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述了老舍对象征主义的吸收利用,对老舍与象征主义作品中的象征性意象、情节和主题进行了分析.老舍运用象征善于从本体涵义中自然地引申出深层的象征寓意,作品的象征性总是从现实性中引发出来的,不带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2.
老舍小说表现了特殊的文化内涵,他以其与众不同的艺术视角,透视了作品中不同文化辐射层市民的灵魂。他的作品表现了固守中国传统文化的老市民的人性的缺失与重建、徘徊于中西文化边缘的市民知识分子二重人格的矛盾与痛苦、冲破传统禁锢的市民新生代奴性的消失与觉醒。  相似文献   

3.
老舍小说的性别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思考男性婚姻问题时,老舍在理性层面上认可无知无识的传统女性;但在深层爱情体验层面上他又深入抒写男性在传统婚姻中的无爱的痛苦。在思考男性如何对待女性世界的问题时,老舍一方面同情女性受男权伤害的生命苦难,并从善意的男性立场出发,充分抒写男性庇护美好女性的深情厚谊;但另一方面,他又从男性自我防御的立场出发,表达对女性主体性的恐惧与厌憎。老舍的性别意识,呈现出现代文化观念与传统文化观念相交织、男权立场与合理的男性立场相渗透的复杂局面。  相似文献   

4.
老舍小说呈现着浓郁的平民叙事风格。民间叙事、打造“京味”艺术品格,追求亲切幽默的艺术格调和浅白平易的语言风格是其典型表征。  相似文献   

5.
老舍的小说题材广泛,塑造了众多的市民形象,其中底层贫民形象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占有显著的位置.源于特殊的底层出身和底层生活经历,老舍一生创作了大量描写旧社会底层人民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小说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并形成了独特的底层叙事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6.
艺术地阐释婚恋问题是老舍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老舍在其小说中描写了几种扭曲的婚恋模式 :发泄原始欲望型、追求金钱享受型、维护自身身份型、构建家庭模式型 ,并由此隐含着他的婚恋理想。在他看来 ,爱情与婚姻是割裂的 ,所谓理想的婚恋 ,就是要有一个贤淑宽容的女性 ,并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作后盾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之交的中国,性别与权力的传统关系被动摇,但受西方文化冲击背景关于中国男性化建构的命题较少被研究。老舍小说是其人格气质及人格理想的集中呈现,表现出对中国现代化转型期的男性气质建构及理想形象的深入思考。英语世界学者雷金庆及陈伟明从现代与传统的衔接点切入,考察传统中国男性化模型的理论基础,分析西方语境可能对中国知识分子重建这些模型造成影响,探究新的男性气质类型及其文化史意义。老舍小说《二马》及一些短篇小说成为主要研究案例。  相似文献   

8.
老舍作品的翻译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意义深远.本文梳理了老舍小说英译作的种类、特点及与译者的关系;指出目前老舍译作研究的不足;提出可行的研究视角,旨在为深入研究老舍作品英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老舍先生的小说语言之所以风格鲜明,魅力独特,是因为它是作家在一整套文学语言理论的指导下自觉实践的结果。老舍先生的小说语言形成了三大独特的系统:字、词、句、段、篇、章的表达系统,辩证统一的审美系统,以“心”立“言”、以“言”造“境”的语境系统。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浸润中西文化的作家,西方现代思潮不能不对老舍先生的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而这一点又往往被其小说中浓郁的"京味"所冲淡和遮蔽。站在现代非理性的哲学高度细细品味老舍的小说,可以发现其作品中包含着强烈的存在主义因素,这是形成其创作"笑中含泪"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从原型批评的角度看,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以其特有的性象征意义而占据着引人注目的地位.在老舍的小说中,女性形象的"鞋"与性有着隐喻性的关系,它的深层意义在于老舍利用"鞋"这一特殊意象来刻画他笔下人物的潜意识心理以及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同时显现出作家本人思想深处的男权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2.
在组织上 ,老舍虽然未曾皈依佛教 ,但他对佛教文化却始终怀着那么一种特殊的感情 ,佛家精神品格对他的一生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在老舍一生的思想发展和创作实践中留下了明显的痕迹  相似文献   

13.
老舍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巨匠,又是一位出色的演说家。其演讲常结合文学的现实问题和自身创作而谈,明确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和主张,是老舍文学观念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从中可以看出老舍文学思想的特点和发展变化,而演讲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老舍文学观念表述上的全面和成熟。  相似文献   

14.
从跨文体创作角度论述老舍戏剧与其小说的文本沟通,从题材、主题、人物、结构、语言等方面具体分析这种沟通的存在,可以更加深入地把握和理解老舍戏剧创作的特点,同时也利于全面完整地了解老舍整个创作的流变。  相似文献   

15.
依循现代性视角梳理了老舍有关现代性思想的纬度和可能具有的深度,指出老舍对“人的现代化”、“制度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以及现代化负面问题的较为全面深入的思考,具有不可忽视的思想价值,显示了这位作家独特的思想品质。  相似文献   

16.
老舍的文学艺术调式,常常取决于其出身民族——满族的历史文化资源。幽默,亦可视为老舍受满族历史文化影响至深而留下的民族文化印记之一。老舍继承了满人的幽默天性,在文学创作中汲取了正反不同的经验教训,确立了自己的幽默观。经过毕生的写作实践,到晚年其幽默艺术风格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老舍的幽默风格处于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中。在他的初期创作中,悲剧性人物与喜剧性人物界限分明,分工明确。从《离婚》开始,其小说在时势变迁的背景之上通过两种处世方式、两种命运模式的描绘,揭示了社会与个体之间以及他们自身的种种矛盾的纠结。由此使得小说中那类命运步步下滑的人生类型中内蕴着深沉的时代悲剧性,同时在此基础上又逐渐生发出喜剧性;而那些喜剧性的人生类型因这种深沉的时代悲剧意识观照也透露出普泛的悲剧性。但在这种普遍的悲剧性中,老舍又在出走或坚守等生命姿态中带着超然的笑声,其幽默艺术因之逐渐形成内在对话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从接受美学之作品接受史的角度来探讨老舍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效果"实现的过程。老舍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效果实现,由于受到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所以曾出现以政治、道德等非审美效果为中心的状况。这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接受中得到了较大的改观。从改变读者的审美经验的视界开始,逐步改变读者的整个文化视野与实际生活的视野。在老舍文学作品的语文教学中,对老舍作品的接受大体从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哲学层面三个方面进行,这也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活动以达到"打动读者的感情,震撼他们的心灵,铸造他们的精神"的目的,是文学教育的根本途径之一,也是实现语文教育之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老舍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在有关生存状况的描述中,渗透出一种强烈的悲剧意识。由于贫穷而造成的生存困境,绞杀了下层人民固有的美好情感,生命主体潜在着难以言说的痛苦。这些悲剧,表现了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北京市民社会的清醒认识和深刻批判。其生命意识中的悲剧内涵,表现为矛盾的人道主义的同情和深刻的启蒙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