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金凤,1922年出生,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现任河南省剧协副主席,她6岁随父学艺并演出,非常受观众喜爱,很快获得“7岁红”的美誉。14岁正式登台,经常上演的剧目有《罗焕跪楼》、  相似文献   

2.
豫剧是中国地方戏曲中影响较大的剧种之一,曲调流畅,节奏鲜明。号称豫剧大王的陈素珍、崔兰田和马金凤各以独具特色的艺朮风格自成一家;而常香玉则在豫西调的基础上吸收豫东调的一些唱腔,创出了自己的流派。《朝阳沟》、《人欢马叫》是脍炙人口的现代剧目,传统戏《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经继承和改编后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相似文献   

3.
邓为 《金色年华》2010,(2):70-70
豫剧大师马金凤老师在80年的演艺生涯中,每次演唱完后,为保护嗓子,都要喝上一碗面汤,这是当年她唱戏把嗓子唱哑后一位老中医告诉她的保养方子。这个习·赁马金风一天都没有中断过。为了保护嗓子,她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80年没有喝过一滴酒,以至于有一年在马老的祝寿宴上,马金风老师笑着说:“我很想知道葡萄酒是什么味,可是我还是不能喝。”在85岁高龄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演唱《穆桂英挂帅》时,字正腔圆,声音清亮,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一位80多岁老人所唱的。  相似文献   

4.
李良旭 《职业》2012,(31):71
在戏曲及小说《杨家将》中,穆桂英是一个被神话了的巾帼英雄。她征战卫国,屡建战功,在人们种种臆想中成了一个刀枪不入、不食人间烟火的女战神。大型古装电视剧《穆桂英挂帅》对穆桂英的人物形象有了很大突破,彻底颠覆了她在人们脑海中出神入化的形象,将穆桂英从一个真实、亲切、可爱的邻家小妹,成长为巾帼英雄的过程娓娓道来,令人耳目一新。而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充满了艰辛和曲折,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的。穆桂英3岁进山,5岁开始学阵法。一个阵法,她学了15年。15年,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和坚强,从中我们看到穆桂英的刻苦和努力。  相似文献   

5.
2011年央视春晚,亿万观众不约而同地喜欢上了高唱豫剧《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的3岁小女孩张欣怡,一致认为她是戏曲小神童,是春晚最给力的小演员。谁也不会想到,张欣怡出生不到百天,就失去了父亲。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两岁半起,她开始登台演出,只为给身患绝症的姥姥和体弱多病的妈妈筹措医药费……  相似文献   

6.
两个半小时的全本中国京剧《杨门女将》近日在纽约百老汇完成了首次为期两天的演出,中外京剧迷蜂拥至后台与演员合影,场面几到“失控”状态。 由美国齐淑芳京剧团演出的《杨门女将》是继1930年梅兰芳到纽约百老汇演出京剧折子戏后中国京剧再次登上百老汇舞台。已经年届花甲的齐淑芳挂帅扮演的穆桂英,其余演员也都是旅美的中国京剧演  相似文献   

7.
胡铁华 《老年人》2010,(4):24-25
耿莲凤,著名军旅歌唱家,曾因演唱《长征组歌》、《康定情歌》等歌曲,受到观众的喜爱。虽然在“红歌”舞台上活跃了近50年,但她艺术生命长青,在全国各地舞台上,还经常看到她的身影。2009年,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联欢晚会上,她与梦鸽、麦穗等中青年军旅歌唱家合唱的《祖国一片新面貌》,更是让人热血沸腾,激情难抑。  相似文献   

8.
刘柳全 《老年人》2004,(12):18-19
提起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刘赵黔,湖南人一点也不陌生。她在舞台上扮演的一个个角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2年,刘赵黔在大型现代花鼓戏《桃花汛》中扮演一号主角,获得了全国戏曲表演最高奖———第九届“梅花奖”暨第二届“文华奖”。这是她演艺生涯中的大喜事,  相似文献   

9.
运用"炸音腔"演唱是豫剧"混声腔"和"炸音腔"两种不同唱法中共同具有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为什么要用这种音色演唱呢?主要由两方面的促成因素,即:塑造人物性格的需要和广场演出使然。然而,今天的戏曲大多是在现代化的剧场里演出,就是在广场上搭台演出,也有现代化的音响设备,瞬间可以把舞台上角色表演中的一个微弱的叹息传遍到整个剧场的每一个角落,仍用这种炸音腔演唱不仅不能给现代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反而会给大多数观众造成强烈的感官刺激,长此以往遭到今天观众的厌弃实属必然。因此,改革豫剧黑头声腔唱法这是当下广大戏曲观众审美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10.
东方 《现代交际》2004,(9):19-21
人物档案:她13岁走向舞台,16岁成为“中国第一摇滚女声”,走红歌坛。代表作有《回来》、《选择坚强》、《永恒的一天》等。18岁被刺瞎左眼。22岁,因吸毒被曝光而远赴德国。如今,28岁的罗琦又回到了中国的舞台上……  相似文献   

11.
富源 《当代老年》2006,(3):31-31
人物背景:郭兰英,著名歌剧、晋剧表演艺术家,出生于1930年,山西平遥香乐村人。她幼学山西中路梆子,12岁在太原开化寺戏园初次登台,一举成名,14岁在张家口挂头牌,享誉塞外剧坛1946年秋,她在张家口离开戏曲团,参加华北联大文工团,开始从事新歌剧事业,演出秧歌剧《王大娘赶集》、《夫妻识字》和《兄妹开荒》等;  相似文献   

12.
孟祥宁 《老年人》2004,(9):18-19
蓝天野,我国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他活跃在话剧舞台长达半个多世纪,主演过《茶馆》、《王昭君》、《蔡文姬》等70余部话剧。近些年,他又在《渴望》、《中国商人》等多部电视连续剧中扮演重要角色。人们称赞他“在舞台上流露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演技令人拍案叫绝”。博学多艺的蓝天野,还潜心于中国画的研习和创作。他今年77岁了,尽管还时不时参与演出,但多数时间徜徉在书林画海中,悠然自得。说起蓝天野对绘画的爱好,这要追溯到他的童年。很小的时候,他就对画画有着强烈的兴趣,喜欢信手涂鸦。他跟着大人看京戏,模仿别人的表演招式,然后就是画…  相似文献   

13.
彭世民 《老年人》2009,(5):26-27
一位七十四岁的老太太,不在家含饴弄孙,却整天领着一群老伙伴唱歌跳舞,尽情享受着生活的美好。这位老太太就是平江县“夕阳红”艺术团团长周成香。周成香和她的艺术团开展的文艺活动,不但丰富了平江县城一些老年人原本单调的生活,而且还“功成名就”,在全国性的大赛上赢得了荣誉。2008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第八届全国中老年人艺术大赛上,她们演出的节目《送别》获得了金奖。  相似文献   

14.
常香玉作为豫剧的领军人物,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赢得了广大戏迷的喜爱,她有一个四字人生格言:戏比天大.这四个字引领常大师在艺术舞台上获得成功,同时又是她艺术精神的一个高度浓缩,也是留给我们后人的一笔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5.
常香玉作为豫剧的领军人物,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赢得了广大戏迷的喜爱,她有一个四字人生格言:戏比天大。这四个字引领常大师在艺术舞台上获得成功,同时又是她艺术精神的一个高度浓缩,也是留给我们后人的一笔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6.
京剧源流     
文华 《老年世界》2006,(15):35-35
京剧起源于清朝初期,当时,推动京剧的形成与发展的有两位剧作家.一位名叫李渔(1610-1680),字笠翁。他的戏曲理论载于《一家言·闲情偶寄》,提出了“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等一套完整的剧本结构原则。对于戏曲语言(曲文、宾白)提出了“重机趣、贵显浅、忌填塞、声铿锵”等要求。对戏曲的表演,提出了“选剧、变调、授曲、教白、脱套”的内容。他创作的《风筝误》至今仍在舞台上演出。洪异(1645-1704),字唠思。他创作的《长生殿》三易其稿、历经十年。由于情节高度典型概括,人物性格鲜明饱满.曲词优美生动,在当时传唱不息。  相似文献   

17.
2002年1月上旬,喜剧《让你离不成》在北京、天津、青海、河南等地演出50余场后,好评如潮。 《让你离不成》是武警部队政治部文工团创作演出的一台四幕喜剧,取材于中国杰出青年卫士蔡忠宝的婚恋故事。该剧通过县中队指导员忠宝与妻子之间的感情纠葛,艺术地反映了军人的婚恋和奉献精神。为创作这台喜剧,编剧王宝社曾与蔡忠宝朝夕相处了4个月。舞台上“忠宝”的爱  相似文献   

18.
钱涛,我国第三代黄梅戏代表演员之一,除了在《女驸马》中成功地塑造了女主角冯素贞的舞台形象外,她在《红楼梦》、《啼笑姻缘》、《喜荣归》、《风雨丽人行》中塑造的薛宝钗、关秀姑、崔秀英、秋瑾等一批人物形象,在第一、二届文化艺术节上均获表演一等奖。她扮相秀美,唱腔甜润,刻画人物细腻准确,被老一辈艺术家称为“不可多得的黄梅艺术新星”。1998年,由其主演的《风雨丽人行》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相似文献   

19.
余玮 《职业》2014,(25):16-17
邓敏主演的京剧《图兰朵公主》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获文华大奖和8个单项奖,邓敏个人也荣获“文华表演奖”和“最受观众喜爱的演员奖”。《图兰朵公主》赢得了近年来新创作京剧少有的好评,也创造了京剧新创作剧目在一年内演出70余场的佳绩。且看这位被称为“邓执著”的京剧艺术家,如何成就精彩的职场生涯。谁说女子不如男1978年,邓敏考进湖北省戏曲艺术学校。“汉剧梅兰芳”陈伯华先生看上了邓敏“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  相似文献   

20.
常香玉,这是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她生于戏剧之家,10岁登台,12岁成名,成年之后经多年勤奋钻研苦练,独创新腔——“常腔豫剧”,由此被誉为”豫剧皇后”。她一生为戏、为国、为人民,令众人敬仰钦佩。她一生光荣,弥留之际却尚存遗憾:她走之后,完整的常派唱腔后继无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