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姜荣耀 《四川社科界》2006,(7):49-49,48
2006年7月29日,四川省晏阳初研究会在双龙园度假村举行了“晏阳初乡村建设实践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会”,会议由常务副会长陈焕仁研究员和副会长唐志成教授分别主持,来自省内南充、乐山、巴中和市区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学者30余人参加了会议。收到论文、专著18篇(部),四川省社科联学会部副部长胡毅同志到会指导。有20位代表在大会上发了言。会议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1、晏阳初乡村建设实践经验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定县实验》、《新都实验》和《华西实验区》三大实验基地的成功经验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晏阳初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文珊 《学术论坛》2004,2(3):129-132
晏阳初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和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派是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中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两个派别。晏、梁的乡村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有诸多共同之处,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晏阳初是基于平民教育的原则进行四大教育、四大建设,进行乡村系统改造;梁漱溟则是从"文化复兴中国"的角度着重于建设一种新的社会组织构造。  相似文献   

3.
晏阳初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世界平民教育运动和乡村改造运动的奠基人,他将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农村成人教育事业,对农村成人教育的内容、方法、制度等方面都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其中的公民教育思想对当今新农村文化建设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国宇 《船山学刊》2005,(2):176-178
晏阳初作为现代中国具有世界影响的乡村建设运动的奠基人与倡导者,在长达近70年的乡建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乡村改造方法论思想,探讨这一思想并对其做出中肯的评价,对解决当代中国农村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某些问题,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方法论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三大乡村建设模式:比较与借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晏阳初创造的“平民教育——乡村科学化”模式、梁漱溟创造的“文化复兴——乡村学校化”模式和卢作孚创造的“实业民生——乡村现代化”模式,为民国时期的三大乡村建设模式。三位先生的生平及文化思想背景不同,其有关乡村建设的使命、步骤、内容及动力的基本理论和主张也各具特色。但他们的乡村建设思想都为解决当代中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梁漱溟是我国早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实践者更是理论家,他提出的通过改造乡村、复兴文化进而改造社会政治体制的乡村建设理念得到乡建派各家一致推许,影响到全国各地,重庆也不例外。如重庆最早的乡村建设实验发端于梁漱溟的学生,之后在重庆创办四川乡村建设学院及实验区也主要由梁的学生仿照他在山东的做法进行,并聘请梁漱溟作顾问。此外,卢作孚嘉陵江三峡实验区乡村建设运动、晏阳初创办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皆与梁漱溟不无关联。  相似文献   

7.
晏阳初:平民教育从中国到世界的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晏阳初先生是我国,也是世界著名的平民教育家、社会改革家,是我国早期社会学中乡村建设学派的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平教运动和乡村改造事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至今闪耀着进步思想的光辉。本文从晏阳初人生观的形成,其成功之道,以及反映晏阳初晚年平教业绩的国际乡村建设学院等几个侧面,对晏阳初及其事业进行了客观评述和简要分析,并对国外的一些评述进行了回应。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述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以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为代表的一批忧国忧民,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杰出人士,用不同的思想和实践方式,去寻求和探索振兴中国农村之路。他们的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经验,他们的乡村建设的成就和教训,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现实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晏阳初发起的“博士之乡”,是在平民教育思潮影响下形成的一场波澜壮阔、意义深远的教育运动。本文拟对这场运动作一简要介绍。走出象牙塔,奉献报国心在各种思潮汹涌澎湃的五四时期,“科学”与“民主”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平民教育成为时代的主潮。1926年底,陶行知在南京近郊筹办乡村实验师范学校。1927年3月15日该校正式开学,标志着中国第一位“博士”走出了高楼深院,穿上了布衣草鞋,来到了偏僻的乡村。继之而后的1929年,以晏阳初为召集人物、以“博士”为代号的知识分子,来到个离北平300余里淳朴的定县乡村。…  相似文献   

10.
以往关于民国乡村建设的研究基本忽视了农村人才培养的议题,这主要是由研究者忽视了农村社会生存环境变迁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造成的。具备现代科技知识的地方人才是联系村庄与外部世界的中介,晏阳初领导的乡村建设实验探索了培养农村新型人才的教育体系,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国家的新农村建设积累了经验,值得当代新农村建设重视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民国乡村建设与中国农村现代化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农村现代化路径的探索和实践,是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20世纪20~30年代的乡村建设热潮中,以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黄炎培等为代表的乡村建设各派,通过投身于乡村运动,主要从乡村社会重构、知识下乡、乡村工业化等方面对中国农村现代化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具体实践,其理论思路和实践经验教训至今仍可视为中国现代化的可贵财富。  相似文献   

12.
王黎锋 《船山学刊》2007,63(1):190-191
上世纪30年代,晏阳初继承传统儒家民本主义思想,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系统的改造旧中国农村的学术观点,形成了“民族再造”的乡村建设思想。  相似文献   

13.
陈兆旺 《理论界》2010,(1):177-178
晏阳初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运动的杰出领导之一,在其平民教育思想和实践中明确包含近代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从一开始单纯的识字教育后来到走向农村基层开展乡村自治和乡村建设,以至以定县为基地,开展县政改革,晏阳初从实践中初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公民教育的道路。他在乡村建设和县政改革中所提出来的很多做法实质上已经深入到如何在中国的基层治理实践过程中提升公民能力的问题。然而在根本上,平民教育中公民教育对于政治本身缺乏必要的认识,从而使得公民教育的核心内涵空缺,流于政治常识的习得,而在实践中也不免偏差,这是晏阳初公民教育的最大瑕疵。  相似文献   

14.
晏阳初自20世纪20年代起所倡导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最终发展成为一项全球性的世界事业。其世界影响肇始于于1925年7月在美国檀香山召开的太平洋国交讨论会第一次会议。在会上,他提出“平民教育“案在与会代表中引起强烈反响。太平洋国交讨论会第一次会议成为晏阳初作为最具国际影响的中国教育家的起点。  相似文献   

15.
晏阳初自20世纪20年代起所倡导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最终发展成为一项全球性的世界事业.其世界影响肇始于于1925年7月在美国檀香山召开的太平洋国交讨论会第一次会议.在会上,他提出"平民教育"案在与会代表中引起强烈反响.太平洋国交讨论会第一次会议成为晏阳初作为最具国际影响的中国教育家的起点.  相似文献   

16.
李晔 《江淮论坛》2007,(4):163-167
20世纪30年代,河北定县乡村建设的骨干力量是以晏阳初为代表的留美知识分子.他们特殊的留学经历、知识背景和宗教信仰使定县的乡村建设与当时美国的学术团体和基金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赢得了许多美国友人的支持.他们以其特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为探寻中国乡村的现代化模式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促进了中美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7.
内忧外患的形势逼迫以及乡村自身的特殊性是乡村建设运动展开的背景。晏阳初的定县实验、梁漱溟的邹平实验和卢作孚的北碚实验,构成了民国时期乡村建设实验的三大进路。"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仍要进行漫长的探索。但三大实验路径律之于当下的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城镇化,或许能提供一些镜鉴和启示,它不应该被遗忘。  相似文献   

18.
晏阳初是"乡村建设派"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和实践家.在乡村建设派众多的"乡建"主张中,晏氏的乡村建设思想最具系统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内容主要包括(一)乡村建设的使命:"民族再造";(二)乡村建设的着力点: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三)乡村建设的方式:学校、社会和家庭;(四)乡村建设的步骤:调查、实验和推广;(五)乡村建设关键:农民化等五个方面.晏氏的乡村建设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并对"新农村"建设有着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平民教育有两个源流,一支是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影响的工农革命运动;一支是以晏阳初、陶行知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乡村建设与社会改造运动.文章从目的——改造国民以图救亡,方式——向内超越与向外转型,价值——普世价值与政治属性等三个方面对毛泽东与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作了简要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0.
论卢作孚“乡村现代化”建设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卢作孚在重庆北碚进行的乡村建设运动 ,是民国时期中国众多乡村建设实验中极少数获得巨大成就的一个。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交通建设为先行 ,以乡村城市化为带动 ,以文化教育为重点的“乡村现代化”建设模式 ,使北碚能在一个极短的时间里 ,从一个穷僻山乡建设成为被誉为“中国现代化缩影”的美丽城市。这种建设模式 ,正是他“国家现代化”、“乡村现代化”思想与实践的体现 ,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西部大开发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