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传佛教教派(五)觉囊派觉囊派是藏传佛教的一个重要派别。主要分布在今四川、青海交界一带,觉囊派的渊源,据《觉囊派教法史》记载,可追溯到无著论师。认为无著论师“非常明确地提出了他空大中观的见修”。他空思想传入藏区后,许多人便热衷他空思想的修习和宏传。大...  相似文献   

2.
藏传佛教觉囊派现今流传于四川省壤塘县一带藏区,以他空见闻名。何谓他空见?刘立千先生所著《印藏佛教史》引用土观·洛桑却吉尼玛的《宗教教派镜史》说,觉囊派所谓“他空者,他法为空,然一切法之本性即胜义谛,常住不变”;《宗教词典》说,觉囊派认为“事物本真是‘自’,加在事物上的虚妄分别是‘他’,性空义只能是‘他空’,不能是‘自空’”,《藏汉大辞典》说,无分别智“不染其他  相似文献   

3.
陈磊  李元光 《民族学刊》2023,(11):145-156+172
为打通佛教中观唯识二大车轨以及藏传佛教各派之教证,形成一整体中观哲学。米庞大师按“四法”:“空性、双运、离戏、等性”,将中观哲学分为由低到高的四个等级和四个认知阶段。虽然“四法”均是在胜义层面对空的理解,但单空、双运空、离戏空(离边空)均是权而非实,是为了引导不同根器的众生而说的相似(随顺)胜义,还不是真实(究竟)胜义。“等性中观”是最高阶段的究竟中观。他以其独创“等性中观”一统先哲们各种中观哲学,并使之成为一个逻辑严谨的中观哲学理论体系。米庞大师还运用“二理”(胜义理、世俗理)对中观与唯识进行了整合。即从能境角度看是圣智(胜义智)还是俗智(世俗智)在作抉择;从所境角度看,抉择的对象是胜义谛还是世俗谛。所以,二理是通往二谛的路径与方法。虽然中观各派之间以及中观同唯识之间的观点虽有高低之分,但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源不是各宗派论师本身的智慧优劣,而是各派所化众生根器不同。  相似文献   

4.
佛教自从传入西藏后,经过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其发展的早期,显教方面主要以寂护、莲花戒所传中观瑜伽行派思想为主,同时,兼学无著、世亲、清辨等人的著作。吐蕃王朝崩溃后,随着阿底峡的进藏,中观学派大师龙树、提婆、佛护、月称等人的著作被译成藏文,介绍给广大藏族学者,随之形成了不同的派别。由于教派多,僧人众多,寺院分布广,各派有自己所依据的经典论著,观点各异。宗喀巴博览经书,根据印度佛教中观应成派佛护、月称两位论师的思想,兼收各家之长,建立了自己的独特的  相似文献   

5.
空性理论为佛教基本思想之一,源于佛陀的次转法轮,光大于龙树师徒,8世纪传入藏区后,虽为后来藏传佛教各派所共许,但因传承等多种原因,理解不尽相同.公元15世纪,宗喀巴大师进行宗教改革,博览群籍,就佛教空性理论,从忠诚于本源、诸法皆为空、通达二无我、明中观胜法、空性为缘起、破除常断见、基位安二谛、善对治无明等方面予以正本清源,并就其实践,提出理破邪见、认识止观、止观结合、喻义观想、悲智双运、慧生功德、修奢摩他、次第悟空等修持方便,从而为轨范学佛秩序做出了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6.
徐华兰 《中国藏学》2023,(4):104-110+215-216
汉译《大乘密藏现证本续摩尼树卷》是藏传密教文献《大乘要道密集》中收录的一篇作品,译者应该是明代兼通汉藏双语的汉人译师莎南屹啰。该汉译本节译自元代萨迦派三祖扎巴坚赞所著《本续现证如意宝树》,内容仅为其中讲说“方便续”中有关“解脱道”的实修部分,即“殊胜大手印主要成就之五现证”中第三部分“观修圆满次第”、第四部分“得暖行行”、第五部分“观修近因阿哩葛哩自性菩提心”,以及“世间与出世间一切成就之五现证”,篇幅仅占全文的五分之一。文章主要考察了文本的著者、译者、主要内容、译本特点、翻译背景及研究意义等,以期从整体上对该文本有个大致的把握,并进而加深对明代藏传佛教萨迦派根本教法“道果法”于内地传播的认识及汉藏文化交流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一、伊斯兰伦理学与伊斯兰道德的定义 伊斯兰伦理学,是阐述和探讨与伊斯兰教义、教法、社会、人际关系等有关的穆斯林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学说。 伊斯兰道德,是指依据伊斯兰教义、教法约束和调整穆斯林之间以及穆斯林与社会和非穆斯林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伊斯兰教著名哲学家安萨里认为伊斯兰伦理学,是根据伊斯兰法典和苏非主义的原则阐述穆斯林行为方式的科学,他有时把伊斯兰伦理学叫做“通向来世的科学”,有时  相似文献   

8.
一解题 此碑立于塔尔寺内弥勒殿(俗称贤康,为塔尔寺兴建最早之佛殿,因殿内至供弥勒佛像而得名)门前北侧,碑高约1.9米,宽0.8米,碑额中心绘莲花宝座,两侧各刻一条龙,碑额正中刻一正方形印,印文藏汉对照,汉文为“护国宣化广慧大师班禅之印”,藏文为“rgal-khab skyog-ba'i-dge-rgàn chen-po rgyal-bstan yongs-kyi bdag-po thamd-cadmkhyen-pa pan-chen er-ti-ni'i-tham-ka”。石碑左、右及下面边缘刻有八宝图案。此碑刻藏文57行,楷书,全文清晰可读。碑文主要内容是记述九世班禅大师1935年5月至1936  相似文献   

9.
刘智,字介廉,回族,南京人.我国清代著名的伊斯兰教学者.他出身于经学世家,自幼诵习《古兰经》,青年时期熟读儒家典籍,并广泛涉猎佛道经义与西方有关书刊.后来又专攻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深入钻研伊斯兰教教义并游学国内穆斯林地区,求师问道,交流思想,搜求遗经,增广见闻.在深厚的学养基础上,他冥思苦想,会通诸家,闭门译著,写下了很多闸扬伊斯兰教教义的著述.他的译著数量多、范围广,流传下来的主要有《天方典礼》、《天方性理》和《天方至圣实录》.“天方”是我国古代对阿拉伯半岛的通称,系伊斯兰教兴起之地.这三“天方”书,系统介绍了伊斯兰教的宗教哲学、教义及穆罕默德兴教的实践过程.她们既是姊妹篇,又是系列书.三部大作象一座丰碑.矗立在中国伊斯兰教史上,为中国伊斯兰教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前人评论说:“刘智著书三种,其中心之著,为糅诸经而总著一经,谓之经,伊斯兰大义于是乎显.”又说:“中国之伊斯兰教义,在以往千年中,从事译著者,只以刘智为云霄羽毛.”这是在大约半个世纪前,汉族学者对他的评论.这种评论,恰当地表彰了刘智及其译著在我国伊斯兰教史和思想史上的地位,对我们今天学习和研究刘智译著,宏扬伊斯兰学术,促进与阿拉伯世界的文化交流,当是一种鼓午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觉囊教派起源于域摩弥觉多吉。其生卒年不详,大约是生活在公元十二世纪初叶北宋时期。此人原系一在家的瑜伽行者,后出家,改名为召巴吉波,曾向多人学“时轮金刚法”和“密集”等法。后修法获得证悟,悟解了后被觉囊派奉为其教义核心的“他空”之义,并著书阐述,创立了“他空”的见解。域摩弥觉多吉的五传弟子衮邦突结尊追(1243—1313)在今西藏日喀则西拉孜县东北建立了觉摩囊寺,简称觉囊寺,这一教派即因此而得其派名。到衮邦突结尊追的再传弟子笃补巴喜饶坚赞,该派才兴盛起来。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杂廓这样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诞生了夏尔杂·扎西坚赞这位成就非凡的大师.本文对其产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了粗略的阐述和分析,认为他的成就促成了佛苯两个宗教传统在其核心教义上的最终合流,而这样的成就与当时康区流行的无教派运动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试评达玛的禁佛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达玛是吐蕃王朝的最后一位统治者,他在位时进行了西藏佛教史上的第二次禁佛运动。文章主要论述达玛禁佛运动的历史背景及禁佛运动的具体内容,并尝试对达玛的禁佛运动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13.
大圆满法,属“阿底瑜伽”修法,是藏传佛教宁玛派最主要的法门,称之为该派“九乘教法之顶尖”,最能体现其佛学见解和特征,本文主要依据宁玛派的一些藏文典籍,论述大圆满法的法要、分类、主要修习法及传承概况。一、法要概说阿底瑜伽译言“无上瑜伽”、“最极瑜树”又称“秘诀瑜枷”、“方便智慧无二续等,其修法通称大圆满法,旨在追求证悟众生无始本有的清净心性。宁玛派认为,这种心性本净光明,自然任成,是非造作的自生智,或称自然本智,它无相、无愿、不住二取,不观待因缘,远离劳作思诠,证其空性法理,做到“空明觉了”,即可…  相似文献   

14.
大圆满法,属“阿底瑜伽”修法,是藏传佛教宁玛派最主要的法门,被称为该派“九乘教法之顶尖”,最能体现其佛学见解和特征。本文主要依据宁玛派的一些藏文典籍,论述大圆满法的法要、分类、主要修习法及传承概况。 一、法要概说 阿底瑜伽(),译言“无上瑜伽”、“最极瑜伽”,又称“秘诀瑜伽”()、“方便智慧无二续”等。其修法通称大圆满法,旨在追求证悟众生无始本有的清净心性。宁玛派认为,这种心性本净光明,自然任成,是非造作的自生智,或称自然本  相似文献   

15.
“大手印”法和“那饶六法”是藏传佛教噶举派所独具的重要教法.其主要特点可以借玛尔巴的一段论述概括:“修定而成佛者脐火与幻身,不修定成佛者往生和业印,入梦而成佛者幻梦和光明。了知自性而成佛者中有和大手印。”噶举派认为,大手印法门是解脱道,那饶六法是方便道.对这两种教法,很多汉文译著中都有所提及,但都略而不详.正如前辈学者马长寿先生当年在康巴藏区调查藏传佛教后所感叹的那样,这类教法往往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我们也属于“不知”者一类,既缺乏资料,又没有因缘得到噶举派高僧的指点.  相似文献   

16.
弥勒云南大地上的一颗明珠 弥勒历来英雄辈出,其中有 10位杰出人物的名字更是掷地有声。 杨纯武,明朝末年人,官至兵部尚书。悠远的历史,已俺没了他的音容笑貌,弥勒人永远记住的,是他为家乡赢得的骄傲,是他那“士人当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气和他少时在县城东郊禹门石洞里刻苦自学时用过的一张“石床 王炽,清末巨商,云南金融业开山鼻祖。他走出山门,创设同庆丰票号,分号遍及成都、汉口、上海、广州、北京等地,香港、越南海防设办事机构。他忧患国难,企盼民族振兴,先后垫款或入资数十万金,开发东川铜矿、个旧锡矿、石龙坝水电站…  相似文献   

17.
中国穆斯林素称自己属伊斯兰教逊尼派哈乃斐教法派别。本文认为 ,从明代开始 ,哈乃斐教法从“法”的范畴走向“俗”的领域 ,具有中国本土的特点。清代苏非派产生后 ,教法从“一元”演变为“多元” ,成为一种“内行外明”的礼仪制度 ,中国苏非派穆斯林遵行的教法是融苏非主张、本土习俗和哈乃斐教法为一体的一个“综合体”。  相似文献   

18.
卢素文 《中国藏学》2022,(6):14-22+212-213
青海玉树迄今发现有5处吐蕃时期摩崖石刻,大日如来佛堂内石刻和恰冈石刻图像题材为毗卢遮那佛与八大菩萨和毗卢遮那佛与二菩萨,皆与毗卢遮那佛有关,另外3处石刻图像为十方佛、佛传、初转法轮图和礼佛图等。文章通过对玉树勒巴沟吾娜桑嘎石刻和贝纳沟大日如来佛堂西侧崖壁的图像和藏文题记进行研究,认为大日如来佛堂西侧崖壁所刻的“毗卢遮那佛+二弟子+十方佛+《普贤行愿品》”的组合表现了毗卢遮那信仰与华严信仰的结合,吾娜桑嘎石刻中“释迦八相+骑象普贤+骑狮文殊”的组合则与法华信仰有关。这两处图像的出现,体现了吐蕃时期流行的毗卢遮那信仰与以敦煌为代表的汉地法华、华严信仰的结合,是汉藏佛教交流中出现的新的图像样式,为研究汉藏文化在佛教信仰方面的交流融合提供了重要例证。  相似文献   

19.
18世纪末,拉卜楞寺第二世嘉木样董·久美旺吾遵照第六世班禅华丹益西的法旨,依照后藏地区江仁钦宗的弥勒佛殿款式,在甘肃夏河县拉卜楞寺大经堂之西北隅亦修建将一座弥勒佛殿(俗称大金瓦寺,也叫寿禧寺)。同吋,聘请了数名尼泊尔国手艺高超的金属工匠,来铸造高达8  相似文献   

20.
达玛(或称达磨、朗达玛)是统一的吐蕃王国的最后一个赞普,其在位时间仅短短四年,后代史书中关于他的记载多与他在位时推行的“灭佛”政策有关。关于达玛禁佛一事,本文认为有两点问题有必要进行讨论:首先,达玛时期推行的是“禁佛”政策,而非大部分藏汉史籍中所载的“灭佛”政策;其次,对于达玛禁佛的评价应该尽量摒除佛教典籍中带有宗教情感的偏见对我们的影响,从当时吐蕃王国的历史背景及禁佛政策造成的历史影响给予达玛以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