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竟陵八友”文学集团的特点———“竟陵八友”论之二●聂大受在魏晋南北朝诸多文学集团中,“竟陵八友”是一个真正的文人群体。概括起来,其主要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规模大、时间长。“竟陵八友”文学集团时跨齐梁两代。早在齐初于竟陵王萧子良西邸相聚时,...  相似文献   

2.
梁武帝和“竟陵八友”曹道衡"竟陵八友"是南齐竟陵王萧子良在齐武帝永明年间招集的"文学之士"。《梁书·武帝纪》上云;"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高祖与沈约、谢、王融、萧琛、范云、任、陆等并游焉,号曰八友。"其实这八个人年辈相差很大,进入萧子良府邸有所先...  相似文献   

3.
阮忠 《学术论坛》2004,(5):121-126
南朝竟陵八友的诗歌因与齐、梁诗或永明体诗的关系素来遭受诸多批评。他们表现声色、采丽竞繁、玩情弄性与感怀兴寄、平易自然,构成了自我诗歌风格的复杂状态。同时,竟陵八友发展了谢灵运山水诗清新而富有情韵的一面,淡化玄理而亲和自然,使山水诗更具山水的韵味。  相似文献   

4.
孙艳庆 《兰州学刊》2008,(6):169-172
范云为南齐永明年间“竟陵八友”之一,其诗歌写景清新,句式宛转,诗意曲折,时空变化富于跳跃性,钟嵘《诗品》评为“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范云目睹并参与了永明体诗歌的创作,其诗歌创作与沈约、谢胱等的诗歌主张多有契合。  相似文献   

5.
《戏为六绝句》不仅仅是针对当时浮躁浅陋的社会风气而作,更主要的是针对唐以来复古思潮中全面否定齐梁文学的现实而作。对于齐梁文学的语言清新绮丽、声律和谐的形式美,杜甫极为赞赏。公然表示不怕做齐梁后尘,对齐梁文学的代表人物庾信极为推崇。对初唐四杰的评价着眼于文学创作的影响,不着眼于文学主张。公正客观地评价他们才力不凡,评价他们的作品影响久远,如同“江河万古流”。杜甫的文学思想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不泥古,不薄今。主张继承风雅传统,博采历代之长。杜甫能见人之长却不评人之短,有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度。  相似文献   

6.
一“女性文学”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视角或一种特殊对象,已成为今天研究界的一大热点。不过,近年人们最为关注的往往是新时期特别是八十年代末以来活跃在文坛上的女性文学创作及其现象,成果也较多,而对现代女性文学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尤其缺乏对其进行整体观照,并将微...  相似文献   

7.
萧纲“文章且须放荡”说的提出既有当时文学思潮的冲击,又与萧氏兄弟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新阐释密切相关。这一理论影响着齐梁诗人的诗歌创作,促使宫体诗创作成为文坛潮流,在艺术上也代表着诗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正> (一)在齐梁文坛上,任昉曾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当时人看来,他的成就并不亚于谢朓、沈约,所谓“沈诗任笔”(《诗品》)或“谢玄晖善为诗,任彦升工于文章”(《梁书·沈约传》),是当时人普遍的看法。梁简文帝萧纲在给湘东王(元帝萧绎)的信中曾称:“至如近世谢朓、沈约之诗,任昉、陆倕之笔,斯实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梁书·文学·庾肩吾传》)。即使在北朝,人们也认为他是梁代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如北魏济阴王元晖业说:“江左文人,宋有颜延之、谢灵运,梁有沈约、任昉,我(温)子升足以陵颜轹谢,含任吐沈”(《魏书·文苑·温子升传》)。所以北齐文人邢劭和魏收,一个爱慕沈约,一个  相似文献   

9.
缘情绮靡是陆机关于文学创作的纲领性思想.陆机用意于观察、体验、研究、总结文学创作中的种种复杂现象.他研究了为文之用心,研究了艺术想象与构思创作,研究了灵感现象、声韵现象以及文体风格.他还研究了文学创作的甘苦体验,如文思的通塞,创作的愉快与艰难,文学的作用.他重视文学自身特质,淡化功利思想.其艺术家境界的实现,不是无目的的,也非不期然而然的,而是苦苦追求的结果.他是一位自觉创造艺术美的文学家.  相似文献   

10.
齐梁文坛的雅俗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梁文坛呈现出雅文学衰落与俗文学兴起的总趋势。推其原因,既有社会环境变化所决定的历史必然性,亦有价值观念变化所带来的逻辑必然性。齐梁文坛的雅俗之争分三派:“主雅派”维护儒家诗教传统,无视文学的发展规律,很快就销声匿迹了。“折衷派”的观点虽符合文学发展的长远实际,但在士大夫争相务俗的齐梁时期,很难为文坛接受。“主俗派”的观点虽有片面强调抒发个人闲愁别绪与追求形式美的缺点,但又有对文学本质与审美特征认识的合理性,加之符合齐梁文坛的实际,故成为当时普遍接受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1.
作为齐梁时期的一代文宗,沈约不仅以其文学创作领时代风气之先,也以其富有创见的文学理论,对这一时期乃至此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沈约的文学理论,集中体现于他的文学史观与文质观中。一、重视文学审类价值,勇于肯定“新变”的文学史观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系统地论述历代文学,沈约的《谢灵运传论》尚属首次。他的这种做法,时稍后出现的刘翩的《文心雕龙》产生了直接影响。《文心雕龙》比之《谢灵运传论》显得“体大虑周”,但就两者的文学史观来看,刘勰比沈约显得保守。而沈约在论述先秦到刘宋这一漫长时期的各个…  相似文献   

12.
竟陵派是性灵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自其问世以来对其评价褒贬不一。本文一方面试从性灵文学发展之轨迹来探讨竟陵派的理论主张 ,另一方面就竟陵派与其直接源头的公安派不同之处略做比较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提前终止文学创作与政治力量的“逼压”有关,他在建国前后所面临的严峻政治现实为这种看法提供了有力证据。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来自作家的内在危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造成了作家的创作资源短缺;“思”与“信”之间的矛盾,又导致了作家的艺术生命枯萎。对文物的酷爱,加上作家的学人品质使然,沈从文转业文物研究。而文物研究对其的独占力量,促使他彻底割断了与文学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初唐史家令狐德棻针对齐梁以来文学创作中存在的内容贫乏、情调低下、风格柔靡等不良倾向,提出了“调远”说,要求创造一种内容充实,情思高远,风格刚健的文学作品。“调远”成为贞观时期文学创作的风貌。  相似文献   

15.
晚清大学问家俞樾与常州恽氏家族有过较为密切的文学交游,为其作序、写传、诗词唱和等,这一交游对恽氏家族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双方“硕儒”与“文学世家”的特殊身份,使得这份文学切劘交流具有不同一般的深刻意义:既体现出清代主流社会对女性文学创作的支持和鼓励,也体现出传统文人对所谓“文学世家”、“家族文化”的强烈认同感,以及世家大族对与文坛宿儒交往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称文学创作是一条“小道”,而且是一条“拥挤不堪的小道”,其意在告诉即将投入或已经投入文学业余写作的青年们:现在从事文学业余写作的人太多了,请君就不要“拥挤”了,免得在“拥挤不堪的文学小道”上徒劳无益,自寻烦恼。此说涉及到对文学创作本身的认识,对我国目前文学创作成就的估价,以及我国未来文学的发展等问题,因而,对这个问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7.
汉末曹魏文人集团的文学创作在其自觉和抒情特征之外,依然与政治理念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汉代围绕都城与王权的制度与文学观念体系并没有随着汉王朝的衰落而消失,而是继续影响着汉末文人对新现实的表达;同时,曹魏集团也在现实政治目的下不断仿拟汉代文学和典制中展现的正统模式.他们的文学创造因而具有很强的政治功能性,主动或被动地迎合着已然定型于历史之中的制度与观念.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曾经作为1950年代初新中国文坛重要的文学观念,并成为新国家意识形态,它规范支配着此时期的文学创作,也规范支配着现代文学的历史建构,现代文学史成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图解框架,而现代文学的历史建构成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新中国出现的合理性与历史必然性的佐证,这对后来文学史叙述成为政治斗争“工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现代中国的大学形态的确立,是在受过西学教育的留学生手中完成的。其中在大学理念上存在着人文主义与实验主义之争。“创造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学”一度成为一些大学办中文系的理想,同时也希望在中文系使义理(文学理论与批评)、辞章(文学创作)、考据(文学史研究)之并重或融通。  相似文献   

20.
学人发生的两个条件即“一种纯粹理性的思维方式”和“一种为学术而学术的生活方式”。学人之诗的第一重内涵可称之为“诗之新声”。学人之诗的远源在于宋代的“才学诗”或“议论诗” ,其近源则在于晚清民初的“不专宗盛唐”而以“宗宋”为主旨的同光体。同光体诗“喜用冷僻故实”和“寄托遥深”这两个特点 ,恰好分别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为学人之诗奠立了基本范式。学人之诗的第二重内涵可称之为“学之别体” ,即学人之诗是作为其学术之一有机整体而存在的。其表层结构即“诗中有学” ,其深层结构则为“诗中有人” ,由此出发可建构出一种以“学人之诗”为研究对象的微型中国现代思想史。学人之诗不仅从一个深层心理层面再现了中国现代学术的发生过程 ,同时也以一种十分曲折的方式构成了现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