口后改道北流 ,这是黄河距今最近的一次大改道。改道之初 ,由于清政府正忙于镇压太平天国 ,无暇顾及河工 ,只得任黄水漫流。此后几十年间 ,清政府内部就黄河回归故道还是改道北流进行了长期的争论。这场争论对黄河治理及近代山东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开封城市兴衰发展与黄河变迁关系至为密切.崇祯十五年(1642)河决开封事件是开封城市发展史上仅有的两次毁城事件之一,对开封城市的衰落影响深远.通过灾前明末黄河与开封的地貌特征,灾中决口口门和流路的地理复原,以及灾后决口事件对人口、建筑物和城市衰落的影响等方面深入探讨,为重新解读这场灾害事件拓宽了新的学术视角,也为黄河变...  相似文献   

4.
成丰元年,黄河在江苏北部的丰北发生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决口。当时太平军兴,清廷疲于应对,无形中于河务有所忽略,对于此次决口也没有按照惯例组织紧急抢险,而是将其视为“缓”务,这使得决口历经一年多的时间才得以堵筑。然而,决口堵而旋决。面对这一局面,清廷考量政治局势,决定放弃决口堵筑工作。透过整个事件可以看出:在内乱外患、军政祸乱频兴的局势下,清廷的施政能力大为减弱,自身的存亡绝续成为第一要务,河务与荒政已然陷入了混乱。  相似文献   

5.
西汉黄河瓠子决口及其治理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从科技史的角度研究西汉瓠子决口的地点与成因,探讨河决长达23年不治理的原因,以及瓠子堵口所使用方法与技术,还有宣房宫遗址的确认论述,重点对我国西汉时期黄河决口的治理方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黄河固然历来多灾,但如果我们把从战国筑堤以后的决溢改道次数排列出来,却又会发现一个十分惊人的现象:从东汉明帝十二年(公元69年)王景治河以后,黄河竟然有过相当长一段安流的时间。自东汉到隋朝五百多年间,见于历史记载的河溢(河水溢出河堤,与冲破河堤的决口不同)只有4次:东汉、西晋各1次,三国魏2次。冲毁城垣只有晋末1次。  相似文献   

7.
晚清时期,河政与荒政这两项曾被国家高度重视的事务陷入了混乱,这在清廷对铜瓦厢决口的应对问题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咸丰五年,黄河在铜瓦厢发生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决口.当时清廷正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而疲于奔命,因此决定"暂缓堵筑"决口,对灾区采取的救济措施也非常有限.通过清廷对整个事件的应对可以发现:在内乱外患、军政祸乱频兴的形势下,清廷的施政能力已经大大地了减弱,自身的存亡绝续成为第一要务.明清以来的河政体制走上了解体的道路,救荒事务更加地方化.  相似文献   

8.
刘鹗生平事迹资料二题严薇青一、从侧面看刘鹗在郑州黄河堵口工作中的具体事迹清光绪十三年(1887)黄河在郑州决口,第二年(1888)刘鹗秉承家传的治河学说,以“同知”职衔主动到郑州“投效”。由于他不辞辛苦,恪尽职守,深得河督吴大澄的赏识。黄河合龙之后,...  相似文献   

9.
1933年山东黄河水灾与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3年七八月份,黄河全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山东境内的黄河虽未决口,但河北、河南决口之洪水全都灌注山东,使山东成为受灾面积最大的省份。灾情发生后,国民政府和山东省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赈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灾民的痛苦。  相似文献   

10.
1935年7月10日,黄河在山东鄄城决口,大溜南奔,苏鲁数十县被灾。两省主要围绕7月中下旬鲁西南赵王、洙水两河决口与8月底苏北大堤被掘发生纠纷。山东将赵王河、洙水河决口归因于苏省在微山湖筑堤修闸,阻水下泄,南阳湖倒漫。江苏则指控,由于"误会",鲁省兵民越境挖掘堤坝,演成苏北大灾。面对治下两个"特殊"省份的冲突,国民政府适时介入,然而,苏鲁在治水实践中依旧各行其是,中央决策几成一纸空文。该事件为考察"十年建设"时期国民政府国家治理提供了一个切入点,凸显即便在重大危机管理中,国民政府的相关举措不仅在"半独立"的山东难以得到贯彻,就是在统治核心省份的江苏也无法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1.
林则徐为官近四十年,履职十三省,纵观他的一生,无论他身处何地、位居何职,他都严以律己,兢兢业业,不敢有一丝懈怠,不敢有一点贪占。林则徐两次在河南工作都与治水密切相关,不论是任职河道总督,还是充军途中奉命堵黄河决口,他都以脚踏实地的一贯作风、科学的方法、创新的精神开展工作,充分体现了他践行的思想、创新的精神和为官的品质。  相似文献   

12.
北宋时期是黄河泛滥决口的高峰期,由于历史上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大量流失,黄河泥沙淤积。由泥沙淤积造成的黄河决溢改道对沿河农业造成了巨大威胁,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而且还对汴河航运、政府财政产生了消极影响。文章考证了北宋以前及北宋时期黄河流域植被破坏的情况和由水土流失加剧导致的河沙的加速淤积,揭示出当时黄河屡决屡泛的根本原因及由此造成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3.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在战乱动荡的年代,诸侯藩镇割据或外敌入侵时,曾发生十三次"以水代兵"人工决黄河的事件.出于战略目的,并因其决堤的位置、方式及后续治理工作的不同,导致人工决堤比自然决口产生更大的危害.十三次"以水代兵"均给当地及下游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致使区域经济,文化和社会系统遭受巨大破坏,许多城市改迁、湮废."以水代兵"人工决堤更对区域自然环境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如地形地貌的人工重塑,改变了原来的自然水系;黄水的长期泛滥导致地下水位升高,土壤盐碱化,区域生态系统十分脆弱.这些问题至今仍影响着黄河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河政与清代社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清代政府对黄河的治理高度重视,设有长官督理河道,对黄河的投资逐年增加,然而开支越多,决口的次数也越频繁。大部分的资金成为河官的奢侈靡费。在这种腐败河政体制下,河防工程每况愈下,南河总督驻地清江浦呈现畸形繁荣,而黄河改道所经由的广大农村却一派萧条,河政的积重难返,不仅使盐政遭到破坏性打击,漕运也受到严重影响,许多城镇都趋于衰落。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将目光投向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沿黄九省区都留下了他的考察足迹。2021年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东营市考察黄河入海口。万里黄河浩浩荡荡,在此东流入海。站在码头平台,总书记驻足远眺,新华社记者定格了这样一个瞬间——最动情:面向黄河的"凝思"。  相似文献   

16.
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此后漕运路分南北,治河、修河成为晚清重要的内政。光绪元年,曾国荃临危受命,出任东河河道总督,期间多方筹集经费,改善运属长夫生计,修治河道、堤坝,试图恢复河运。但是河湖淤塞、河务繁杂、河帑短缺、河员贪腐等因素制约了其治河,故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7.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了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华民族和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但同时她也是一条性格桀骜不驯的害河,一旦发起脾气来,就会给两岸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在北宋167年间,仅黄河中下游地区就发生决口事件达89次之多,受灾范围涉及到今河南、陕西、河北、山东等省。为了确保黄河沿岸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的稳定与安全,北宋政府高度重视黄河治理工作,曾屡次就此问题号召朝野人士进行讨论研究,群臣和皇帝本人都曾提出了不少颇有见地的治理建议和方案。朝廷在此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重要的如:设立专门的治河机构,疏导、堵塞决口,修筑埽岸,开渠分水,植树护堤,浚川排沙,机械浚河等等。这些措施,在当时所产生的效果各不相同,但从总体上看或多或少都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后人治河留下了不少珍贵的经验教训,对今天的治黄事业仍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鹗与罗振玉始订神交,是在光绪十七年(1891),其时,刘年三十五岁,罗年二十五岁。当时,刘鹗投效河工,致大力使郑州黄河决口合龙,声名大噪,遂被山东巡抚张曜招致,任鲁河下游提调。张幕中某些不知水利的迂腐文士,本汉代贾让不与河争地之说,主张放宽黄河河身以杜水患。而刘鹗竭力反对,写了《治河七说》,本后汉王景攻沙去淤之说,主张以“束水攻沙”之法,防止泥沙沉积,以根治黄祸。客居淮安的罗振玉,闻知上海筹赈绅士施少钦等拟以赈灾余款收买黄河两岸民地,以拓宽河身的消息,大为惊骇,即著万言长  相似文献   

19.
萌萌 《人生与伴侣》2022,(44):31-33
<正>明崇祯十五年九月,正当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第三次围困开封之际,官军突然决开柳园口附近的朱家寨、马家口黄河大堤,淹灌李自成的军队。河口决开后,怒浪巨涛吼若雷鸣,北门顷刻冲没,城内水深数丈,浮尸如鱼,全城覆没。开封东南六七百里一片汪洋。朝廷派工部侍郎周堪赓奔赴开封,堵塞决口。十二月十四日,年末岁尾,冬日苦短,太阳及早落山。工部侍郎周堪赓的官邸正准备开晚饭,忽传:“内阁差官到!”周堪赓听到差官口传“皇上召见”四个字后,  相似文献   

20.
明末清初,战乱频繁,河道年久失修,黄河与运河多次决口。康熙十六年,康熙以河道关系重大,委任靳辅为河道总督。靳辅任河督后,以筑堤、堵口、修坝、疏浚为治河之策,致使河归故道。由于河工是肥差,在靳辅治河的过程中党派争斗表现得相当激烈,而康熙也正是借治河打击朝中的党派,从而加强了皇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