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权  陈丕武 《学术研究》2012,(3):114-123
从元末明初开始,岭南诗人群已作为一股有影响的力量而崛起于诗坛,该地区的诗歌创作出现了日见繁盛的局面,这表现为参与创作的诗人众多,作品数量庞大,而且在每一重要时期,骚坛差不多都有其公认的领袖.岭南诗人向来“法汉宗唐”, “诗风雄直”,作品地方色彩鲜明,有着大体一致的审美旨趣.岭南诗人群体在元末明初崛起之后,便引起了岭内外诗评界的关注,在明中叶以降数百年中,一直作为一个独立的诗歌流派而受到评家的重视与认可.历史事实证明岭南诗派符合诗派的基本标准,但岭南诗派组合松散,没有系统、成型的诗学理论或纲领主张,前后也不存在继承关系,因此算不上是“自觉的”诗歌诗派,只是“非自觉”或“半自觉”的诗歌诗派.  相似文献   

2.
台湾文津出版社新近样行的大陆学者严明的《清代广东诗歌研究》,至少在两方面显示出引人注目的学术价值:一是首次完整地梳理了清代广东诗歌的发展流程;二是努力将这一地域性分体断代的文学置于岭南文化透镜中审视。就岭南诗歌史来看,尽管“开无贤相”张曲江标志了岭南诗歌真正崛起,但直到明代,岭南诗坛尚未取得颌顿中原诗坛的地位。岭南诗学的全面兴盛是在清代完成的。其标志有三:一、产生了一批任何文学通史都不能够“疏漏”的大家,从清初“岭南三大家”到清未“诗界革命运动”的领袖黄遵宪、梁启超等嗣响不绝;二、从明代以来主要…  相似文献   

3.
“平生愿执菊坡鞭”——陈献章与崔与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献章是岭南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思想家。在探讨他的思想源流时,人们注意到了程朱理学的影响,但未曾提及崔与之及“菊坡学派”的影响。作为岭南宋代闻人,崔与之享有极高声誉,由他开创而为李昴英光大的“菊坡学派”,是岭南历史上第一个学术流派。从《陈献章集》中有关崔与之和李昴英的诗文看,陈献章对崔与之及“菊坡学派”是非常崇仰的,至老不变,有“平生愿执菊坡鞭”之句,因此,他的思想应该受到崔与之及“菊坡学派”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唐宋的历史地理中,岭南包括现今的广东、广西、海南的广大地区和越南的一部分,这时候中原人士对于岭南的认知是偏僻边远、蛮荒贫穷的落后区域,而在政治上,岭南也是罪臣逐客的迁谪流放之地。在诗歌地理中,受荒服之地观念的影响,唐诗地理中的岭南等同于失意人生与生命的沉沦,瘴雨蛮烟是其经典的意象。宋代诗人继承了唐诗对岭南地理的普遍认知,并使瘴雨蛮烟意象蔚为大观,但在儒释道思想融合的影响下,江南意象的比对运用及岭南日常生活的大量描绘,使诗歌中的岭南呈现出一片自适闲逸。岭南遂由瘴乡蛮地有了“大舜隐真之地,达人循迹之乡”的意味。  相似文献   

5.
陈恩维 《学术研究》2012,(3):127-134,160
通过南园结社,元末明初岭南形成了一个地域文人集群.通过群体性诗歌活动,南园诗人形成了共同的审美情趣和鲜明的地域特质,通过家族传承、师门传唱和乡邦传播,南园诗歌实现了代际传承,岭南诗派在岭南成了现实;通过走出岭南,积极参与全国各地各类文化和文学活动,与其他地域诗派展开文学交流,南园五先生传播了岭南诗歌,提升了岭南文人的文化形象,实现了岭南诗派在南国崛起;而南园五先生及南园后学的南园情结,则强化了岭南文人的地域文化认同,也奠定了岭南诗派的文化和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6.
陈永正 《学术研究》2007,(12):124-134
明、清两代,广东地区的诗人群体大批涌现,岭南诗歌进入了成熟期。岭南地区最有影响的诗人群体则是以孙蕡为首的南园诗社。南园诗社自元末建社以来,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对岭南诗坛影响甚大。南园诗人,标榜汉魏,力追三唐,尤重风骨,对以"雄直之气"著称的岭南诗派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南园诗社已成为岭南诗派的实体,在中国诗史上应占一定的位置。可以这样说,南园诗社史,就是一部岭南诗派史的简编。南园诗社的余韵流风,直到近代依然未绝。  相似文献   

7.
黎简是清代广东著名的诗人、画家,与冯敏昌、张锦芳、吕坚并称为“岭南四家”.黎简诗歌“锤凿锻炼,自成一家”[3]卷44,为海内外推崇.黎简对佛禅思想多有吸收,具有虔诚慈悲的居士情怀,并在佛法修习过程中形成了圆融通达的人生态度.黎简将佛禅思想融入到诗歌创作中来,追求登岸舍筏之境,提倡自造生新,追求情真意切.因此,其诗歌在孤峭幽深之外,亦呈现出清新平和、微妙精深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8.
陆路 《学术研究》2022,(5):170-176
岭南早在汉代就有文学活动,苍梧郡诗歌起步较早,创作诗歌较多的则是后来的岭南政治中心南海郡和来往岭南的要道所在的始兴郡。东晋王叔之对岭南风光的描绘,使岭南成为推进山水诗成熟的试验地。南朝齐时范云和梁陈之际江总在岭南时的描写岭南风土等文学活动,对岭南诗歌创作有一定推动作用。对于岭南诗的考索分析可为岭南文学和文学地理的研究提供某些基础。  相似文献   

9.
论唐代诗歌美学中的贵淡取向李祥林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鲁迅先生就曾有诗到唐已做完之说。唐代又是标志华夏审美意识嬗变的一大转折点:中国古典美学以唐代为分水岭,前半期基本尚“浓”,这从两汉辞赋“采滥忽真”(刘勰语)和六朝诗歌“采丽竞繁”(陈子...  相似文献   

10.
岭南诗歌作为岭南艺术母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必然会受到岭南地区社会生产方式与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时也必然受到岭南其它艺术形式(比如词曲、民歌、地方戏、音乐、书画等)的交叉影响,而后者的影响往往更为密切和更为久远。本文把岭南涛歌放到岭南艺术的大背景中加以审视研究,具体分析了岭南诗歌与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的交叉影响以及相同特色,进而揭示出岭南诗歌的艺术风格及其产生与发展的前因后果。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1.有没有一个岭南文派?在今年初的广东中青年作家创作实践研讨会上,老作家吴有恒作了题为《应有个岭南文派》的发言(见1986.3.10,《羊城晚报》),他提出:“既然有岭南画派,有广东音乐,那就应有个岭南文派”。“岭南文派有一个特色是开放,是新潮。”“岭南文派应力求以新奇取胜,而不以古朴见长。”“岭南文派,应该有,但尚未有。似有实未有。它还未有足够数量的作家,还没有足够数量与质量的作品,关键在于新起的一代。”这就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研究岭南文学的命题提了出来。2.近年来对岭南文学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2.
粤词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岭南地区的文化,是我国源远流长而又丰富多采的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岭南的词,也是随着各代词运的发展而发展的。由于岭南地处僻远,唐五代。北宋时期,文献散佚,词作流传极少。岭南词人见于载籍最早的是五代连州(今广东连县)人黄损,现存的词仅有《望江南》(“平生愿”)一首;又有南汉曲江人何成裕,史称其“尤工小词”,但词已不传。其余的词人词作俱已湮没无传了。直至南宋时期,岭南词家才稍著称于世。南宋光宗时的名臣广州人崔与之,向被称为“粤词之祖”,他的名作《水调歌头·题剑阁》词云: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天道久应还。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对青灯,搔白首,漏声残。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蒲涧清泉白石,梅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的高俅及其子弟李裕民提起高俅和高衙内,几乎无人不知他们是无恶不作的坏典型,其坏的知名度在宋人中大约就仅次于秦桧了。历史上的高俅真是《水浒传》中描绘的那样子吗?宋徽宗时期,著名的奸臣有“六贼”,即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李彦、朱,里面没有高俅...  相似文献   

14.
一、广西民族诗歌板块的形成及其特征诗歌是民族的心音,最能充分体现民族的爱憎、民族的希望、追求与个性。广西属岭南西部,广东属东部。中国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东部比西部发达。岭南东部比西部开化早,经济、文化、技术远比西部先进。由于岭南西部长期处于较封闭的社会状况,所以岭南西部文化显得具有浓厚的乡土风格峙点。广西少数  相似文献   

15.
黄坤尧 《学术研究》2012,(3):124-126
张九龄与陈子昂分创清澹之派与古雅之源,因此粤诗的开山是唐诗的一个高峰.但宋元以后,粤诗后继不振,名家亦少.胡应麟《诗薮》所谓岭南诗派,主要指以元末明初孙蒉为首的南园前五子;其后南园后五子于抗风轩设社,诗风相近,亦属岭南诗派.明清岭南诗风大振,近代岭南诗风更盛;但是,如果兼包古今,将整个粤诗都称为岭南诗派,泛指广东地域风格不一、情怀亦异的诗歌,可能过于庞杂.  相似文献   

16.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对中国历史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统一六国后,接着南平岭南、开凿灵渠,在岭南地区(今广东、广西)设置了郡县,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是应该肯定的。但是,“四人帮”及其同伙,出于篡党夺权的需要,把秦始皇捧到了九天之上,给他涂上了一层层神圣的光彩,把他描绘成为各族人民的救星。在我们史学界里,对秦始皇平岭南、  相似文献   

17.
曾大兴 《学术研究》2012,(11):146-151
"清淡"是岭南诗歌的基本风格之一。清淡之风的形成,与岭南独特的气候环境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的岭南,由于季相不明显,缺乏相应的能够触发诗人伤春和悲秋之感的物候,因而难以产生真正伤春和悲秋的作品。从生命意识角度看,这似乎是一个遗憾;但是从审美角度看,又是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因为它成就了岭南诗歌清淡之美。这是一种平和、优雅的美感。  相似文献   

18.
梁末发生的"李贲之乱"为梁代岭南地区的大事件,现存史书对这一事件的记载互歧之处甚多.通过对"李贲之乱"前后过程的详细考辨,可知梁代对岭南地区实行了如下民族政策:以军事征讨为前驱,继之以经济盘剥,同时还实行了一些安抚政策,如任用地方豪右和渠帅为地方长官,以达到"俚人治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严羽学术研究的症结在于他的诗歌理论中有些不协调的地方。他重视“兴趣”,但在《诗评》中却只字未提,而从“气象”入手评诗。他还标举“风骨”,与他的兴趣说也并不协调。就特定含义而言,“兴趣”专指那种具有寂静、空明、自然、含蓄的艺术美。严羽用兴趣说来评价诗歌,具有很大的片面性,但在审美理论的发展上还是有积极意义的。严羽在批评实践中,用浑厚博大的气象,感慨悲壮的风骨,词、理、意、兴高度结合的艺术表现力衡量历代诗歌,是从历史的实际出发,与他理论上所追求的“兴趣”有一定的差距,反映出他的理论主张与批评实践的矛盾。严羽是实崇李、杜,还是实崇王、孟,这是个历史遗留问题。严羽推崇李、杜,确是出于真诚。推崇李、杜,实质上就是推崇盛唐。这表明他从诗歌发展的历史事实出发,抑制或突破了个人审美趣味的狭隘性。  相似文献   

20.
“风格就是人”。李白、陶潜的诗真率地展示着其人格。李以狂为主、陶以狷为主的人格分别孕育出了“清真”与“真”的诗风。李、陶的诗酒沉醉是悲壮的、审美的,其旨归分别是“清水芙蓉”与“清雄奔放”和“平淡之真”与“豪放之真”两个对立统一的艺术追求。虽有“情真”、“性真”的差异,而李、陶以富矿“真情”的诗歌,对讳避“真情”的儒家持教作了强有力的反拨却是共同的,并以此臻于不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