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信力是大众媒介赖以生存的基础.当下我国大众媒介在发展中存在虚假新闻泛滥、有偿新闻屡禁不止、新闻报道缺乏人文关怀等问题,导致媒介公信力渐渐下滑.大众媒介公信力应通过加强新闻法制建设、健全相关监督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树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观等路径加以重塑.  相似文献   

2.
媒介环境、受众与媒体公信力下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体公信力下降已成为世界各国媒体面临的一大问题.媒体公信力的下降不仅是媒体自身的责任问题,而且受传播的社会环境、受众等诸多外部因素的制约.中国媒体的公信力与政府公信力、媒体功能调适、文化多元化等社会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还与受众的社会生活状态、意见领袖的作用、受众需求的多样化与媒介功能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等非媒体因素密切相关.媒体公信力的下降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要辩证地看待和客观分析.只有充分重视和加强导致媒体公信力下降的非媒体因素研究,才能标本兼治,实现提高媒体公信力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3.
郭彩霞 《理论界》2012,(1):150-152
大众媒介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所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大众媒介大有可为。为了能使大众媒介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我们应该在抓住民众心理、增强大众媒介的公信力、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三个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构建起一种新型的社会语境和媒介生态,媒介的融合诱发了社会变革,新媒体语境下的网络舆论因而呈现出多种异化与畸变现象,给社会管理带来了冲击与挑战。如何在新媒体语境下有效地引导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管理范畴的重要课题。因此,需要通过议程设置重构、完善网络问政机制、加强网络社交管理、规制政府行为失范、提升主流媒体公信力等途径,实现对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从而促进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得以健康稳定、和谐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许海  杨柳 《阴山学刊》2011,(1):61-65
电视作为舆论引导媒介有自身的特点和不足,在社会转型时期,电视舆论引导面临着国家—媒介关系调整,舆论引导难度加大,媒介竞争加剧,引导对象发生变化,媒介公信力总体将呈下降趋势等挑战。这就要在把握电视特征,理解其大众文化性质基础上,回到媒介本身,发挥电视特色,从更新自身观念和定位,创造性建构舆论引导信息,完善引导渠道体系,调整传—受关系,发挥审美优势等几方面着手,在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论全球化传播语境下的国家形象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智 《阴山学刊》2009,22(1):29-34
2008北京奥运会结束之后,中国进入到“后奥运时代”,中国的对外传播从此处在了全球化语境之下。在后奥运时代的全球化传播语境下,为塑造合意的国家形象,中国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努力:讲究符号媒介的跨文化选用、提升对外媒体的公信力、加强政府对世界媒体的公关和营造理性的媒介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7.
媒介在传媒市场上的竞争关键在于传媒品牌的构建,构建传媒品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为受众提供有效的内容,在受众心中形成公信力,以市场为导向运用多种经营手段。  相似文献   

8.
媒介生态学的核心理论是媒介系统观,这一理论对于分析和构建我国农业电视新闻传播生态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当前我国农业电视新闻存在着媒介种群弱小、生态位狭窄、农民主体地位弱化等不足,这些不足是受国家制度缺失和媒介市场化的影响.当前,在国家层面和媒介内部有必要强化公共服务意识和制度建设,构建良性、平衡的农业电视新闻传播生态,推动“三农”发展.在国家层面,重点在于更新新闻传播管理理念、完善制度规制,为农业电视新闻媒介提供良好的外部生存环境;在媒介内部,则应重点拓宽农业电视生态位、提高农业电视新闻媒介的社会公信力和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9.
柯泽 《社会科学论坛》2005,(10):107-109
有关新闻策划的争议已经进行了多年,理论上关于新闻策划的讨论引起了较多的歧义,模糊了新闻的严肃性和真实性,由于争论的内涵不明确,争论的目的不明确,当新闻策划这一含糊的理念用之于传媒实践中,它所产生的负面作用大于正面作用。它破坏的不仅仅是新闻真实性原则,它还进一步扭曲了媒介环境,使公民知晓权受到侵犯,最终损害媒介形象,并使传媒失去公信力。  相似文献   

10.
柯泽 《社会科学论坛》2005,(20):107-109
有关新闻策划的争议已经进行了多年,理论上关于新闻策划的讨论引起了较多的歧义,模糊了新闻的严肃性和真实性,由于争论的内涵不明确,争论的目的不明确,当新闻策划这一含糊的理念用之于传媒实践中,它所产生的负面作用大于正面作用.它破坏的不仅仅是新闻真实性原则,它还进一步扭曲了媒介环境,使公民知晓权受到侵犯,最终损害媒介形象,并使传媒失去公信力.  相似文献   

11.
电视新闻类节目的娱乐化成为新闻从业人员获取收视率的突破口。在娱乐化的浪潮下,电视新闻制作故事化、夸张性、煽动性越来越强,媒介公信力不断下降,社会效益被经济效益逐步取代。对此现象,新闻从业人员及学术界必须予以关注,寻求一条充分发挥电视新闻节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当下我国食品安全报道与以前相比有明显的进步,反应更加迅速,信源日趋多元,关注力量凸显,监督效果改善。但同时也有一些新问题需要正视,如信息过载、维度单一、热衷揭露、量质失衡等,这些问题对公众的认知力、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的稳定构成风险。因此,挖掘食品安全负面揭露报道所蕴含的正能量,更能强化公众信心、凸显媒体公信力。从宏观维度上,应加强媒体的责任意识,更新媒介融合理念;从微观维度上,应强化报道精准、依案说理、及时跟进等,通过这两重维度来规避新媒介生态下我国食品安全报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5,(8):160-165
司法公信力有其内在的形成机制,包括司法公信力主体构成的两面性,形成来源的核心性,具体内涵的统一性,形成方式的多元性。当前的诉讼社会下,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在司法实践中难以统一,司法的渐进性改革与社会期待形成差距,司法权威的缺失难以支撑司法公信力,司法腐败的存在危害司法公信力。针对这些影响司法公信力的原因,必须维护司法权威与引导司法信任并行;发挥司法公信力形成的两大主体作用推动司法公信力建设;合理配置司法资源保障公正独立行使司法权,多元提升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14.
公共权力的公信力是现代民主社会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础。人大的公信力主要来源于其对立法权、人事任免权、重大事项决定权、监督权的行使。从人大对这几项权力的行使看,各级人大基本行使了这几项法定权力,从而赢得了一定的公信力。但是这几项权力并未完全行使到位,这与人大的崇高地位以及人民群众的期望尚有一定差距,从而影响了其公信力。人大应通过充分行使法定职权来赢得公信力。人大赢得公信力的过程就是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宪政理念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奚玲 《理论界》2013,(2):48-50
执政党的公信力主要来自群众的认同与支持系统。与此同时,党的公信力的形成也要经过党的舆论宣传和合法性的论证。因此,提升党的公信力首先要处理好党群关系,同时转变宣传方式和传播理念,为党的公信力提供合法性论证。  相似文献   

16.
社会转型期,司法承载着树立法律权威、维护公平正义与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使命,而司法公信力是这一重要使命得以实现的基础和保证。在此,有必要立足于检察工作实践,从分析司法公信力的内涵与特征入手,对社会转型背景下我国司法权运行中出现的司法公信力缺失现状进行剖析,并就如何重建司法公信力进行探索,以期对司法公信力的提升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政府公信力是衡量政府执行力的重要依据。在特定情境下,公共危机是政府公信力提升或下降的重要影响因素。近年来,公共危机事件屡屡发生并造成严重后果,使得各级政府公信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不良影响,同时给政府危机管理问题敲响了警钟。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大前提下,如何快速高效地处理公共危机事件,日益成为衡量基层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指标。本文以基层政府与公共危机二者间的关系为切入点,提出了在危机管理中优化政府公信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媒介竞争日趋白热化。作为第四媒体,网络正通过它的及时性、互动性等便捷特性成为一种强势的新型的媒体。同电视收视率一样,竞争带来的是网络媒体的点击率大战。本文通过分析点击率所带来的负面表现来讨论时代背景下网络媒介的公信力问题,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网络空间政府舆论危机及其治理原则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是网络社会政府经常面临的一种新形式的危机.政府网络舆论危机的实质是政府形象危机问题,与公共事件危机有着本质性的区别.由于受网络信息串联、群体集化的影响,政府网络舆论危机与其他媒介所产生的危机也有不同的特征.政府网络舆论危机虽然危及政府能力体系的发挥,但是也为政府与公众之间对话创造了机会,为政府与公众之间重新互相理解提供了契机.只要及时科学地处理危机,稀释危机效应,通过理性的协商与对话,还是可以在新的高度上重塑政府形象,进一步提高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20.
古希腊罗马时期出现了各种民权思想的萌芽,这些民权思想对国家政府权力的起源和目的思考,为当今社会政府公信力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启发:公平正义是考量政府公信力的天平;权力制衡是建设政府公信力的基石;公众监督是重构政府公信力的基本途径;应用良法制约权力,为提升政府公信力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