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其哲学、艺术具有更为深刻而纯粹的“宇宙2人”系统的特性。对中国哲学、艺术与宇宙的关系,勾划出一个暂可成立的理论模式,既是讨论、研究的出发点,也是进一步深化学术研究的必要环节。本文即提出“道一气一艺”模式,来加以讨论。从实体本体论(水土木金火)出发,中国人以“气论”为中介,推演到“抽象一流动”本体论。哲学史、艺术史、文化史的事实表明,“气”范畴确是从“形上”界走向“形下”界的转换环节(个别例外,则是“道”与“气”相混),是从无形转换到有形的中介。我们先从“气”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正> 1.“鲁学”的涵义:区域儒学自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儒学的发展不只是纵向的传授、祖述,另一个具有同等意义的发展方式,是儒学在地域上的传播、拓展。纵向的传授,从孔子到子思再到孟子……,构建起绵延不绝的发展世系;横向的传播,由鲁播及卫、宋、梁、齐,从中国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中南半岛……,拓展了儒学的覆盖面,形成广袤的“儒学文化圈”。研究儒学,不仅要研究儒学递嬗的历史,研究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郑玄、朱熹等儒学巨擘的思想,也应研究一下儒学的地域传播,从空间观上来把握、体认这一伟大的文化事象。  相似文献   

3.
Internet的飞速发展,推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在网络上进行贸易往来,数字签名技术保证了贸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常见的数字签名技术有RSA数字签名体制、DSS数字签名体系、椭圆曲线数字签名算法等。  相似文献   

4.
庄森 《学术探索》2005,(2):136-140
本文从解读胡适杂文的文本入手,从文体结构、论证方法、行文造句及文学手法的运用诸方面探讨胡适杂文的表现艺术,指出胡适的杂文有三个突出的艺术特点:其一,结构严密。论证环环紧扣,说理极为有力。其二,清楚明白。一是思想清楚,观点明确;二是语言显浅,明白通俗。其三,议论形象。一是勾勒形象,说理可感;二是善用比喻、富于幽默,全文既通俗浅白,也还生动形象。  相似文献   

5.
庄森 《阴山学刊》2005,18(2):30-36
胡适的杂文有三个突出的艺术特点:其一,结构严密。论证环环紧扣,说理极为有力。其二,清楚明白。一是思想清楚,观点明确;二是语言浅显,明白通俗。其三,议论形象。一是勾勒形象,说理可感;二是善用比喻、富于幽默,全文既通俗浅白,也还生动形象。  相似文献   

6.
论文学的“空白”艺术及其审美魅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空白"是指文学艺术的一种审美理念和艺术创作自觉选择的艺术手段。从"空白"产生的最早的哲学、美学源头,追溯其理念的萌芽和流变,再针对文学活动的具体实践,剖析其生成方式和艺术魅力,以期突破传统研究方式和学术追求上的局限,从而实现由宏观泛论到实际文艺批评模式的创新。总的来说,文学艺术以其独有的言说方式,由作家精心建构的艺术"空白",既是哲理意识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渗透,也是文学理论和文学活动时间的自觉选择。在这个属于人类精神灵性的表达的领域里,"空白"具有无尽的魅力,值得继续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在谈及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的辩证关系时,现在的理论界谁都不会否认艺术形式的相对独立性,然而这种相对独立性表现在艺术形式美的魅力方面却没引起认真探讨。那么艺术形式是什么呢?首先在这个问题上目前就存在着几种不同看法。一种看法认为艺术形式指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形式,如音乐、美术、文学、电影、戏剧等等;再一种看法认为艺术形式是指构成形象的感性材料、组合规律及其技巧等。我们所说的艺术形式美是基于后一种看法讲的。第一种看法涉及到文艺样式,而不同文艺样式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存在所谓美不美的问题;第二种看法,能从形式美的独立价值看到它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五四以来 ,现代作家们自觉而执著地探求着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 ,这种探求成了现代散文的一大重要主题。我们把这一类散文称为“人生美文”。人生美文成功地展现了“五四”以来的现代作家在探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时所走过的曲折道路。反映了他们怎样由苦闷而思考 ,由思考而奋起 ,终于在生活的实践和磨炼中 ,认识了人生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一步一步地从狭小的“自我”走向国家、民族的“大我”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同时 ,这些美文还对整个生命途程中各个时期的思想、感情、心态等方面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总结。从某种意义上说 ,人生美…  相似文献   

9.
标题是人们常见的语言符号。囿于字数所限,创作具有美学品格而兼备艺术魅力的标题,有一定的难度。但“字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汉语言的丰富性和语法、修辞的灵活性,为标题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当代各类媒体中,匠心独运、脍炙人口的标题可谓琳琅满目、蔚为大观。现略举数类藉以能“尝一脔而知全鼎之味”。  相似文献   

10.
《中文信息》2004,(12):26-29
城市中的我们不得不活在旅途的局限中,这是使人懊恼的事件,无论是满足眼睛的色欲还是内心的狂想,再或者要达到《瓦尔登湖》那样“生活在别处”超然的意境,所以对于风景,只有不断地行走,不断地寻觅。  相似文献   

11.
洛阳学中的核心思想是中文化,天地之中与天下之中则是中文化的基础。该文从文献梳理中,对天地之中较天下之中的历史地理分布进行了排列,反映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的说法,不仅时间最早,而且文献最多。通过比较,两者不仅有相同点,而且天地之中较天下之中内涵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12.
与西方艺术相比,中国传统艺术更重视理想的表现,它使人们在艺术中得到一种虚幻的精神上的“自我满足”,此即中国传统艺术的“自足性”。这种自足性,在小说戏曲中的突出表现是大团圆结局;在山水田园诗画中则表现为宁静、和谐、神韵悠远的意境。导致小说戏曲中大团圆结局的根源,主要是儒家的中和思想、中国文化的“乐感意识”、封建专制制度及市民阶层的理想愿望;导致山水田园诗画中宁静、和谐、神韵悠远意境的根源,则主要是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文人士大夫的理想愿望与处世态度。  相似文献   

13.
李德成 《大庆社会科学》2006,(5):F0002-F0002
2006年10月16日晚上,英雄的大庆人站在央视大舞台上,高举起“CCTV2006年度中国魅力城市”的奖杯,向全国人民宣告:“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的大庆,赢得了“十佳中国魅力城市”殊荣。大庆参与“CCTV2006年度中国魅力城市”评选,并成功获得“中国魅力城市”的殊荣,是“在最短时间内,最大范围内,取得了最好的宣传效果”,通过参与这项活动,大庆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中国魅力城市是大庆又一张光彩夺目的“金质名片”。“中国魅力城市”展示活动,是央视策划的一个集中展示我国城市建设成果的很有影响力的活动。中国魅力城市以“科学的城市…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以来,文学艺术在社会经济的制约和驱动下,以令人吃惊的速度朝商品化、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倾斜和转靠。文学艺术不再仅仅作为意识形态而存在,同时也是作为现代化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组成部分──文化艺术生产力的角色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着重要作用。文学艺术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精神产品的主要生产承担者,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终于走向了市场,开始理直气壮地面对自己的消费者。应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的进步。诚然,文艺的意识形态性是文艺的社会本质的一个不容置疑的重要规定性,但同时也应看到文艺的…  相似文献   

15.
一、个性气质与创作特色在中国当代文坛上,贾平凹是一个独树一帜的作家。从地理位置看陕西作家,陕北上瘠地寒,民性暴烈,多出造反英雄,关中为历代建都地,民风淳厚,陕南山青水秀,其民精灵秀雅.长于生计。贾平凹生长的商州,介于陕南与关中之间。和他的生地一样,贾平凹文秀温雅的气质,也具备关中人厚道的一面。他的人格气质,以及作品中透出的思想内蕴,都有一种诗一样的感情索绕回旋,散发着一种迷人的神秘气息,使人在阅读他的作品时,不自觉地就沉洒于他的感情漩涡中。贾平凹被称为文坛怪杰,他的作品具备有与众不同的审美就力,…  相似文献   

16.
论色彩艺术的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色彩自身的特质,能帮助我们分析色彩在人类艺术史上的存在特征。人类对于抽象色彩和抽象音响具有同样敏锐的反应与幻想力,这种幻想力科学地揭示了色彩的原始本质,闪耀着人性与智慧之光。同时色彩蕴涵着宇宙运动的秩序与和谐,它有着无穷无尽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18.
李骏  吴龙桓 《兰州学刊》2011,(4):207-209
嘉比力克批判"为艺术而艺术"的现代主义艺术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疏离及与社会的割裂,认为在当今社会,艺术家应当肩负更多的社会责任。她提倡生态艺术与"女性伦理",指出与社会互动、紧密联系才是新艺术的典范,才能使艺术重生魅力,回归精神的领域。嘉比力克是当之无愧的女性主义艺术学者。  相似文献   

19.
戏剧艺术的“生命气息”──论曹禺早期剧作的艺术氛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戏剧氛围,是戏剧艺术的审美形式范畴,它包含着戏剧文学,舞台环境,戏剧情景与观众审美心理等多重戏剧因素。曹百戏剧的魔力,是与曹高戏剧艺术的独特氛围分不开的,对曹禹戏剧氛围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剧作家的审美追求。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透视剧作家对现代戏剧的民族化与现代化交融的探索。同时,也可启示我们从戏剧舞台环境、戏剧表演戏剧交流过程中观众的审美心理等方面人手,把曾高戏剧研究引向深入。田本相先生在《曹吕传》中说:“我以为,自他写《雷雨》以来,他的《日出*原野》都一直追求戏剧的神韵,味道,或者说…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论 (文艺评点 )中提及“一”说 ,如“一乃文之真宰”、“用夫不一”、“一画”、“一形”、“一笔画”、“一笔书”、“以少总多”、“万取一收”等 ,这种“一”的创造理论 ,具有深邃的哲学———美学的渊源。西方古希腊哲学中有“一”说。中国古代儒释道文化、特别是道“一”的美学观点 ,十分丰富深刻 ,对几千年艺术创造构成强大的辐射和渗透。发掘和整合“一”的艺术理论 ,需要在形上的古典哲学智慧的背景和氛围中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