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发表俞吾金的论文《从科学技术的双重功能看历史唯物主义叙述方式的改变》(以下简称"俞文"),提出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叙述体系已遭受严峻的挑战,并对"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①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了否定。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0期发表了我和俞吾金的争论文章,拉开了“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传统叙述方式的改变问题”争论的帷幕。我对俞吾金所持观点的批判是系统的、整体的、根本性的。俞吾金所持观点不仅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误解,而且存在对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一书的误解,存在对哈贝马斯观点不恰当的外推、代换与发挥。关注西方马克思主义相关研究的演进,重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可以认为:肖前等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较好地发掘和总结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意识形态理论和科学技术观,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良好的表述体系;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叙述体系已遭受严峻挑战的观点,是俞吾金未能正确地看待西方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以及未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传统叙述方式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从科学技术的双重功能看历史唯物主义叙述方式的改变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叙述体系包含着三个理论前设 ,即资源和生产发展的无限性 ;科学技术只具有生产力的功能 ,且历史作用始终是进步的和革命的 ;科学技术不是意识形态。当代西方哲学家对这三个理论前设提出了挑战 ,揭示了科学技术的另一个功能———意识形态功能。当代历史唯物主义的叙述方式应对此做出积极的回应 :一是生态学语境的切入 ;二是对生产力本质和历史作用的重新认定 ;三是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命题的重新阐释 ;四是对意识形态概念的重新表述  相似文献   

4.
<正> 笔者有幸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撰写了《社会生活方式》一章,但因研究刚刚起步,加之篇幅所限,本章未能探讨社会生活方式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内在联系以及社会生活方式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些极为重要而又颇具难度的理论问题,对此一直深感遗憾,正是这种“遗憾”,迫使我不断探索和捉摸,方得拙文,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5.
蒋迪 《东南学术》2021,(4):75-81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学界掀起了马克思《资本论》研究的又一轮热潮.但是目前国内对于《资本论》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对其价值维度的讨论而忽略了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科学性特征.这种解读方式极易导致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误读为一种单纯的革命动员理论,或者是一种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宣判".马克思主义理论固然不满足于解释世界而是要改变世界,但改变世界的前提是要将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理解为一种指导实践的"科学",而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宣言".  相似文献   

6.
李卫华 《河北学刊》2015,(1):104-107,116
讲故事是人类的本能行为,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随着当代电子传媒的飞速发展,大量新的叙述体裁(如"真人秀"、微博、微信)涌现出来,无论是旅游热、古迹热、消费热、食品安全忧虑,甚至国学热,都借叙述而取得公众关注。叙述学不得不面对文化实践,自我改造。不仅要有各门类叙述学处理各种体裁,还必须有覆盖各种叙述体裁的一般理论。"广义叙述学"是应文化的需要自然而然地产生;它不是一种人为的构筑,而是当代文化发展的总结。正因为此,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五位多年在高校研究叙述学的学者对若干理论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李卫华发现中国古人已经在讨论广义叙述学,金圣叹评论历史著作,用的是类似评论小说的方式,而且意识到"纪实"与"虚构"的重大分野;谭光辉对拙作《广义叙述学》中提出的纪实与虚构的"区隔"原则提出值得重视的商榷;王瑛认为广义叙述学的提出,是中国学术界长期努力的结果,是叙述学发展的"第三阶段";王委艳认为广义叙述学形成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使批评理论的中国化有了一种新的方式。本辑也附了一篇拙文,试图把一种似乎简单的现象——"分层"扩展到所有的叙述(尤其是"演示叙述")中,此时出现了远远比小说复杂的情况。参与讨论者的共同看法是:"广义叙述学"还远未形成一个体系,它作为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等待着更多的学者参与、批评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谭光辉 《河北学刊》2015,(1):107-110,116
讲故事是人类的本能行为,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随着当代电子传媒的飞速发展,大量新的叙述体裁(如"真人秀"、微博、微信)涌现出来,无论是旅游热、古迹热、消费热、食品安全忧虑,甚至国学热,都借叙述而取得公众关注。叙述学不得不面对文化实践,自我改造。不仅要有各门类叙述学处理各种体裁,还必须有覆盖各种叙述体裁的一般理论。"广义叙述学"是应文化的需要自然而然地产生;它不是一种人为的构筑,而是当代文化发展的总结。正因为此,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五位多年在高校研究叙述学的学者对若干理论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李卫华发现中国古人已经在讨论广义叙述学,金圣叹评论历史著作,用的是类似评论小说的方式,而且意识到"纪实"与"虚构"的重大分野;谭光辉对拙作《广义叙述学》中提出的纪实与虚构的"区隔"原则提出值得重视的商榷;王瑛认为广义叙述学的提出,是中国学术界长期努力的结果,是叙述学发展的"第三阶段";王委艳认为广义叙述学形成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使批评理论的中国化有了一种新的方式。本辑也附了一篇拙文,试图把一种似乎简单的现象——"分层"扩展到所有的叙述(尤其是"演示叙述")中,此时出现了远远比小说复杂的情况。参与讨论者的共同看法是:"广义叙述学"还远未形成一个体系,它作为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等待着更多的学者参与、批评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瑛 《河北学刊》2015,(1):110-113,116
讲故事是人类的本能行为,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随着当代电子传媒的飞速发展,大量新的叙述体裁(如"真人秀"、微博、微信)涌现出来,无论是旅游热、古迹热、消费热、食品安全忧虑,甚至国学热,都借叙述而取得公众关注。叙述学不得不面对文化实践,自我改造。不仅要有各门类叙述学处理各种体裁,还必须有覆盖各种叙述体裁的一般理论。"广义叙述学"是应文化的需要自然而然地产生;它不是一种人为的构筑,而是当代文化发展的总结。正因为此,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五位多年在高校研究叙述学的学者对若干理论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李卫华发现中国古人已经在讨论广义叙述学,金圣叹评论历史著作,用的是类似评论小说的方式,而且意识到"纪实"与"虚构"的重大分野;谭光辉对拙作《广义叙述学》中提出的纪实与虚构的"区隔"原则提出值得重视的商榷;王瑛认为广义叙述学的提出,是中国学术界长期努力的结果,是叙述学发展的"第三阶段";王委艳认为广义叙述学形成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使批评理论的中国化有了一种新的方式。本辑也附了一篇拙文,试图把一种似乎简单的现象——"分层"扩展到所有的叙述(尤其是"演示叙述")中,此时出现了远远比小说复杂的情况。参与讨论者的共同看法是:"广义叙述学"还远未形成一个体系,它作为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等待着更多的学者参与、批评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委艳 《河北学刊》2015,(1):113-116
讲故事是人类的本能行为,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随着当代电子传媒的飞速发展,大量新的叙述体裁(如"真人秀"、微博、微信)涌现出来,无论是旅游热、古迹热、消费热、食品安全忧虑,甚至国学热,都借叙述而取得公众关注。叙述学不得不面对文化实践,自我改造。不仅要有各门类叙述学处理各种体裁,还必须有覆盖各种叙述体裁的一般理论。"广义叙述学"是应文化的需要自然而然地产生;它不是一种人为的构筑,而是当代文化发展的总结。正因为此,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五位多年在高校研究叙述学的学者对若干理论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李卫华发现中国古人已经在讨论广义叙述学,金圣叹评论历史著作,用的是类似评论小说的方式,而且意识到"纪实"与"虚构"的重大分野;谭光辉对拙作《广义叙述学》中提出的纪实与虚构的"区隔"原则提出值得重视的商榷;王瑛认为广义叙述学的提出,是中国学术界长期努力的结果,是叙述学发展的"第三阶段";王委艳认为广义叙述学形成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使批评理论的中国化有了一种新的方式。本辑也附了一篇拙文,试图把一种似乎简单的现象——"分层"扩展到所有的叙述(尤其是"演示叙述")中,此时出现了远远比小说复杂的情况。参与讨论者的共同看法是:"广义叙述学"还远未形成一个体系,它作为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等待着更多的学者参与、批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赵毅衡 《河北学刊》2015,(1):100-104,116
讲故事是人类的本能行为,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随着当代电子传媒的飞速发展,大量新的叙述体裁(如"真人秀"、微博、微信)涌现出来,无论是旅游热、古迹热、消费热、食品安全忧虑,甚至国学热,都借叙述而取得公众关注。叙述学不得不面对文化实践,自我改造。不仅要有各门类叙述学处理各种体裁,还必须有覆盖各种叙述体裁的一般理论。"广义叙述学"是应文化的需要自然而然地产生;它不是一种人为的构筑,而是当代文化发展的总结。正因为此,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五位多年在高校研究叙述学的学者对若干理论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李卫华发现中国古人已经在讨论广义叙述学,金圣叹评论历史著作,用的是类似评论小说的方式,而且意识到"纪实"与"虚构"的重大分野;谭光辉对拙作《广义叙述学》中提出的纪实与虚构的"区隔"原则提出值得重视的商榷;王瑛认为广义叙述学的提出,是中国学术界长期努力的结果,是叙述学发展的"第三阶段";王委艳认为广义叙述学形成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使批评理论的中国化有了一种新的方式。本辑也附了一篇拙文,试图把一种似乎简单的现象——"分层"扩展到所有的叙述(尤其是"演示叙述")中,此时出现了远远比小说复杂的情况。参与讨论者的共同看法是:"广义叙述学"还远未形成一个体系,它作为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等待着更多的学者参与、批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全胜  王立梅 《理论界》2010,(3):99-100
在《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一书中,柯亨提出了"受到限制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包括一切的历史唯物主义"这两种理论。这是柯亨用分析的方法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解读。本文主要考察柯亨针对什么提出"两种历史唯物主义"以及"两种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内涵是什么,国内外学者对这"两种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如何评议。  相似文献   

12.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制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培育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处理教材内容的若干原则"中又强调:"历史教学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以上要求和原则说明,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导历史教学。笔者于此,谈谈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通常一说到历史唯物主义,人们自然想到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辩证关系、阶级斗争等概念相关理论内容。但这些概念在历史主义原则框架下叙述的理论内容,和在自然主义原则的框架下叙述的理论内容,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历史的解读,后者是科学的解读。本文认为把握马克思哲学本质,是在历史主义框架下解读历史唯物主义。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主义原则,则隐藏在"历史"概念后面的历史观念里,本文就是发现这一历史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14.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奥康纳认为,由于传统历史唯物主义对"自然"理解的缺陷以及这种理解所造成的对于"文化"理解的片面性,导致"自然"在传统历史唯物主义中没有应有的位置,从而使它无法完成科学合理地说明历史的延续、变迁和转型的理论使命.奥康纳要用自然改造文化观念,用自然和文化改造传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重新理解自然、文化、社会劳动之间的关系,以此重构历史唯物主义,并使之真正成为面向人和自然、社会和自然之和谐关系的当代哲学.  相似文献   

15.
我已经说过,《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在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认识论基础上建立的历史现象学,而后来的《资本论》则是他系统理论表述的“逻辑学”。(参见拙文:《马克思哲学理论发展的三个制高点》,《哲学动态》1997年第6期)但仔细去分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全面说明和表述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同时,他在哲学意义上建构的历史现象学批判也有了进一步更加成熟的表述。与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那种艰难的理论逻辑建构不同,这是将科学的理论思路有条理地呈现出来的过程。在此,我们简要地…  相似文献   

16.
拙文《21世纪西方文化会让位于东方文化吗?》在《争鸣》1994年第1期刊出后,感到言犹未尽,故撰此文加以补充,以进一步就正于季羡林等先生与读者。  相似文献   

17.
青年鲍德里亚在《生产之镜》一书中,批评马克思将历史唯物主义变成了一种普适性的哲学,并指认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真正理论基础的资本主义现实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此断言历史唯物主义已根本过时。作者正面应答了鲍德里亚的种种批评和挑战,通过科学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当代性,进而捍卫了马克思的历史科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8.
以实践为基点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主干所在,贯穿于马克思理论研究的全过程,但马克思并没有把它整理成系统的理论,即使是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做的"经典表述",如马克思所言,也只是从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的角度对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简要说明,这给我们今天如何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带来了许多问题.准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必须与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变革结合起来,即必须从实践出发,找到唯物史观中"唯物"和"历史"的所指,进而全面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旨所在.  相似文献   

19.
国际共运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被列宁誉为“党的最可贵和最大的理论家”(《列宁全集》第36卷第617页)、“学识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列宁选集》第3卷第550页)的布哈林曾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一书中进行过建立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尝试.布哈林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或工人阶级社会学的理论基础,所以他把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又称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通俗教材》(见布哈林《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人民  相似文献   

20.
资本逻辑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三重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是以表征时代精神的方式来面对现实的.历史唯物主义对现实的把握,并不是再现资本主义时代的诸种社会表象,而是表征了"资本关系统治全部社会现实"的资本主义时代精神并使自身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从而塑造和引导了无产阶级争取从资本关系的统治中解放出来、把人类生活的现实变成理想的现实的新的时代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分析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面对社会现实的基本方式,这种批判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世界图景和伦理诉求这三重理论内涵均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