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网络智能采集系统/RYC-SA-POMAS-S”,采集2007年至2017年中国知网的相关文献。将文献计量法与知识图谱分析法相结合,采用基于PYTHON语言自建的自然语言分析软件对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聚类分析以及共现分析,得出关于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热点及未来趋势的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关于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热点聚焦为六大主题: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网络舆情处置机制、高校网络舆情特征、高校网络舆情影响、高校网络舆情相关群体和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媒介。关于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未来趋势体现在三大方面:借助信息科技,促进研究范式转换;运用多学科理论,丰富研究视角;运用系统思维,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体系。  相似文献   

2.
社会心理与网络舆情有着密切的联系。为加强高校舆情的引导与应对处置,切实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文章分析了社会心理与网络舆情的关系,梳理了社会心理学视野下高校网络舆情产生的因素,提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处置的措施,为高校应对网络舆情事件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李浩 《学术探索》2023,(4):144-150
网络舆情治理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当前,我国已有高校通过采取学分化、实验化、项目化等方式引入网络舆情治理相关内容,引导了学生关注、思考、研究社会热点舆情,提升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水平。未来,可积极构建技术协同机制、研究协同机制和实践协同机制,在创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同时,充分发挥其社会价值,为有效化解网络舆情危机,营造和谐稳定网络氛围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研究已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课题.本文试通过对网络信息传播效应演化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进行分析,构建应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5.
大众"麦克风"时代,网络舆情的应对成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正确认识、及时分析高校网络舆情,是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在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现状与问题基础上,提出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现实性策略:建立一支高素质舆情工作队伍,构建"四位一体"的引导机制,运用专业"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等。  相似文献   

6.
微博、BBS、博客等新媒体逐步走上台面,其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分众性、引导性和非线性传播等特点和优势,逐渐成为追求个性和思想自由的大学生的生活主题。在新媒体时代,各种社会敏感问题都能通过新媒体迅速进入高校,吸引学生,这对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在此挑战下,高校应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塑造良好的高校网络舆情氛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高校。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期的网络舆情事件增多,不仅降低了网络舆情涉事方的社会声誉,也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网络舆情服务机构良莠不齐,导致网络舆情的研判、预警活动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对网络舆情预警活动的规范,成为社会治理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规范网络舆情预警,需要规范舆情预警服务机构和社会管理部门的组织管理架构,以提高网络舆情预警的质量和效率;需要规范相关法律法规,将舆情预警活动纳入法制的轨道;需要规范网络舆情服务从业者的行为,通过职业伦理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自觉度。  相似文献   

8.
社会现实中的热点、焦点、敏感议题易受到高校学生群体的广泛关注,从而引发高校网络舆情。高校网络舆情的新特点,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原则内化为高校教育者的主导性引导、大学生网络受众的主体意识与主体自律,以此实现网络主体的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9.
<正>2013年6月28-29日",舆情研究学术论坛"在天津举行。此次学术会议由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天津社会科学》杂志社联合主办,来自全国3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的60多名从事舆情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中宣部舆情信息局副局长孙瑜到会并致辞。会议围绕舆情基础理论、网络舆情、舆情调查、舆情与政府管理、舆情与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时代带来了网络舆情的多样化发展。高校网络舆情的特殊性,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来了新的挑战,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探讨在新常态下如何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来引导高校网络舆情,是高校培养环节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研究网络舆情的主客体关系,把握高校网络舆情变动传播涨消规律出发,对建立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逐渐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如果做好党的网络舆情工作是党在新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波及范围广;有着广泛的社会参与;极易转化为实际行动,造成的后果具有不确定性。网络舆情的以上特点使得党在进行网络舆情工作时面临如下挑战:价值观多元化对舆论正面引导形成冲击、媒体传播技术发展为党的网络舆情工作带来深刻变革、领导干部的网络舆情工作能力尚有欠缺。加强和改进党的网络舆情工作的重点是积极应对,保证权威信息的发布;引导群众理性,制造正面舆论环境;完善互联网平台的舆论惩戒机制;针对突发事件的经验教训对群众进行适当教育。  相似文献   

12.
论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及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高校网络舆情及其内容与管理的相关问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3.
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立体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研究高校共青团舆情引导现状与现行青年舆情需求的冲突,提出高校共青团应占领网络阵地,通过完善门户网站、依托热门论坛开辟团情舆情版块与打造网络舆情团支部等途径丰富高校共青团网络舆情引导载体。  相似文献   

14.
潘琪  张红玲 《南方论刊》2022,(11):109-112
当代社会,舆情传播的主流途径已经由线下转为线上。网络舆情的去中心化、低成本性和易被推动能使舆情产生很大影响力。信息化社会和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引导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媒体素养和“三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高校需“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把握大学生媒体应用规律,重视建章建制,提升网络舆情引导水平,重新建构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找到合适的话语方式,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和突发事件的频发导致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之一,但相关研究缺乏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文献的量化和可视化分析。文章选取2009-2018年CNKI中的223篇以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为主题的CSSCI来源期刊和北大核心期刊文献为样本,利用Citespace对文献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等绘制知识图谱,对研究热点、研究演化路径和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基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主体、表现形式、预警和应对策略的研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未来研究将会朝着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非理性网络舆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研究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6.
付业勤  郑向敏 《理论界》2014,(4):190-193
会展网络舆情危机是网络新媒体时代会展危机管理和公共关系活动面临的全新课题。从会展网络舆情危机产生的背景出发,对会展网络舆情危机的内涵进行介绍;从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生原因、事件影响、引发与呈现形式3个视角对会展网络舆情危机进行分类。最后,根据会展网络舆情危机的不同应对主体、危机的不同类型和危机发生的不同阶段,提出会展网络舆情危机的主要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事关国家发展与民族未来。但多发的网络舆情为高校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也对高校的稳定发展和高校形象带来负面影响。本文以高校网络舆情事件为研究主体,着重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并以两所高校的网络舆情事件为例,对比分析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过程以及如何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合的处置机制,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帮助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微博、微信等网络传播新平台的出现,社会大众更加倾向于通过网络平台表达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期盼。一方面网络舆情对社会公平正义在社会预警、政策制定、权力运行、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等方面具有正向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网络舆情在网络虚假信息、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监督越位等方面对社会公平正义有负面的影响。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强大的网络监督、媒介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对社会公平的维护。  相似文献   

19.
试析网络舆情对网络民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民众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社会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网络舆情主要通过电子邮件、新闻组、即时通讯、电子公告牌、博客、维客和其他社会性软件等来传播。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和交换媒介,已经发展成为网民发表政治言论,进行舆情表达的重要场所。因此,研究网络舆情对网络民主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下,网络舆情空前活跃,大众对民生、贪腐、道德等社会热点高度关注,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氛围.不可否认,网络舆情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一些问题与倾向也显现出来.针对现实社会中的利益冲突和网络空间中消极情绪的蔓延,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发挥网络舆情的正能量,这是网络舆情社会管理创新必须面对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