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镇洋彭兆荪是清代乾嘉间名震文坛的骈体名家,他的骈文作品主要收录在《小谟觞馆文集》4卷及《续集》2卷中。彭氏认为,骈体文的出现,乃文学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骈散异途同源,不分尊卑,而八代之文未尝衰;同时,骈文应以六朝为高标,并依此“矫厉肤庸,归诸渊雅”,使当代骈文创作走上正轨。彭氏骈文的主要特点与成就,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精熟《选》理、宏博沉丽,以散运骈、辞茂气盛和诸法兼擅、尤工议论。就文学史地位而言,在清代骈文史上,彭兆荪足称一代名家,我们应对他的骈文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王先谦不仅是一位传统的学者型官绅,而且是一位兼具湖湘情怀的出版人。《骈文类纂》是其编纂的一部集大成的骈文选本。书局和书院为其刊刻出版提供了传播媒介和平台。《骈文类纂》的刊刻传播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通过刊刻渠道的时空转移,助推湖湘出版业,提高湖湘骈文的传播质量;通过古文选本的文体关联,扩大骈体文的影响力,促进骈体与散体之间的均衡发展;通过选文存人及个性化布局,辐射整个清代骈文作家群体,推动清代骈文经典化。  相似文献   

3.
在清初,章藻功是与陈维崧、吴绮并称的骈文名家.康熙末,章氏对自己的骈文作品进行编辑、注释,成《注释思绮堂四六文集》十卷284首.章氏论文,主张“神清”、“气动”、“字洁”、“语生”和“取典雅训”、“对仗空灵”;又主张骈文创作取则的高标,除了庾信、徐陵,还应包括陈琳、阮籍、曹植、王粲、潘岳、张华、陆机、左思等魏晋作家.章氏骈文形成了工切细巧、清健平畅的风格,就其范式倾向而言,显然近于两宋;而用典灵活生新、对仗巧妙工切,行文“句虽偶出,义属散行”,达到俪体散趣之境界,乃是章氏骈文所取得的主要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4.
路海洋 《广东社会科学》2023,(6):170-180+290-291
清代画学发达和骈体复兴,两者交集共振,促成了骈体题图文的异军突起。清人既较多写作前人已有一定积累的骈体图赞,又大量创作古人较少涉笔的骈体图序、图记及图画题跋,对骈体图赋也不少用力。这些作品的主体创作思路既承续古人成法,也不乏交叉越界、破体为文的可贵尝试。作为图画作品的“解释者”,清代骈体题图文既有针对图画形制、内容及创作缘由等的纪实呈现功能,又有针对图画主题意旨的概括阐绎功能;与书写题材的丰富多样直接相关,这些作品涵纳的主题、旨趣也是多种多样的。要之,经过两百多年持续累积、发展的清代骈体题图文,不但拓宽了中国古代题画文学的疆域、丰富了清代骈文复兴的内涵,而且凸显了清代文人的雅趣高尚、体现了清代骈文家的人文情怀,有着比较突出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赵静 《理论界》2022,(9):87-93
骈文自清中期复兴一直持续至民初,这是骈文相对繁兴的一个时期。此一时期文章观念论争中,主骈一派将尊骈发挥到极致,定位骈文为文类“正宗”;同时,力排骈体的古文一派对待骈文的态度也有所缓和,肯定骈文的文体价值,意欲融通骈散以提高文章创作技法与品位。整体上看,近代骈体批评沿骈散关系的演变发展渐次展开——对立与相争,融通与合一,交织演绎的逻辑脉络中相应的文体批评话语以层垒方式不断繁殖;在沿承清代骈体批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以文位演进为主导,于文体制式、文体风格方面又有了新的话语生成和结构性新变,为骈文这种中国传统标志性文体的批评理论作出了一个具有时代变局性特征的独特收束。  相似文献   

6.
阎若璩基于尊经明道的价值观念,以“根柢一枝节”的逻辑结构,运用实证、虚会法排比史料,考辨东晋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孔《传》本《古文尚书》二十五篇之伪而成《尚书古文疏证》.这对清代学术范式的确立实有先导作用,因而具有学术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杨明 《文史哲》2007,(1):87-94
《文心雕龙.丽辞》曾举出《周易》中的几种对偶方式,其中一种被称之为“宛转相承”,实际上就是多层(三层以上)对偶相连续,而每层对偶的上下联分别依次相承接、相对应。这种方式起源颇早,而较普遍地运用,则在魏晋以后。这与骈文萌芽、形成、发展的进程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在魏晋、南朝的玄学、佛学论文中,此种方式相当发达。这表明它与说理的需要、与古人的逻辑思维颇有关系。骈文自魏晋时代成型之后,占据文坛统治地位达八百年之久。它不仅用于所谓审美性质的创作,而且普遍使用于政治、学术、社会生活等许多场合。因此,不但研究古代语言和文学,而且研究古代政治、历史、哲学以至社会风俗等,都必须读懂骈文。对于骈文、骈偶句式的语法修辞,包括其文句的接续方式,加以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以来,汪中被视为清代骈文创作领域的第一人,并在多种文学史教材中固定下来,而成为文学常识。因袭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对汪中骈文所作的评价,学界多推尊汪中为清代骈文创作领域的第一人。事实上,在清人关于清代骈文第一人议论的话语中,除了汪中外,还有多人,而其中最负盛名的骈文家是胡天游。通过对汪、胡二人在骈文创作领域经典地位的形成所作的考察,并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在骈文创作上,汪中在潜气内转、风格雄健骏迈、艺术表达难度与长篇巨制这四个方面,不及胡天游。因此,清代骈文第一人或骈文成就最高者是胡天游,而不是汪中。  相似文献   

9.
王春阳 《中州学刊》2012,(3):180-182
颜李学派是清初著名思想家颜元与李塨共同开创的学术流派,在清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林外史》的创作,明显受到颜李学派经世实学思想的影响.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着力描写的群儒祭泰伯祠以及萧云仙在青枫城的劝学兴农等活动,正是对颜、李“礼乐兵农”经世思想的具体阐释,与颜李学派所主张的“富天下、强天下、安天下”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通过小说创作而达到经世的目的,是《儒林外史》创作的重要动机.  相似文献   

10.
冯晓斌  柳宏 《东岳论丛》2024,(1):174-182
清代是《论语》诠释的高峰,刘宝楠著《论语正义》乃《论语》注疏史上集大成之作,其突出成就主要有三点:第一,在“例”“法”方面,参仿焦循《孟子正义》,主邢昺《论语义疏》的“疏体”规范,勇于打破“疏不破注”的传统,大胆构建新疏范式;第二,以最详实、精审的考据成果为《论语》注解作一总结,既兼收并蓄,会通汉宋,又精于审断,取舍得当;第三,自觉践行“训诂明则义理明”的治经理念,探寻微言大义,重视形上建构。刘宝楠特殊的成长背景,孕育了他会通古今、不主一家的学术个性,形塑了《论语正义》超迈前贤的卓异成就和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1.
高丽朝后期文人崔瀣编撰的《东人之文四六》是高丽朝现存的唯一骈文选本,也是朝鲜半岛骈文选本的开山之作。该选本编撰者只“录”不“评”,但在四六文体的选取与分类方面显现出三个鲜明特征,即单设“事大表状”和“陪臣表状”,重视“表笺”文体,强调四六文体的应用性。通过这些特征,我们可以深入剖析崔瀣的骈文观念及该选本对于建构朝鲜半岛罗丽代骈文发展史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马肃基于对中国上古史的淹博贯通而提出的以经为史、通经致史的主张,对尔后“六经皆史”学术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发凡作用,故而在中国史学思想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他的《绎史》一书,不仅对新的综合史体进行了成功探索,而且使取材范围空前扩大,这就初步揭去了经学的神秘面纱,对清代史学的发展和考据学的兴起产生了巨大作用。因此,代表其治学成就的《绎史》被列为清代三大奇书之一,也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相似文献   

13.
段玉裁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他所著的《说文解字注》被公认为是解释《说文》的权威性著作.段氏博学自信,有严谨和重实的治学态度,他在治学方法上的成就,也是令人瞩目的.他在《说文解字注》中,运用了包括比较互证法、逆向思维法、历史发展法、朴素辩证法在内的多种科学方法,从而使《说文解字注》成为我国文字史上的一部巨著.  相似文献   

14.
在以“媚俗”为特征的大众文化时代中,包括梨园戏和昆曲等在内的中国传统戏曲处于濒临灭亡的困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青春版《牡丹亭》能充分考虑到大众文化时代的消费需求,采取“古典为本,现代为用”的策略,制造出古典和现代完美结合的创新性作品,成为传统文化在大众文化时代下生存、复兴、发展和创新的成功典范.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经验无疑对《陈三五娘》的发展和创新具有积极的参照启发意义.具体而言,《陈三五娘》可以从十个方面进行可能性的改编和创新.另外,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说,当戏曲剧种“外部生态结构”发生变化,戏曲剧种应该积极寻找对策,增加其自我适应、自我调节和自我更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骈文一直是唐代文章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文体形式。古文运动前,骈文在文坛上处于主导地位;古文运动期间,骈文仍是时下文章的主流形式;古文运动后,骈文仍是当时的主流文体。也就是在此基础上才有了《新唐书.文艺传序》唐之文章“三变”之说:“王、杨”与“燕、许”之变,变其文风;“大历、贞元”“美才”之变,变其文体。  相似文献   

16.
《诗经·大雅·凫鹥》首句“泾”字,传本《郑笺》谓“水名”.清代学者段玉裁认为,该“泾”字与篇中“沙、渚、潨、亹一例”,今本《郑笺》“水名”为“水中”之误.本文依《诗经》及《周易》的书法体例,证实段说不误.或据误本《笺》语谓“泾为豳地之川,公刘国豳,故即所见以入咏”,断《凫鹥》为公刘时诗,恐难为的论.  相似文献   

17.
钱钟书在《管锥编》中,全面地评价了南梁萧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应得的地位。萧统的功绩,不仅在于主持编辑了一部影响深远的《文选》,而且悟稀赏独,第一次推尊出大诗人陶渊明。钱先生认为,萧统与钟嵘是各具专擅、位在伯仲的文学批评家。对于萧统自身的文学创作,也多所称许。他对于古代诗文的评鉴,与萧统《文选》所录,多有冥然契合之妙。钱先生自幼陶染于骈俪之文,晚年犹持迈越众论的颖拔之见。《管锥编》即为以骈体论学谈艺的典范之作。其所以赞赏《文选》,认同萧统,原因盖在乎此。  相似文献   

18.
文体互参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的一个习见现象,中国古代小说从唐传奇开始便不断地融合史传、诗歌、辞赋等诸多文体,从而形成了"文备众体"的民族特色。骈文与小说相互渗透,便形成了一种以对偶句式为主、注重用典、藻饰、声律的文言小说类型,即骈体小说。中国古代骈体小说情致婉约、摇曳生姿、气韵曼妙;与散体文言小说相比,骈体小说在景致描写上也尽显神韵,呈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然而,骈体小说在叙事上却存在先天劣势,它们注重铺排场景和抒发情志,以求延缓或中断读者的阅读进程,使其流连于骈体所营造的审美共时性空间之中。所以,在对中国古代骈体小说进行规范衡量与价值判断时,应充分认知该文体的审美特征与叙事风格,唯此才能推动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研究与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9.
《荀子》与《管子》、《晏子春秋》的关系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是先秦时期集大成的儒家大师,《荀子》一书近年来已经被认作是荀子思想的实录。而《管子》、《晏子春秋》等书向来被学者们认为是比较复杂的作品。所以,近代以来将此二书判为“伪书”的情况是层出不穷的。《管子》、《晏子春秋》等书尽管成书比较复杂,但是却包含了诸多先秦时期的思想内容,是值得我们研究先秦思想史注意的重要资料。此外,《苟子》书中所见与此二书的相通相近的情况,也说明了苟子在先秦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关于《四六丛话》的骈文艺术蕲向,有"取法汉魏"与"推重欧、苏而薄徐、庾"之说。但是,将孙梅在《四六丛话》中关于汉魏、六朝、唐代、宋元各个时期骈文书写的相关论述综合起来看,孙梅认为唐代是骈文的极盛时代,他的骈文艺术蕲向或者说艺术宗尚,是唐代的骈文书写,而不是汉、魏或宋代以欧、苏为代表的骈文书写。孙梅之所以以唐代的骈文书写作为自己的骈文艺术蕲向,一是唐代的骈文将审美性与实用性合而为一,无六朝、宋代骈文之短而兼有两者之长,较好地解决了意义表达与形式之间的内在矛盾;二是唐代骈文最能体现庙堂文学的格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